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丝虫——主要讲的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
丝虫,线虫动物门,尾感器纲,旋尾目动物。丝虫是由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线虫,寄生于人体的已知有8种,其中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引起的淋巴丝虫病及由盘尾丝虫所致的"河盲症"对人类危害最严重。成虫 乳白色,细长如丝线,体长不到1cm;雄虫尾端卷曲半到3圈,具交合刺。雌虫大于雄虫,尾端直。
疟原虫为按蚊传播的孢子虫,是疟疾(malaria)的病原体。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Grassi & Feletti,1890)、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 Laveran,1881)、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 Welch,1897)和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 Stephens,1922),属于色藻界-顶复门-无类椎体纲-血孢子虫目-疟原虫科。
蠕形住肠线虫成虫细小 ,乳白色。虫体角皮具有横纹,头端角皮膨大,形成头翼。体两侧角皮突出如嵴,称侧翼。口囊不明显,口孔周围有三片唇瓣。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丝虫——主要讲的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
概述
丝虫是由吸血昆虫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成虫细长如丝线而得名
寄生在人体的丝虫有8种。在中国有班氏吴策线虫(班氏丝虫)和马来布鲁线虫(马来丝虫)
丝虫病是中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世界六大类热带病之一。
形态
成虫
两种丝虫形态基本相同,乳白色,细长如丝线,1 cm,体表光滑
幼虫——微丝蚴
虫体细长,头钝圆,尾尖细,外被有鞘膜
体核是虫种鉴定的依据
头端无核区为头间隙
在虫体前端1/5处的无核区为神经环
尾核有或无
班氏微丝蚴与马来微丝蚴形态鉴别
感染期幼虫——丝状蚴
虫体细长,活跃。班氏丝状蚴平均长1.6 mm,马来丝状蚴平均长1.3 mm。尾端有3个乳突
丝状蚴自蚊媒下唇逸出,经吸血伤口或正常皮肤侵入人体
生活史
寄生部位(成虫):人体淋巴系统
感染阶段:丝状蚴(L3)
中间宿主:蚊
感染途径与方式:蚊叮剌吸血,经皮肤感染
致病阶段:成虫、幼虫
诊断阶段:微丝蚴、成虫
寿命:成虫一般4~10年 ;微丝蚴寿命2~3月,具有夜现周期性
夜现周期性:微丝蚴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晚出现于外周血液,这种在外周血中呈夜多昼少的现象称之夜现周期性
微丝蚴在外周血中出现的高峰时间 班氏微丝蚴晚上10时至次晨2时,马来微丝蚴晚上8时至次晨4时
关于微丝蚴夜现周期性的机制至今尚未阐明。有人认为与宿主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迷走神经的兴奋、抑制有关
致病
致病机制
丝虫寄生引起淋巴组织的变态反应,使淋巴瓣膜受损,导致淋巴回流障碍,引起淋巴水肿,刺激组织增生,纤维化,变厚、变硬
临床表现
急性期:丝虫热,淋巴结炎,逆行性淋巴管炎(包括精索炎、睾丸炎和附睾炎)
慢性期:象皮肿、乳糜尿及睾丸鞘膜积液
马来丝虫不寄生在深部淋巴组织,所以马来丝虫病仅表现有象皮肿
临床过程
急性期过敏和炎症反应
慢性期阻塞性病变
象皮肿
睾丸鞘膜积液
乳糜尿
隐性丝虫病也称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具体
淋巴管炎
淋巴管炎的特征为逆行性,发作时可见皮下一条红线离心性地发展,俗称“流火”或“红线”。在出现局部症状的同时,病人常伴有畏寒发热、头痛、关节酸痛等,即丝虫热
阻塞性病变致病机制
隐形丝虫病
指无典型丝虫病临床表现,微丝蚴不出现于外周血液,但可能存在于内脏器官和组织(肺、淋巴结)的丝虫感染
机制:宿主对微丝蚴抗原引起的Ⅰ型超敏反应
夜间阵发性咳嗽、哮喘,疲乏低热
嗜酸性粒细胞过度增多
IgE水平升高
实验诊断
病原学检查
血检微丝蚴:取血时间晚上9时以后为宜
首选厚血膜法:取末梢血60 µl(3大滴)涂成厚片,干后溶血镜检
新鲜血滴法:取末梢血1大滴于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中,加盖片后立即镜检,观察微丝蚴的活动情况。适用于教学及卫生宣传
浓集法:取静脉血1~2 ml,溶血后离心沉淀,取沉渣镜检
海群生白天诱出法
体液和尿液检查微丝蚴
成虫检查法
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
免疫诊断:可用作辅助诊断
皮内试验:不用作确诊病人的依据,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检测抗体
检测抗原
流行与防治
传染源:血中有微丝蚴的带虫者及病人是丝虫病的传染源
传播媒介:中国传播丝虫病的蚊媒有10多种
班氏丝虫的主要传播媒介为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次要媒介有中华按蚊
马来丝虫的主要媒介为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
易感人群:男女老少均可感染。流行区微丝蚴感染率高峰多在21~30岁
流行因素
影响流行的因素:自然因素主要为温度、湿度、雨量、地理环境等。这些因素既影响蚊虫的孳生、繁殖和吸血活动,也影响丝虫幼虫在蚊体内的发育
班氏丝虫病世界流行,马来丝虫病分布在亚洲。丝虫病曾经流行于中国16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山东、台湾和海南仅有班氏丝虫病流行。但于2007年经世界卫生组织批准认可,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宣布消灭淋巴丝虫病的国家
防治原则
普查普治 :“三早”原则;普查应以1周岁以上的全体居民为对象,要求95%以上居民接受采血
丝虫病治疗首选药物乙胺嗪(DEC),又名海群生 。在流行区推广使用海群生食盐的做法加快了中国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步伐。WHO将此经验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防蚊灭蚊是控制丝虫病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