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2012
注册道路工程师相关规范思维导图-第一轮《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分横断面布置、平面、纵断、线形组合和交叉。
编辑于2022-12-15 16:49:14 浙江省这是一篇关于《公路桥梁钢结构防腐涂装技术条件》JTT 722-2023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4分类、结构,5技术要求。
这是一篇关于《给水排水工程结构物设计规范》GB 50069-2002的思维导图,该规范是对原《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GBJ69-84的修订,以适应当时快速发展的水利工程技术和不断提高的水工艺要求。
注册道路工程师,市政工程师,内容详实、条理清晰、易于理解,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准备参加考试的学生,这张脑图都将是你不可或缺的学习助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公路桥梁钢结构防腐涂装技术条件》JTT 722-2023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4分类、结构,5技术要求。
这是一篇关于《给水排水工程结构物设计规范》GB 50069-2002的思维导图,该规范是对原《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GBJ69-84的修订,以适应当时快速发展的水利工程技术和不断提高的水工艺要求。
注册道路工程师,市政工程师,内容详实、条理清晰、易于理解,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准备参加考试的学生,这张脑图都将是你不可或缺的学习助手。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2012
5横断面布置
5.2横断面布置
道路横断面
单幅路
交通量不大的次干路、支路及用地不足的改建道路
双幅路
专供机动车的快速路
非机动车较少的主干路、次干路
横坡大时可以分幅
三幅路
机动车流量较大、车速较高、非机动车较多的主干路、次干路
四幅路
机动车流量大、车速高、非机动车较多的主干路、次干路
路侧有停车时,增加停车带宽度
高架横断面
整体式高架
中间设置防撞设施
分离式高架
辅路在两幅高架中间
路堑式
隧道式
5.2.8隧道横断面布置
中间带
主路上下行之间
两侧带
主路与辅路之间
公交停靠站 宽度符合5.3.1
单向机动车道≥3时,但辟公交专用道或限时公交专用道,不设公交专用道时,设置停车港湾
次干路单向车道<2时,设置停车港湾
5.3横断组成宽度
机动车道宽度
路面宽度=机动车道+两侧路缘带+(分隔物宽+标线宽)
公交
公交专用道宽度≥3.5m
停车港湾
直接式宽度≥3m
分离式宽度≥3.5m
非机动车到与人行共板时
采用分隔设施
非机动车道
单向宜≥2条车道
单车道宽度≥3.5m
双向车道宽度≥4.5m
路两侧设置的≥2.5m
路面宽度=非机动车道宽+2x0.25
人行道宽度
绿化带宽度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设施带宽度
应满足护栏、灯柱、标志牌、信号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等要求
分车带
两侧用立缘石
中间带两侧外露高度15~20cm
两侧带两侧外露高度10~15cm
变速车道、辅助车道
宽度与主路相同
集散车道
宽度≥3.5m且≥2条车道
路肩
路拱与横坡
人行道用单面坡,坡度1%~2%
保护性路肩比路面横坡+1%,宜3%
6平面
6.2两圆中间直线最短长度L
≥缓和曲线长度
圆曲线直接接直线 (与公路有差别)
设计时速V≥60km/h
圆曲线同向
L≥6倍设计速度
圆曲线反向
L≥2倍设计速度
设计时速V<60km/h
无限制
6.3平曲线
1.场地受限、2.V≤40km/h,3.路线转弯位于交叉口范围
可不设平曲线
圆曲线
V≥40km/h +7.2.1最大纵坡
下坡尽头圆曲线半径应≥不设超高最小半径
下坡尽头圆曲线半径=设超高最小半径
采取防护措施
缓和曲线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
半径不同圆曲线径向链接
V≥40km/h满足条件之一,设置复曲线
1.小圆半径≥不设缓和曲线最小半径
2.小圆半径<不设缓和曲线最小半径 大圆与小圆内移值只差≤0.1m
3.大圆半径/小圆半径≤1.5
V<40km/h
