导图社区 拜冰之旅
这是一篇关于拜冰之旅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行文脉络、叙述结构、摘抄、描写手法。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2-12-10 22:54:59 辽宁《拜冰之旅》
行文脉络
“我”和海的缘分:在香港中文大学宿舍、中山大学宿舍、研究室都能看到海,这只是近海,还说不上亲海
生存负载(事)=外部+内部, 生存力量(人)=内部+外部 生存余力=生存力量/生存负载
岸上人要亲海,就是坐船。坐船比坐飞机更加悠闲自在。回忆坐船往事:第一次父母带我从上海回福建,第二次抗战时期母亲带我自沪过港去越南,第三次内战时从上海去厦门……最远最久的一次:历时将近一个月。
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即应试教育,需要熟读和硬背知识; 但是成人的学习,更应该是以自我导向型的学习。
之后就很久没坐过海船了。在香港十一年,每次在尖山咀码头,见到远洋的游轮来停泊都非常惊喜。维多利亚港上“伊丽莎白”号来停泊,我高兴了一整天,“高尔基”号来停泊,我和国彬高兴的沿舷飞奔。
没必要读完一本书的原因
①书中有许多我们不需要的知识,不必浪费时间
②价值与读书多少无关,关键于精,能在实际中应用
③即便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在工作中有一丁点的作用, 也远大于书本的购买价值。
书本无需完全阅读
①读书不是照搬作者的知识体系
②不必非必须不,需要具体内容具体选择 。
我们夫妻的金婚之年,全家出游选择乘游轮去阿拉斯加看冰河。
冰川之旅启程,上船、救生训练、介绍所乘坐的“无限”号:载客量、乘务人员、厨房、票价、船上设备、简略概括船上状态
介绍目的地周边的自然风光:山脉、岛屿、港口、气候。
一路向北,进入阿拉斯加的水域。第二天夜里出外海,回忆与第一次从美国乘船回台湾大不相同。
来到外海,才真正告别了陆地。关于海的想入非非。
第四天近午,到达赫巴德冰河。描写漂浮满冰块的河面、薄雾后的山脉,冰壁崩裂的奇声,处于奇观中的感受。
拜冰之旅也不全是遁世之乐,而是站在更远处更古时来看我们这水陆大球:海洋陆地的起源、一条冰川的身世、赫巴德冰川独特的气候形成。
回航途中经朱诺港,前去看满汀河冰川:朱诺的历史发展和地理特性。隔着湖水望见冰川的前端,沿湖北行,走近诺吉特溪口。时间来不及再去攀爬冰山,将要离开时从望远镜筒回望冰川。
叙述结构
涉及到的方面和知识很多,游记形式的散文(人文地理多方面的知识大量涉及)
登船的流程:先接行李,后上乘客,参加开船前的救生训练
“无限”号船的建造时间、吨位、全长、动力、时速、层数、承载量、随船人员的概况,厨房储备的各种食物的数量,海景房的布局和票价,船上的多元设备、各种活动
沿途的自然风光:加拿大西岸岛屿、海峡、港口的介绍,航程沿途各地的气温
关于海洋形成的追溯和遐想
冰川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冰川形成的经过
地理知识:赫巴德冰川特殊的地形条件形成了特殊的气候,由此形成冰川的奇观胜景
朱诺镇的历史和朱诺冰原的演变
冰川出现裂纹的原因
摘抄
我的研究室也有巨幅长窗,可以恣览海景,看一线长弧沿着微微隆起的汪洋水镜,把夕阳的火球炙炙接走。(海上落日,动静相和)
让人间缩成一条水平线吧,让日月星辰陪着你从容踱步,世界上没有地方比长长的甲板更便于思前想后,想不完心事的了。(人在自然面前很自然的显出了渺小,当把人放到一个宏大的时空中,那么一切烦恼都消散了)
