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隐孢子虫
关于隐孢子虫的思维导图.隐孢子虫shi 体积微小的球虫类寄生虫,感染人的隐孢子虫种有人隐孢子虫,微小隐孢子虫,其存在于多种脊椎动物体内,引起隐孢子虫病。
疟原虫为按蚊传播的孢子虫,是疟疾(malaria)的病原体。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Grassi & Feletti,1890)、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 Laveran,1881)、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 Welch,1897)和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 Stephens,1922),属于色藻界-顶复门-无类椎体纲-血孢子虫目-疟原虫科。
蠕形住肠线虫成虫细小 ,乳白色。虫体角皮具有横纹,头端角皮膨大,形成头翼。体两侧角皮突出如嵴,称侧翼。口囊不明显,口孔周围有三片唇瓣。
毛首鞭形线虫简称鞭虫,是人体常见的寄生线虫之一。成虫寄生于人体盲肠,可以引起鞭虫病。 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盲肠内,严重感染时,亦可在结肠、直肠,直到回肠下段寄生。雌虫每日产卵约1000~7000个,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泥土中温度、湿度适宜的条件下,约经3~5周即可发育为感染期卵。这种虫卵随被污染的食物、饮水、蔬菜等经口进入人体。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隐孢子虫
概述
体积微小的球虫类寄生虫,感染人的隐孢子虫种有人隐孢子虫、微小隐孢子虫,其存在于多种脊椎动物体内,引起隐孢子虫病,是一种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人兽共患病
形态
滋养体
粪便中的卵囊为厚壁卵囊,具有二层囊壁,在小肠微绒毛区的卵囊约为1um。成熟的卵囊内含有4个裸露的子孢子和由颗粒物组成的残留体
裂殖体
配子体
卵囊
抗酸染色标本中,卵囊为玫瑰红色,背景为蓝绿色
生活史
隐孢子虫生活史有裂体增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均在同一宿主体内进行,称为内生阶段
人和多种家畜均可受染
寄生在宿主小肠上皮细胞膜与胞质间形成的纳虫空泡内,严重时可扩散到整个消化道
感染阶段:卵囊
卵囊有薄壁和厚壁两种类型
厚壁卵囊随宿主粪便排出时,即有感染性,为感染阶段,有传播作用
厚壁卵囊环境中抵抗力较强,可在低温或常温下存活数月并保持感染性
薄壁卵囊内子孢子在肠腔逸出,直接侵入肠上皮细胞,引起宿主体内重复感染
感染途径:经口食入被卵囊污染的水源和食物
完成整个生活史需要5~11d
致病
致病机制
隐孢子虫寄生在肠粘膜,使肠绒毛萎缩,变短变粗,脱落;多种黏膜酶减少;肠上皮细胞出现老化和损落速度加快现象
破坏肠绒毛的正常功能特别是对脂肪和糖类的吸收功能障碍,导致病人持久性腹泻
机会性致病原虫,在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损的病人当中,隐孢子虫发育、繁殖迅速,病人发病急,腹泻程度严重,常表现为霍乱样水泻,甚至死亡
临床表现
免疫功能正常者,感染后常表现为自限性腹泻,粪便呈水样或糊状,极少有血样便;伴有消化道症状,腹痛、腹泻、呕吐、纳差、乏力等症状
免疫功能异常者,腹泻程度较为严重,常为持续性霍乱样水泻,伴有剧烈腹痛、电解质紊乱和营养不良,是艾滋病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
实验诊断
病原学检查
早期诊断:肠粘膜活组织检查——粪便查卵囊
检查方法:粪便直接涂片染色法——金胺-酚染色法、改良抗酸染色法、金胺-酚改良抗酸染色法
免疫学检查
McAb(单克隆抗体技术)
流行
分布
高危人群:婴幼儿、免疫功能抑制者、免疫功能缺陷者
艾滋病的一项怀疑指标
流行环节
传染源:病人、带虫者及病畜
传播途径:经口食入被卵囊污染的食物、水源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免疫功能低下者、免疫功能缺陷者尤其易感染
防治
治疗病人:尚无理想有效抗虫药物,可用巴龙霉素、螺旋霉素和大蒜霉素等。防止脱水、纠正电解质紊乱。硝唑尼特可以用于治疗婴儿隐孢子虫感染
加强人畜粪便管理,防止病人和病畜粪便中的卵囊污染水源和食物
注意个人饮食卫生,提倡喝开水;避免与病人、病畜接触
保护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增强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