用支线代替缓和曲线,长度≥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缓和曲线参数A∈[R/3,R]
R<100m
A≈R
R>3000m
A≈R/3
超高
单幅、三幅路旋转轴为中线
双幅、四幅路旋转轴为边线
过渡段
渐变率
P=max(上表建议值,全缓和段超高渐变率,1/330)
长度
V<40km/h过渡段可在直线中
缓和曲线计算长度=max(超高缓和段长度,缓和曲线长度)
加宽
圆曲线半径<250m,应在圆曲线范围内设置加宽
加宽在圆曲线内侧,受限时次干路、支路可在圆曲线两侧加宽
过渡段
圆曲线内侧全加宽,两侧设过渡段
渐变段
设置缓和曲线或超高缓和段时,渐变段长度=缓和曲线或超高缓和段长度
不设缓和曲线或超高缓和段时,渐变率为1:15~1:30且≥10m
平曲线/圆曲线最小长度
偏角≤7°且V≥60km/h
视距
7纵断
7.2坡度
max
机动车道
新建道路≤最大纵坡一般值
改建道路、受限时可用最大纵坡极限值
除快速路,其他等级受限时经论证,max+1%
冰冻地区,快速路max≤3.5%,其他等级max≤6%
海拔3000m以上,一般值-1%≥4%
7.3.2缓和段坡度≤3%
非机动车道
≤2.5%,困难时≤3.5%并应按7.3.3限制坡长
>2.5%,最大坡长满足7.3.3
特大桥、大桥、中桥≤4%,桥头引道≤5%
隧道≤3%,受限时≤5%,
min≥0.3%
受限纵坡<0.3%时,设置排水设施
竖向高程最低点不应位于主桥范围内
高架桥桥面最小纵坡0.5%,困难时≥0.3%并设置排水设施
合成坡
合成坡<0.5%设排水设施
7.3坡长
min
且大于相邻两个竖曲线切线长度之和
不受限情况
路线终点
主干路与支路相交,相交范围
沉降较大的罩面道路,按降一级设计速度控制最小坡长,且应满足相邻纵坡坡度差≤5‰
max
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
7.5竖曲线
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
竖曲线最小半径≥100m
与人行道共板时,最小半径≥60m
8线形组合
平纵横组合
平曲线长度宜大于竖曲线长度(平包纵)
竖曲线半径宜为平曲线半径10~20倍
凸曲线顶和凹曲线底不应插入急转平面曲线或反向平曲线
长直线不宜与半径小且短的竖曲线组合,不宜包含多个短竖曲线
长竖曲线不宜与半径小的平曲线组合
短平曲线不宜与短竖曲线组合
纵断面设计不应出现视觉中断
线形与桥隧配合
线形与沿线设施配合
线形与环境协调
9交叉
9与道路交叉
平交
分类
信号控制交叉
主+主
主+次
次+次
无信号控制交叉
环形交叉
间距
计算确定且≥150m
设计速度
(0.5~0.7)V,直行车取大值,转弯车取小值
验算视距三角时,进口道设计速度与路段速度一致
平面
宜用直线,曲线时,半径宜>不设超高最小半径
纵断
纵坡≤2.5%,受限时≤3%
主要道路纵坡不变,次要道路服从主要道路
人形穿越
人行道穿越机动车道部分长度大于16m,应设置二次安全岛
快速路人形过街必须采用天桥或通道
主干路重要交叉口宜用天桥或通道
立交
设置要求
快速路与其他道路交叉,必须用立交
主干路+主干路,交通量大,宜立交
分类
枢纽立交
一般立交
主+主
分离立交
间距
起终点间距500m
市区范围≥1.5km
设计速度
主路为道路等级速度
匝道、集散车道为道路等级速度x(0.4~0.7)
辅道为道路等级速度x(0.4~0.6)
平交部分满足平交要求
视距
主路分流鼻端之前识别视距≥1.25倍主路停车视距
匝道汇流鼻端之前应满足通视三角区和匝道停车视距
车道
变速车道
匝道出入口设置
集散车道
主线出入口间距不足时设置
辅助车道
分合流车道不平衡时设置
10与轨道交通交叉
10.3平交
交铁路
设置要求
次、支与铁路支线、地方铁路、工业企业铁路交叉时
车站内、桥隧两端、进站信号机外100m不应设置平交
铁路曲线段和通视不良段不宜设平交
平面
宜正交、斜交角应>45°
道口应为直线,两侧最小长度≥50m,受限时≥30m
视距
道口两侧平台
平台长度
铰链车平台≥20m
普通车平台≥16m
纵断
平台纵坡≤0.5%
叫有轨电车道
平面
宜正交、斜交角应>45°
道口应为直线,两侧最小长度≥30m
信号
有轨电车优先
10.2立交
设置要求
道路与轨道交通(强条)
快速路+轨道
主、次、支与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铁路车站、铁路编组场
有轨电车或无轨电车的道路与铁路交叉
道路与铁路(应)
主、次、支与旅客列车速度≥120km/h的路段
主、次、支与道口交通量大或调车作业繁忙的铁路
地形限制,平交危及安全
(宜)
道口非机动车和人形流量大,设置人行立交或人非合用立交
主干路与设置有轨电车的道路交叉
交叉形式
可采用机动车上跨,非机动车下穿
建筑限界P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