①把书本当做权威,认为学习的主要任务是从材料中找到答案;
②为了考试,为了拿到证书而读书;
③把书籍阅读数量直接视为收获,崇拜获得各种竞赛奖项的人;
④瞧不起致用类的书籍;
⑤睡觉和起床不够早,玩手机较多。
乳白色的船影,映得整个维多利亚港顿然亮丽起来,高雅而优越的姿态令人联想到一只白天鹅,临水自鉴。(色彩体现感受,比喻精妙)
①判断学习的目标、读书的类型
②把知识类书籍当作老师;兴趣类书籍当作导游;致用类书籍当作医生;
④不对书本负责,只负责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升自身能力;
⑤拥抱新知,到会辨别而信,并整理分析接收到的信息,能够经常追问和反思。
进入阿拉斯加的水域,渐觉海阔岛渺,真正进入了海神的辖区:大哉,水的帝国,岛的棋盘(对偶短句),以经纬纵横恣画方格(大气又有江湖味道的比喻,精准的比喻流露出狂放的气质),让水族浮潜,鲸鲨出没(两个相对的短句,简单的描写就让人感觉到文字的韵味,在写作中多穿插此类对偶式句子,很容易出彩),永远开放的蓝色公路(奇妙的比喻为文字增添了梦幻的色彩),让有鳍的有尾的有桨的有舵的有帆的有轮机辘辘有声呐与雷达的甚至仅凭四肢伶俐的一切一切,自由来去。(大量列举事物堆砌,读起来内容丰富,句子也有节奏)
拥有最强的学习能力,能够通过教会别人而深刻掌握某个知识, 他们是身边人的福音,说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积累竞争的职场中最稀缺的人才。
海是摇篮轻轻地摇,船是摇篮轻轻地摇着我们的梦。(两层比喻,喻体都是同一事物“摇篮”,船在海上,人在船上,形成一种嵌套的美,合理又惊艳)
善于学习的人,擅长在反思和追问时,尽量用“如何”而不用”为什么“。
但日月也在移动,不知是什么神力把这双魔球此起彼落,东抛而西接。视界的世界净化成三个圆,水平之圆仰对阴阳之双圆,构成几何之美学。海上正闲,但是带去的几本书一本也没看,海,倒是看了又看。(化繁为简,把极为广阔的事物用简单抽象的几何图形描绘,生动形象又独具特色,有一种简洁大气的美感)
海之为书也深邃而神秘,风把海浪一页接一页直掀到天边,我读得十分入迷却读不透其主题。也许那主体太古老了几乎与造化同寿,能接通生命的起源历万劫千灾而迄今,但如何追溯回去白垩纪、侏罗纪,直到奥妙的奥陶纪?太久了,我们早已失忆。(把看似毫不相关的东西做巧妙的比喻,大海是书,海浪便自然是书页,而书本身就是一个有历史年代感的东西,能更好的体现海的久远沧桑)
面对这一片汪洋浩渺的深蓝色隐喻,我们的潜意识蠢蠢不安,虽欲潜而不够深,不能像线锤一样直探到海底。鲸群之歌连声呐也未必能听懂。人鱼的传说也许是跨界的试探,可惜潜水艇探的是敌情而非人情。(罗列多种事物,线锤、鲸群、人鱼,现实和幻想相间,海洋与人类相互动,有种割裂又和谐的观感)
薄雾后面隐隐约约似有一脉山岭横陈,高约二十多层楼,峰头崛起,山壁绝峭,石颜上也似乎没有树木,只见一片浅陶土色,笼着一层不很确定的浅蓝带绿。(颜色描写生动,以色彩写远山)再后面就没有山了,而这道怪石屏风的前面,凌乱堆陈着欲化不化的冰淇淋或奶昔一类的尾食甜品(对冰雪的比喻太适合了!)。再近一些,啊,原来这就是天地之间、山海之间积雪成冰,拥冰自重(哈哈哈哈哈谐音梗!用在散文里为文章增添了趣味性),任太阳用烈焰千百年烤问而顽固如故坚不吐实的,割据(用人的动词来写物,用动词写静物)阿拉斯加东南陡坡的,啊,冰川。
