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血吸虫
这是一篇关于血吸虫的思维导图,包括吸血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防治、流行、临床表现、实验诊断等内容。
链状带绦虫也称猪肉绦虫、猪带绦虫或有钩绦虫,是中国主要的人体寄生绦虫。古代医籍中称之为寸白虫或白虫。早在公元217年,《金匮要略》中即有白虫的记载,公元610年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将该虫体形态描述为“长一寸而色白、形小扁”,并指出因炙食肉类而传染。 本图总结了相关的知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生活史阶段
虫卵
毛蚴
母胞蚴
子胞蚴
尾蚴
童虫
成虫
形态和致病特点
椭圆形或近圆形,淡黄色,卵壳薄,无卵盖,在卵壳一侧有指状侧棘,卵壳外常附坏死组织及粪渣。卵内含有毛蚴和毛蚴分泌物。卵壳上有微孔与外界相通。
致病
虫卵多沉积于肝和肠壁等组织
形成虫卵肉芽肿(Ⅳ型超敏反应),是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
在肝内,虫卵肉芽肿可导致门脉系统周围出现广泛的纤维化,造成门脉高压、静脉曲张等,甚至造成肝硬化
长椭圆形,乳白色,周身有纤毛,前端有顶突,顶腺两旁有两个侧腺
由体部和尾部组成,尾部分为尾干和尾叉。外被一层多糖膜,称糖萼。体部前端为头器,中央有头腺。腹吸盘两侧有钻腺。在全身肌肉运动的作用下,依靠头腺、头器和钻腺的分泌物,尾蚴能很快入侵人体和哺乳动物皮肤
引起的损害主要是尾蚴性皮炎,表现为局部瘙痒和出现黄豆大小的丘疹。
速发型超敏反应(Ⅰ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
尾蚴钻入宿主皮肤时脱去尾部,进入血流,在体内移行直至寄生部位,在发育为成虫之前被叫做童虫
童虫移行造成机械性损害
代谢产物引起超敏反应
雄虫-粗短,乳白色,有抱雌沟,雌虫常居其中
雌虫细长,黑褐色,与雄虫呈雌雄合抱状态
圆柱形,有口腹吸盘,以血液为食
寄生于静脉血管内,可引起血管内膜及其周围的炎症反应
引起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
生活史
传染源排出虫卵
雌虫产卵
成虫寄生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的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雌虫产卵于肠黏膜下层的静脉末梢内
虫卵沉积
部分虫卵随门脉系统血流至肝门静脉,沉积在肝组织内
部分随血流沉积在结肠肠壁小血管壁中
排出体外
在血流压力、肠蠕动和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下,虫卵随破溃的组织落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
毛蚴孵化
成熟虫卵必须随粪便排出体外入水才能孵出毛蚴
毛蚴孵出后借助体表纤毛做直线运动,遇到中间宿主钉螺(唯一中间宿主)时能主动侵入,继续生长发育,经过两代胞蚴的无性生殖,形成大量的尾蚴
尾蚴感染
尾蚴自钉螺体内逸出,进入水中,当人畜生产或生活中接触疫水,尾蚴即可通过其腺体分泌物的作用以及尾部的摆动钻入宿主皮肤,进而转变为童虫(经皮肤感染)
童虫随血液循环到肝和肠系膜静脉系统定居,发育为成虫。雌雄虫交配产卵,进行又一代有性生殖。
生活史要点
寄生部位-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
中间宿主-钉螺
终宿主-人和多种哺乳动物
感染阶段-尾蚴
感染方式-经皮肤
防治
控制传染源
治疗患者和病畜,二者同步治疗
药物治疗-吡喹酮
切断传播途径
灭螺(氯硝柳胺)
粪便管理
安全供水
保护易感者
加强健康教育,加强个人防护
血吸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