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习之道》--A MIND FOR NUMBERS
你的大脑生来就配备了非凡的心算能力。我们每一次接球、每一次随节拍舞动、每一次开车绕过路面的坑都是在做心算的过程。
编辑于2022-12-11 11:46:45 广东《学习之道》 A MIND FOR NUMBERS
大脑的两种思维模式
专注模式(focused mode)
描述:它是利用理性、连贯、分解的途径直接解决问题的一种模式
特点:
自制力很强的人反而会更难关闭专注模式,好让发散模式进入工作状态。 毕竟,他们的成功之道就在于,在别人都放弃的情况下仍坚持不懈。 如果你就是这种人,那么这儿还有另外一个技巧:重视倾听。
如果拖延,你就没有时间供专注模式稳扎稳打,只够走马观花地过上一遍。这样也会增加你的压力,因为你清楚自己必须完成一个很讨厌的任务。
如果你想要理解新事物,那最好关掉精确的专注思考模式,把开关切换到“广角光源”
缺点:
容易陷入“思维定式”
发散模式(diffuse mode)
描述:松弛状态让大脑的不同区域得到相互联络的机会,并反馈给我们宝贵的灵感
特点:
只要你放下手中的工作,停下来喘口气,发散模式就会乘虚而入, 上蹿下跳,高屋建瓴地搜寻解决方案
发散模式能让你的学习更有深度和创造力, 而解决数学和科学问题的背后往往正是创造力在运筹帷幄
要解出难题或是学会新概念,至少要有一个你在无意识思考的时间段。 而正是在这些你并非直接关注的时间间隔里,发散模式得以踱开到一边,用新角度看问题
缺点:
发散模式绝对是你学习中的左膀右臂。你可以把它看作登山途中的大本营。登顶之路漫长艰辛,中途的大本营是必要的休息场所,你可以在那里停歇、反思、检查装备并确保路线无误。但别把暂时的休息当成最后的终点,换句话说,可别指望只靠发散模式,就能轻轻松松地如愿以偿
应用方法:
遇到数学或科学上的概念和难题,首先要让专注模式打头阵。它完成第一轮战斗后,就轮到发散模式了
放松一下,做点别的!一旦工作期间出现了挫败感,转移注意力就该随之出现,让隐藏在后台的发散模式运转起来
学好数学和科学最好的办法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
让两种模式有足够的时间各行其是,你才能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牢固的神经结构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如果你有拖延问题,试着计时25分钟来一心一意地投入工作,别让发短信、上网或其他分心的事物上门打扰
工作组块
工作记忆
描述:在大脑中对正在处理的信息进行瞬时以及有意识加工的这部分记忆,叫作工作记忆。
特点:
人们过去以为,我们的工作记忆能容纳大约七个记忆单元,或者叫“组块”,但现在的广泛共识是,工作记忆只能容纳四个组块。(人类大脑倾向于自动地将记忆单元打包成组块,因此我们的工作记忆的实际容量要比看起来大很多)
只能一次扔四个球的杂耍演员
长期记忆
描述:长期记忆可以看作仓库
特点:
能储存大量知识的仓库,不过要靠定期回访保持对其中内容的新鲜感
间隔性重复有助于把信息从工作记忆转移到长期记忆
睡眠可以帮助你构造一般性思维活动所需的神经联结
感觉记忆
事件事物发生时其他感观系统的反馈信息
组块(functions)
描述:已学会的方法、技能、程式、路径的集合、包
特点:
要熟练地掌握数学和科学知识,就要创造一些概念组块, 这是通过意义将分散的信息碎片组合起来的过程。
依赖“长期记忆”的固化
构建:
1.进行组块的第一步,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组块的信息上
2.组块活动的第二步是理解(understanding)。要把基本概念打包成组块,首先要理解这个基本概念
3.组块的第三步,是获取背景信息。你所看到的将不仅是如何进行组块,还有何时何地使用它们
从下至上的组块过程,是指学习过程中的练习与重复可以帮助建立和加固每个组块。这样如果你需要信息,就可以轻松地从记忆中获取。
从上至下“纵览全局”的过程,这一过程能让你看到知识在宏观图景中的位置。
回想——让大脑提取关键概念,而非通过重复阅读被动地获取知识,将让你更加集中高效地利用学习时间
你需要让大脑逐步接受这个道理:仅知道怎样使用特定的解题技巧还不够,还得知道何时何地去使用才行
方法:
练习有助于构建强壮的神经模型——那就是,形成理解的概念组块
简单回想,试着合起书回忆要点,是促进组块形成的最好办法之一
构建组块的必需品:
专注力(focused attention)
对基本概念的理解(understanding)
练习(practice)帮助你获取宏观背景信息