这正是赫巴德冰川的峻颜冷面,削平的颅顶高三百英尺,其宽却横陈六英里。凭我们九万吨的巨舶岂敢一触眼前这亿兆吨的超级冰壁,早在半里路外就踟蹰不进,开始大转其弯了。(常用的物当作人来描写的手法,生动又俏皮)再往前开就太险了,恐怕遭冰城炮轰,因为这凛冽的顽冰深处常有空气被囚在冷牢里,一闷就几十年几世纪,好不容易等到哪一个夏日,天气稍暖,冰锁稍懈,就会……啊,破狱而出,城破冰飞(对偶短句,形象),不可收拾。
甲板上挤满了人和伞,此外只见海天漠漠,雨雾凄凄(对偶短句),听不见一声鸟鸣。三千海客,听不见人语喧闹。“无限”号如履薄冰,在敌阵中小心地转向。我们像是闯进了一颗外星,被陌生的地形威慑地噤声。笑声显得格格不入,亵渎了大冰帝国肃静的清规。除了脚下所踏的这艘高科技游轮之外,百里内找不到任何东西证明我们在人间(这句描写显示出景色空旷而寂寥,一种与世隔绝的寂静)。而这,就是此行最高的遁世之乐了。
我们沿湖北行,走近诺吉特溪口,看急湍成瀑,白沫飞溅,嚣嚣注入湖中。那白毛巨兽却似未惊醒,仍斜伏在谷坡上做他的冷梦。两侧的斜坡上密覆蓊蓊郁郁的雨林,与了无动静的冰川对照成趣。下面的湖水冰清石静,对悠久的低质史并不感兴趣:她毕竟生于二十世纪,造化怀中还在做娇娇孙女,只顾着她的妆镜中寻云踪(湖水中映着天空的倒影,好像少女通过梳妆镜来寻觅天上流云的踪迹,比喻精妙,静态中隐有动感)。
我们已经来不及乘直升机直接降在冰川上,再换钉鞋去走冰川,听脚下冰库、冰窖的深处,哪一个冬季在吹气或呻吟,咆哮或崩溃(对偶短句)。但已经来不及了,“无限”号在朱诺港的码头上,层层乳白的楼窗与阳台像凭空添加一整条亮丽的街屋(描绘极为美好生动,让人情不自禁诞生向往之感),正等待我们回去,去继续拜冰之旅的余程。
那不是白毛,而是一片一片如削如剥的鳞甲,淡青的鳞上蒙着一层赭灰(详尽明晰的色彩描绘),一片片,一瓣瓣,一波波(叠词连句),一直排列到谷顶,终被远坡遮住。向导说,那无穷无尽的褶皱,是因为冰川在下山时,下层的冰比较能屈能伸,而面上的一些较脆,挣扎之际(以人写物),冰面就开裂成如此的刀雕图案。
描写手法
精巧的比喻是散文极为出彩的特点
海平面——微微隆起的汪洋水镜,夕阳——火球
乳白色的游轮停泊港口——白天鹅临水自鉴
大船——深山
海域——蓝色公路
海——摇篮,船——摇篮
海——书,海浪——书页
半透明的、通体浅蓝色的浮冰——鸡尾酒
堆积的冰雪——欲化不化的冰淇淋或奶昔
被海洋包围的五大洲——婴儿泡在母怀的“洋水”里
一整片朱诺冰原——一只白毛史前怪兽,湖——孙女,湖水——妆镜
开裂的冰面——鳞甲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为景物增添了别样的美感,也使文章措辞幽默
“伊丽莎白”号雍容安稳地泊定在码头
赫巴德冰川的峻颜冷面,削平的颅顶高三百英尺
恐怕遭冰城炮轰,因为这凛凛的顽冰深处常有空气被囚在冷牢里,一闷就几年几世纪
亵渎了大冰帝国肃静的清规
一条冰川的身世颇为曲折。冰川的身份,简言之便是“潜移之冰”;就这么,冰川会爬了,一面爬下坡去,一面势挟碎石与断岩,其量以百万吨计,辟出一条下山之路,志在入海。;壮大的冰川潜移而不默化,很有耐性,终于抵达河口,却被造化拦下。
赫巴德冰川背后的“靠山”都逼近海岸
听脚下冰库、冰窖的深处,哪一个冬季在吹气或呻吟,咆哮或崩溃。
冰川在下山时,下层的冰比较能屈能伸,而面上的一些较脆,挣扎之际,冰面就开裂成如此的刀雕图案
坚持下去吧,坚守你高寒凛冽的冰城冰阵。切莫放水,切莫推波助澜,助长再一次洪水的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