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服装行业GST标准工时系统应用与实践
服装行业GST标准工时系统的应用价值、应用作用、基本介绍,含应用与实践,较为实用。
编辑于2022-12-15 13:17:02 浙江省GST标准工时系统应用与实践
1. CAPP工艺流程设计
1. computer aided process planning 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
2. 产品类型分析
1. 产品类型
1.1. 缝制品:缝制加工而成的产品。80%工人只会1-3道工序
2. 产品分类
2.1. 用途分
2.1.1. 衣着类——服装、鞋子、手套、袜子等
2.1.2. 装饰用——家纺、地毯、帷幔、幕布等
2.1.3. 产业用——箱包、工业用布、农业用布、医疗用、人造草坪等
2.2. 穿着者年龄、性别分类
2.2.1. 新生儿
2.2.2. 婴幼儿
2.2.3. 少年——儿童服、少男服、少女服
2.2.4. 成人——男付、女服、老年人服
2.3. 按加工方式分类
2.3.1. 机织产品——相互垂直排列的纱线,牛仔、织锦缎、板司呢、麻纱
2.3.2. 针织产品——纱线编织成圈而形成的织物,分纬编和经编。
2.3.2.1. 纬编——将纱线从纬向送入针织机的工作针上,使纱线有顺序的弯曲成圈,并相互穿套而成
2.3.2.2. 经编——采用一组或几组平行排列的纱线,于经向送入针织机的所有工作针上,同时形成线环
2.3.3. 非织造产品——松散的纤维经缝合或黏合而成
2.4. 按生活用途的不同分类
2.4.1. 日常生活用
2.4.1.1. 日常生活——家居服、运动服、休闲服、内衣
2.4.1.2. 特殊状况用——孕妇服、残疾人服、病人服
2.4.2. 社交礼仪用
2.4.2.1. 社交用——礼服
2.4.2.2. 工作用——制服
2.4.3. 特殊作业用
2.4.3.1. 特殊防护用——防护服、防火服
2.4.3.2. 特殊环境用——宇航用、潜水服
3. 部件分类
3.1. 领型
3.2. 口袋类型
3.3. 袖型
3.4. 前身
3.5. 后身
3.6. 帽型
3.7. 下装
3.8. 其他
3.9. 衬布
3. CAPP的意义与设计流程
1. CAPP的意义
1.1. 设计制作、成本核算、计件工资;制作工艺单常用的资料;典型工艺工序库
2. CAPP工艺流程设计
2.1. 工序——组成生产过程的最小单元
2.2. 工艺——使之成为成品的方法与过程
4. CAPP工艺流程和命名规则
1. 单个工序命名
1.1. 机器名称或工具、附件
1.2. 动作术语
1.3. 裁片名称或部位
1.4. 操作类型
1.5. 形状特征
1.6. 辑缝长度
1.7. 量词
1.8. 频率
2. GST系统动作分析
2.1. General Sewing Time 通用车缝时间
2.1.1. 采用预定手法对作业过程进行动作分析及时间研究的方法
2.1.1.1. 动作库+基本动作已经设定相应的时间
2.1.2. PMTS(pre-detersed motion time systems) 预定动作时间系统
2.1.2.1. MTM(methods time measurement) 时间度量法——实用最广泛的
2.1.2.1.1. MTM100——一般标准或低工
2.1.2.1.1.1. 一小时=100000TMU
2.1.2.1.1.2. 一分钟=1667TMU
2.1.2.1.1.3. 一秒钟=27.8TMU
2.1.2.1.2. MTM120——更高标准表现水准或高工
2.1.2.1.2.1. 一小时=120000TMU
2.1.2.1.2.2. 一分钟=2000TMU
2.1.2.1.2.3. 一秒钟=33.3TMU
2.1.2.2. 1946年西屋电气公司MTM-1,由350个代码组成
2.1.2.3. 1965年国际MTM董事会发布MTM-2系统,分11种动作类型,动作代码39个,动作时间范围3-61TMU
2.1.2.4. MTM-3是补充MTM-2。时间变动范围7-61TMU的10个代码,更适用于节省时间比精确度更重要的工作场合
2.1.2.5. MTM-4,1978年英国MTM协会+通用缝纫资料(GSD)开发的一套PMTS数据资料
2.1.2.5.1. 伸缩性、多层次的预定动作时间系统
2.1.2.5.2. 分解图形成一个金字塔,数值包含1440个,最底层大约700个(与MTM相似)
2.1.3. GST优势
2.1.3.1. 内容