一心多用,让思维无法形成充分、丰富的联结,因为大脑中促成 联结的部分还没来得及巩固联结,就被拉去做别的事情了
预防拖延
拖延
特点:
拖延是个极具影响力的“关键”恶习,它会影响你人生的诸多方面。而一旦做出改变,数不尽的积极变化就会铺展在你的眼前
我们所拖延的都是感到不舒服的事情。但从长远来看,贪图一时之快未必对我们有益
拖延就像在服用微量的毒药。一时看不出影响,但日积月累,危害极大
改变方法:
要改变习惯,可以改变对信号的反应,或者干脆回避信号。奖励和信念有 助于促成习惯上的长久转变
如果发现自己选择逃避是因为某些任务让你难受,有个好办法可以改变这种情况:学会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对避免拖延十分重要。每天不断地在学习过程上花时间才是重中之重。要关注“番茄时间”,即时长25分钟的工作时段,而不要专注于完成任务。 将注意力放在过程而非结果上,可以让你避免对自己做出评价,(我快完成任务了吗?)并让你更放松地沉浸到工作进程中。 一心多用就像不断地揠苗助长。不断地转移注意力,也就意味着你脑中的新观点、新概念没有机会生根发芽。
“心理对照”(mental contrasting)也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将你现在的状态和你期望达到的状态做对比
心理对照能产生巨大效果的原因,就在于你在拿想要的未来与当下的状态或曾经的状态做对比
习惯
习惯可以帮我们节省力气,它能为我们的大脑腾出空间进行别的活动。
就以倒车为例,第一次把车倒回自家车道的时候,你肯定是高度警惕。迎面而来的信息应接不暇,让你觉得倒车难如登天。但很快你就学会了对这些信息进行组块,因此你还没意识到组块的形成,但只要脑中一出现“出发”的念头,你就已经在倒车了。这时你的大脑就进入了一种出窍状态,在这种模式下,大脑无法清醒意识到它正在做的每件事。
你可能想不到,自己受控于习惯性出窍状态的情况有多么频繁
习惯分为四个部分
1.信号。这就是使你进入“出窍状态”的触发点
2.反应程序。这就是你的出窍状态——你的大脑在接到信号暗示时做出的常规性、习惯性的反应
3.奖励机制。习惯之所以得以发展和继续,是因为它能激励我们,让我们感到愉悦
4.信念。习惯的强大效果,来自你对它的信念
认知与记忆
将工作记忆与长期记忆建立关联,可以快速稳定使工作记忆形成长期记忆。独特的长期记忆网。
如:
采购清单
采购清单(工作记忆) 因为什么事情(长期记忆)采购 建立关联,即可使清单变为“精细复述”,借以长期记忆获取清单
历史
各人物,地点,时间分割无序,难以记忆
继续阅读,慢慢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建立关联,后面也就会形成一个历史宇宙,成为长期记忆
专业知识
从基础知识点,建起金字塔,同时借用其它长期记忆辅助记忆(理解知识的过程),使金字塔稳固
PDCA原则需要依托外界环境的稳定,来发挥第一步“制定计划”的最大优势。 而OODA原则以“调整”作为关键,如果在初期观察的过程中,对外部环境观察有误,必将导致方向调整错误,最终做出错误决策。
PDCA原则也称为戴明环,全面思想基础的依据和方法就是PDCA原则。早期质量管理按照PDCA原则分为四个阶段: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在质量管理活动中,要求各项工作按照计划制定、计划执行、检查执行效果,然后将成功的纳入标准,不成功的留到下一个循环去解决。
OODA原则也称为包以德循环,基本观点是: 武装冲突可以看做是敌对双方互相较量谁能更快更好地完成“观察(Observation)—调整(Orientation)—决策(Decision)—行动(Action)”的循环程序。
程序员的思维修炼
1号CPU
主要负责线性、逻辑思维和语言处理(语言,数字,符号,抽像,推理)
无指令时会进入“空闲循环”,产生语言的内部流--你大脑中的那个微弱声音
速度慢
2号CPU
非线性,感观,直觉(非语言,空间,全面,音乐,图像,感觉,情感)
全息记忆,记忆必须刷新,不可控检索系统
突然产生的闪光点需手动记录,否则很快消失
速度快
双CPU会争夺内存总线
睡眠时2号CPU在整理数据
失眠时可以进入2号CPU快速入眠
你的大脑生来就配备了非凡的心算能力。我们每一次接球、每一次随节拍舞动、每一次开车绕过路面的坑,都是在做心算的过程。我们常常无意识地做出许多复杂计算,解决许多复杂方程。有时我们却又四处寻找,意识不到答案早已是囊中之物。事实上,我们对数理知识都有着天生的敏锐和直觉。想要学好,需要掌握的只是数理学科独有的语言和知识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