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诸子起源历史知识框架学习笔记
诸子起源历史知识框架学习笔记,一张图带你完全了解相关内容,通过思维导图帮你提高效率,赶紧来试一试吧~
编辑于2022-12-21 20:58:59 广东诸子起源历史知识框架学习笔记
“六经”说
提出者
庄子
庄子作为当时之人,现身说法,他的观点还是很有说服力的,历来很受学人的重视。
庄子-天下篇
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要把其中的文字好好研读一番,通过分析语句,来介绍庄子对于诸子起源问题的观点。
评价
科学的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发展的过程,断定“六经”是源,诸子是流。
诸子是在六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为一家之言的
方法
广泛吸收、继承的前提下,批判的继承
邹鲁之士、搢绅先生是“六经”与诸子之间的桥梁
新的切入点、角度和研究方法
诸子著作中引用“六经”
罗根泽
作了相关数据的统计
具体数据见“论文”的P38
“王官”说
也叫“史官”说
提出者
班固
著作
汉书-艺文志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
道家者流,盖出于吏官。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
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
赞成者
《隋书·经籍志》
它的著录体系有时怎么样的,看看
章学诚
史官起源甚早,不限于周官。倒是章学诚说的清楚:“古者政教不分,官私合一。有官斯有法,故法具于官;有官斯有书,故官守其书;有书斯有学,故师传其学;有学斯有业,故弟子习其业。官守学习,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同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 字。” 又说:“后世文学,必溯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掌太卜,《书》藏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领于太师,《春秋》存乎国史”。(《校譬通义》 这跟他“六经皆史”的著名论断精神是一致的。
龚自珍
龚自珍则进一步发挥章学诚的看法,明确提出了诸子出于史的论点。他说:“夫六经者,周史之宗子也。《易》也者,卜筮之史也,《书 》也者,记言之史也,《春秋》也者,记动之史也,《风》也者史所采于民而编之竹帛付之司乐者也……今夫宗伯虽掌礼,礼不可以口舌存,儒者得之史,非得之宗伯,乐虽司乐 掌之乐,不可以口耳存,儒者得之史,非得之司乐。故曰,五经者周史之大宗也。孔子殁,七十子不见用衰世,著书之徒,蜂出泉流,汉氏校录,最为诸子。诸子也者,周史之小宗也。”(《定庵全集-古史钩沉论二》)
汪中
章炳麟
刘师培
刘师培:古者政治学术宗教合于一途,其法咸备于明堂,有周一代之学说,即由此而生。(《国粹报学篇》第十四期)
罗焌
罗焌在其《诸子学述》中专辟《诸子之渊源》一章,力主班固说,而且证明“清庙”即“天府”、“明堂”。说“天府之藏,富于图籍,必为古来道术所存,其流而为墨家之学,固其宜也。”
反对者
胡适
胡适援引《淮南子·要略》,一则曰“诸子之学皆春秋战国之时势时变所产生”,再则曰:“皆起于救时之弊,应时而兴。” 从《要略》看,诸子的产生不外有其特定的社会环境,政治需要和作者的动机。 《要略》的价值在于把学术思想的产生和社会生活联系在了一起。
著作
《诸子不出于王官论》
认为班固之论“皆属汉儒附会揣测之辞,其言全无凭据”。
DIY注意:这个有没有凭据,就很有胡适实证主义的特色。
梁启超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
还说班固所论“尤属穿凿附会”,“强作解事”,不屑“复更词费”。
“诸家学说,交光互影,必以某氏限隶某家,欲其名实相适应,盖戛戛乎难。”
曹耀湘
“刘歆之叙诸子,必推本于古之官守,则迂疏而鲜通。“(《墨子笺后评议》)