2.1.3.1.1. 标准数据库
2.1.3.1.2. 工艺数据
2.1.3.1.3. 生产平衡、工艺平衡、机器分配
2.1.3.1.4. 线用量的计算
2.1.3.1.5. 员工技能数据库
2.1.3.2. 作用
2.1.3.2.1. 设计成本估计
2.1.3.2.2. 平衡生产线
2.1.3.2.3. 评估投资
2.1.3.2.4. 生产计划
2.1.3.2.5. 时间标准
2.1.3.2.6. 培训操作
2.1.3.2.7. 制定工资并进行绩效考核
2.1.3.2.8. 有组织地进行方法改进
2.2. GST动作代码
2.2.1. 基础代码——40个,补充代码12个,分别由8个类别组成
2.2.1.1. 取裁片并配对
2.2.1.2. 对齐与调整
2.2.1.3. 成型
2.2.1.4. 使用工具(剪线或挑角)
2.2.1.5. 放到(对准)一边
2.2.1.6. 控制机器
2.2.1.7. 点位与烫
2.2.1.8. 身体其他部位动作、写数据
2.2.2. 辑缝代码
2.2.2.1. 辑缝机器——例如平车
2.2.2.2. 固定循环机器——例如锁眼机
2.2.3. 手工代码
2.2.3.1. 纯手工作业——如捆扎工序、手工缝制
2.2.4. 应用实践
2.2.4.1. 平缝处理工序,双针车,包缝机---专用车处理工序---熨烫处理工序---手工处理工序
2.3. 动作代码应用原则
2.4. 动作经济原则
2.4.1. 动作经济的四项基本原则
2.4.1.1. 将动作距离缩减到最短
2.4.1.2. 减少动作数量
2.4.1.3. 动作的方向要圆滑顺畅
2.4.1.4. 排除疲劳动作
2.4.2. 动作经济原则的分类
2.4.2.1. 肢体使用原则
2.4.2.2. 作业配置原则
2.4.2.3. 机械设计原则
2.4.2.4. 流程路线原则
2.4.2.5. 生产布局
3. GST标准工时
3.1. 定义
3.1.1. 标准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下,具有平均作业熟练度程度的操作者,完成一道工序所需要的时间
3.1.1.1. 作业者不疲劳
3.1.1.2. 熟练度不是最快的,也不是最慢的
3.1.2. 我国通用标准GB/T 14163-1993《工时消耗分类、代号和标准时间构成》
3.2. 标准工时组成
3.2.1. 标准工时=观测时间x评比系数x(1+宽放率)
3.2.2. GST标准工时=【手工净时间x(1+人工宽放)+机器净时间x(1+机器宽放+人工宽放)】+捆扎时间
3.2.3. 常用时间术语
3.2.3.1. 修正时间=评比时间——人员熟练度的衡量
3.2.3.2. 宽放时间——作业宽放、管理时间、个人生理需要和休息时间、损失时间
3.2.3.3. 基本时间(手工时间+机器时间)、辅助时间、作业宽放(机器宽放+人工宽放)、个人生理需要和休息时间、车间管理时间
3.2.4. 计算宽泛率
3.2.4.1. 行业标准法——GBZ 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10-15%
3.2.4.2. 抽样调查法
3.3. 标准工时验证
3.3.1. 工时达成率满足80-120%
4. GST工艺数据库
4.1. 产品工艺类型分析
4.1.1. 产品生产流程
4.1.1.1. 产品设计+纸样设计+生产准备+裁剪工艺+缝制工艺+熨烫工艺+成衣品质控制+后处理
4.1.2. 缝制工艺做工类型分类
4.2. 设备参数设定
4.2.1. 设备转速数据库
4.2.1.1. 平缝机(S+数字)
4.2.1.2. 曲线机(R+数字)
4.2.1.3. 专用车(X+数字)
4.2.1.4. 非缝纫设备(F+数字)
4.2.2. 宽放率数据库
4.2.2.1. 人工宽放一般在10-15%;机器宽放2-10%
4.2.3. 针步数据
4.2.3.1. =针距。每1cm辑缝的针数。通常行业标准4.5针/cm
4.3. 缝纫线用量数据库
4.3.1. 倍率计算——车缝完成后,拆下来计算
4.3.2. 建立线用量档案
4.4. 工艺难度等级分类与设定
4.4.1. 技能难度+品质要求——定义难度级别
4.4.2. 工艺难度=动作元素+动作的频次,进行打分。参考《GST/AAMT记分标准与工序级别分配》
4.5. 标准工艺数据库
4.5.1. 标准工序数据库
4.5.2. 款式分析——有大量的工艺视频
5. GST成本管理与应用
5.1. 成本组成
5.1.1. 材料费+劳务费+制造经费
5.1.1.1.
