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七章晶体结构
大学无机化学:相互极化作用:既考虑阳离子对阴离子的极化,又考虑阴离子对阳离子的极化;既考虑阴离子的变形性,又考虑阳离子的变形性(Ag+,Hg2+,Pb2+ )。
编辑于2022-12-12 15:58:07第七章晶体结构
分子晶体和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之间以分子间作用力 结合成的晶体称分子晶体。
分子的极性
对于多原子分子来说,如果分子中有孤电子对,则一定是极性分子, 不含孤电子对的,就要考虑分子的空间构型,正负电性中心重合的分 子是非极性分子。
永久偶极(只属于极性分子):双原子分子的偶极矩就是极性键的键距。 多原子分子的偶极矩是各键距的矢量和。偶极矩越大,分子的极性越大
诱导偶极和瞬间偶极(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在外电场诱导下产生的偶极矩称为诱导偶极。 瞬间偶极的大小与分子的变形性有关,分子体积越大,电子越多,越易变形,瞬间偶极越大。
分子间作用力
取向力(仅存在于极性分子之间)
诱导力(存在于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也存在于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
色散力(极性与极性、极性与非极性、非极性与非极性之间)变形性越大,色散力越强。
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统称范德华力,具有以下的共性: 1、永远存在于分子之间; 2、力的作用很小; 3、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4、属于近程力,作用范围只有几个 pm; 5、经常是以色散力为主。
影响范德华力大小的因素:从左到右分子随着半径依此增大,变形性增大,色散力增强,分子间作用力增大,故熔、沸点依此增高。
次级键和氢键
氢键的形成条件: 1、存在与电负性大且 r 小的元素如 F,O,N 的原子相连的 H 原子 , 即氢键给予体。 2、在这样的 H 原子附近有电负性大,且 r 小的元素如 F,O,N 的原子,即氢键接受体。
氢键的特点
饱和性(一个氢只能形成一个氢键)和方向性(两个原子在氢的两侧尽量呈直线排列)
氢键的强度:电负性越大,氢键越强
氢键对化合物熔点和沸点的影响(重点): 分子间存在氢键时,极大的增强了分子间的结合力,故物质的熔沸点将升高。 分子内氢键会削弱分子间氢键的形成,故具有分子内氢键的化合物的沸点、熔点不是很高。
离子晶体和离子键
离子键的形成:正负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力就叫做离子键 元素的电负性差越大,形成的离子键越强。 △x> 1.7 时离子键的成分大于 50 %,发生电子转移,形成离子键(易出判断题)
离子键的性质:离子键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离子键的强度
键能:键能 Ei 越大,表示离子键越强
晶格能:晶格能 U 越大,表示晶体分解成离子时吸收的能量越多,说明离子键越强。(比键能常用)熔、沸点越高,硬度越大
定义:离子晶体中离子间结合力大小的一个量度。
离子的特征
离子的电荷:离子电荷数越高,与异号电荷间的吸引力越大,晶格能越大,离子键越强,离子化合物的熔点和沸点越高。
离子的电子构型
0 电子构型:H+ 2 电子构型:Li+,Be2+ 8 电子构型:Na+,K+,Mg2+,Ca2+ ,Al3+ 9~17电子构型:SC、Ti、V、Cr、Mn、Fe、Co、Ni 18 电子构型:Cu、Zn、Ag、Cd、Au、Hg (18 + 2)电子构型:Sn、Sb、Pb、Bi
离子半径
离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① 同一种离子,配位数大时其半径大,配位数小时其半径小。 ② 同一元素的阳离子半径小于它的原子半径,简单的阴离子 的半径大于它的原子半径。 ③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阳离子,电荷高的半径小。
离子晶体
特性: 1、在离子晶体中,不存在单个分子 2、离子晶体具有较高的熔点、沸点和硬度 3、硬度高,但无延展性 4、离子晶体的水溶液或熔融态导电。
几种简单的离子晶体(立方晶系)
CsCl 型晶体(简单立方晶格)配位数为 8 NaCl 型晶体(面心立方晶格)配位数为 6 ZnS 型晶体(面心立方晶胞)配位数为4
配位数与离子半径比的关系
最密堆积时能量最低
离子极化(重点)
离子极化作用
离子的极化
定义:离子在电场中产生诱导偶极的 过程称为离子极化。
影响离子极化作用强弱的因素: 先看电子构型,18或(18 + 2)e > 9~17 e >8e; 再看价态,价态高极化能力强; 最后看半径,半径小极化能力强
离子的变形性
定义:离子极化可以使离子的电子云 变形,这种被带相反电荷离子极化 而发生离子电子云变形的性质称为 离子的变形性,或可极化性。
影响离子变形性大小的因素: 先看电子构型,18或(18 + 2)e > 9~17 e >8e 再看半径,半径大变形性大 复杂离子的中心原子氧化数越高,变形性越小。
阳离子中只有半径 r 相当大的,如 Hg2+,Ag+ ,Pb2+等 才需要考虑其变形性。
相互极化作用(必考点)
相互极化与附加极化
概念: 相互极化作用:既考虑阳离子对阴离子的极化,又考虑阴离子对阳离子的极化;既考虑阴离子的变形性,又考虑阳离子的变形性(Ag+,Hg2+,Pb2+ )。 附加极化作用:阳离子变形后(Ag+,Hg2+,Pb2+ )产生诱导偶极,反过来又加强了对阴离子的极化能力
相互极化作用的规律: ① 18与(18 + 2)e 的阳离子容易变形,容易引起相互极化和附加极化作用; ② 在同族中,自上而下,18e 的阳离子半径增大,变形性增大,附加极化作用递增,加强了这种阳离子同阴离子的总极化作用。电子层数越多,附加极化作用越大。 ③ 在具有18 或(18 + 2)e 阳离子化合物中,阴离子的变形性越大,附加极化作用越强。
反极化作用(必考点)
定义:与中心原子极化作用相反
应用——判断稳定性: 1、含氧酸盐一般比含氧酸稳定; 2、同种元素的相同类型的高价含氧酸及其盐比低价含氧酸及 其盐稳定。
离子极化对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对化合物结构和键型的影响: 极化作用使晶体从高配位数结构形式(离子键)向低配位数结构形式(共价键)过 渡。
对化合物物理性质的影响
对化合物的颜色:极化作用(变形性大)越强,颜色越深
化合物的熔点和沸点:晶格能降低,导致化合物的熔点和沸点降低
化合物的溶解度:降低
对化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二元化合物的热稳定性:相互极化作用越大,分解温度就越低
含氧酸及其盐的热稳定性: 含氧酸的盐比含氧酸稳定。 高价含氧酸及其盐比相关低价含氧酸及其盐稳定
金属晶体和金属键
金属键的改性共价键理论:金属离子通过吸引自由电子 联系在一起,形成金属晶体。
金属的共性: 1、金属光泽 2、电和热的良导体(自由电子的正向移动) 3、延展性
金属键的能带理论
满带:充满电子 导带:半充满 空带:无电子 静带:从满带顶到导带底
金属晶体的紧密堆积结构
六方最密堆积结构(面心立方单元)
AB、AB型堆积
立方最密堆积结构(六棱柱型单元)
ABC型堆积
体心立方密堆积结构(空间利用率为 68.02 %)
原子晶体和混合晶体
原子晶体:原子之间以共价键结合成的晶体称为原子晶体。
混合晶体:一些固体单质和化合物是由共价键和其他结合方式形成的过 渡型晶体,称为混合晶体。(石墨)
四种基本类型晶体比较:
总的极化作用落脚点在相互极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