钱穆
综合考察
政治
政治结构的变化
诸侯的开明政策
经济
生产力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
侯外庐
“土地国有”,一方面是学在官府的基础,同时也是使学术不能下于私人的桎梏。打破这一桎梏的唯一关键在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春秋发明了铁,则显然是此种改变的主要物质基础,同时也因了阶级分化出现了私学思想家,开始了严密的中国古代思想史。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第32页。1957年版
阶级结构的变化
文化
史官们整理、记录下载的以《六经》为代表的“殷周文化”
科学、艺术的繁荣
社会
民间的创作
例如:“大鹏”等寓言故事
人民的劳动实践
例如:庖丁解牛
政治说
提出者:
刘安
著作:《淮南子-要略》
支持者:
胡适
经济说
提出者
侯外庐
出于孔子
提出者
钱穆
遑论所谓“某家者流,出于某官”之说哉? 故谓王官之学衰而诸子兴可也,谓诸子之学一一出于王官则不可也。 开诸子之先河者为孔子。孔子生当东周之衰,贵族阶级尤未尽坏,其时所谓学者则惟“礼”耳。 礼者,要言之,则当是贵族阶级一切生活之方式也。 ================= 孔子以平民儒士,出而批评贵族君大夫之生活,欲加以纠正,则亦非先例之所许也。故曰:“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明其为不得已焉。然贵族阶级之颓运终不可挽,则孔子正名复礼之主张徒成泡影,而自此开平民讲学议政之风,相推相荡,至于战国之末,而贵族、平民之阶级终以泯绝。则去孔子之死,其间二百五十年事耳。 所谓诸子学者,虽其议论横出,派别纷歧,未可一概,而要为“平民阶级之觉醒”,则其精神与孔子为一脉。此亦气运所鼓,自成一代潮流。治学者明乎此,而可以见古今学术兴衰起落之所由也。
法家
儒者本务知礼,而礼终不可行。学术随世风而变。则进取者急功利而明法,李克、吴起、商鞅其选也。 李克——子夏弟子; 吴起——曾子弟子; 商鞅——李克弟子;(子夏之再传) 求之孔门,则“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冉求、季路之遗也。 P41-42
思孟学派
高尚者矜气节而傲礼,田子方、段干木、子思其著也。 田子方——子夏弟子; 段干木——子夏弟子; 子思——曾子弟子;
墨家
求之孔门,则箪食瓢饮,陋巷自乐,颜回、闵损之类也。其异军特起别树一帜者为墨。墨家始于墨翟,亦学儒者之业,而变其道。 P43
道家
章学诚
章学诚仍主王官说,在《诸子略说》中谓“《史记》称老聃为柱下史,庄子称老聃为征藏史,道家固出于史官矣。”
钱穆
《国学概论》
自周室之东,而天子失官,大人不悦学。于是官学日衰,私学日兴,遂有诸子。
P30
“王官”
其实“王官”一词,兼指藏典籍的处所而言。
如顾实在《艺文志讲疏》里说:“诸子十家,咸出王官。《曲礼》曰:‘在官言官。’郑玄曰:‘官谓版图文书之处’。(《曲礼注》) 古者书藏官府,是以诸子出于王官之史也。”
古代学术的发展路线
官府
缙绅
加以集结、传诵
诸子
殷周的文化状况
回顾目的
有助于了解先秦诸子起源的背景
具体内容
学在官府
章学诚的 《校雠通义 》说:
“三代盛时,无不以吏为师,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学备矣。”
章炳麟在《国故论衡》
“老聃仲尼而上,学皆在官;老聆仲尼而下,学皆在家人。”
没有私人著述
章学诚《文史通义》指出:“古未尝有著述之事也。官师守其典章,史臣录其职掌 … …未有不用之政教典章,而以文字为一人之著述也。” 著作之成为私人专业,那是到了战国才有的。《史记》就记载了孟子与弟子专门著书的事。所以章学诚说:“至孟子而其文然后闳肆焉,著作至战国而始专之明验也。”
章学诚《文史通义》
“古未尝有著述之事也。官师守其典章,史臣录其职掌……未有不用之政教典章,而以文字为一人之著述也。”
六经的集结
殷周学术文化的保持途经
刻写在简册上,藏于秘阁或太史家。
百官畴人或儒者口耳相传
政府的官师把记录、收集的材料加以整理
形成六经
学术下移
代表人物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