5.2. 产品成本核算
5.2.1. 总成本=面料成本+辅料成本+特殊工艺+工价+固定费用
5.2.1.1.
5.2.1.2.
5.2.1.3.
5.3. 工艺流程优化
5.3.1. 工艺流程布置原则
5.3.2. 工艺流程优化方法
5.3.2.1. 5W1H
5.3.2.2. 工作改进技巧ECRS——取消、重排、合并、简化
5.3.2.2.1.
5.3.2.3. 产品工艺分析检查
5.3.2.3.1.
5.4. 春晓成本核算单
5.4.1.
6. 员工薪酬管理与绩效应用
6.1. GST分析员的作用
6.1.1. 分析员职责
6.1.1.1. 样品报价
6.1.1.2. 产前准备
6.1.1.3. 生产现场管理
6.1.1.4. 建立标准工时数据库
6.1.1.5. 子主题
6.1.2. 分析员工作内容
6.1.2.1. 制作产品SOP
6.1.2.2. 测算产品标准工时
6.1.2.3. 产前板跟踪与反馈
6.1.2.4. 生产前的培训与反馈
6.1.2.5. 跟进转款过程中的问题,并分析记录
6.1.2.6. 生产效率达成情况跟踪
6.1.2.7. 确认单价
6.1.2.8. 建立数据库
6.1.2.9. 子主题
6.1.2.10. 子主题
7. 单价应用
7.1. 工序等级小时工资——ABCD等级
7.1.1. 子主题
7.2. 新旧工价对比分析与转换
8. 生产现场管理与应用
8.1. SOP——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标准作业指导书
8.1.1. 有别于工艺规程,是操作层面的标准,在ISO9000体系中属于三阶文件
8.2. 制定工序SOP
8.2.1. 子主题
8.3. 员工培训
8.3.1. 新员工培训
8.3.2. 新款开款前培训
8.3.2.1. 子主题
8.4. 生产线平衡管理
8.5. 全员改善
8.6. 生产看板管理
9. GST标准工时生产计划应用
9.1. 生产能力评估
9.1.1. 影响因素:人力+产品+转款+机器设备+企业管理水平
9.1.1.1. 人力负荷分析
9.1.1.2. 设备负荷分析
9.2. 高级计划与排程系统
9.2.1. APS-advanced planning and scheduling
9.2.1.1. 精益生产JIT-准时制生产方式,及时派工拉动式生产
9.3. GST系统精确产能管理
9.3.1. 通过订单的标准工时以及产线技能,准确预估工厂生产能力的负荷状态
9.3.1.1. 部门技能及员工学习曲线——员工技能水平+订单工艺难度+订单数量
9.3.2. 自动完成人员合理分配——产线人员数量分配
9.3.3. 自动完成产前机器需求及配比计划——机器清单及配比数量
9.3.4. 自动生成工艺平衡图——显示瓶颈工序
9.4. 管理优化
9.4.1. 工业工程管理优化
9.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