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917-1927中国现代文学史
参考书籍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所出,欢迎留言讨论。现代戏剧:现代戏剧的重建和话剧体式的多元;诗体的解放与探索:“湖畔”诗人和小诗运动、郭沫若(高扬主体个性和时代精神)。
编辑于2022-12-23 11:03:17 湖南1917-1927
五四文学革命
特点
泥沙俱下 政治抗议 思想启蒙 文学革命
开始
1917年1月 《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2月 《文学革命论》陈独秀
主要内容
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确立现代思想观念) 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建构现代语言形式)
中心观念
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表现现代人的思想
语言:白话文
思想:民主科学,个性解放,人格自由,社会主义
历史渊源与外来影响
背景
内
各种救亡运动失败
新文化运动
先进人士
外
侵略
工业文明,全球化
西方文化思想
文学改良 (戊戌变法前后)
新文体
倡导者、实践者:梁启超(过渡作用)
小说界革命
倡导者:梁启超
借小说改良社会、开民智
诗界革命
口号:1899,梁启超
首先提出:黄遵宪 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
白话文运动
黄遵宪 1884 《日本国志》 “天下之农工商贾、妇女幼稚皆能通文字之用”
裘廷梁 《白话丛书》 “一人之手,而手口异国” 《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正式揭开了20世纪白话文言之争的序幕
组织白话学会,创办白话报刊
改良八事与革命三义
内容
1917年1月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八不主义)
须言之有物
不模仿古人
须讲求文化
不做无病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
不讲对仗
不避俗字俗语
1917年2月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推倒迂腐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影响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周作人 《思想革命》 《人的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标准) 《平民文学》
观念更新与话语转型
文学观念的变化
文学的价值观
摒弃游戏观和消遣观 文艺是研究人生问题的利器
文学的作用观
突破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 个人本位主义,诉说自我内心的欲求
文艺的审美理想
突破中和之美 以崇高、悲凉为特征的现代审美理想
外国小说大量译介
社团流派与文学期刊
文学研究会(第一个纯文学社团)1921年1月
郑振铎,茅盾,叶圣陶,周作人…
《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月刊
率先主张现实主义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表现人性,反映社会
创造社1921年7月
前期(1925年前)主要骨干
郭沫若,郁达夫,田汉…
《创造周报》《创造》季刊《创造日》
前期主张
明确反对文学创作上的功利主义
尊重天才,崇拜灵感
倡导浪漫主义,表现个体内在的心理和情感
新月社1923年
胡适,徐志摩,闻一多…
《晨报》《新月》
主张文艺接受艺术规律的桎梏 乐意带着脚镣跳舞
思想论争和文学批评
双簧戏:钱玄同,刘半农
林纾,学衡派,甲寅派
诗体的解放与探索
初期
胡适
1920年3月《尝试集》 (1915-1919)胡适之体 精辟之至,大快人心,拓荒作用
厌弃传统诗歌的陈腐内容与无病呻吟, 认为诗歌应表现新的与健康的精神与主题。 成功的文学革命首先要解放形式与载体
沈尹默《三弦》散文诗 俞平伯《冬夜》《西还集》《忆》过渡性特征 康白情《草儿》 傅斯年 周作人《小河》“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 刘半农和刘大白(平民诗人) 民间歌谣
郭沫若 (高扬主体个性和时代精神)
1921年前
思想
追求个性解放,酷爱自由
泛神论(斯宾诺莎)
背景
五四时代
新与旧、现代与传统、创新与破坏交错冲突
需要真正传达出激情澎湃、理想高张、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作品
《女神》 (1921)
风格
想象奇特,构思宏伟,音调激昂
成功之处
体现了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第一次肯定自我价值 塑造了一个要求个性解放、争取人格的形象
真正实现了诗体大解放
1921-1922
理想幻灭,技巧更成熟,语言更含蓄
《星空》爱情题材
1923年后
《前茅》宣扬工农运动和革命
“湖畔”诗人和小诗运动
湖畔
特色
真挚的爱直率的歌颂爱情
歌唱自然
代表人物
汪静之
天真稚气《过伊家门外》
冯雪峰
纯朴《山里的小诗》
潘漠华
结合理想,悲戚《夜歌》
应修人
欢快活泼《妹妹你是水》
小诗
代表人物
冰心
爱的哲学
《繁星》《春水》
宗白华
哲理情思,柔和
《流云》
背景
初期白话诗平淡,郭沫若风格模仿不来
受泰戈尔《飞鸟集》影响
闻一多
个性
理想主义者,完美主义倾向
主张
诗人要戴着脚镣跳舞
三美
音乐美(音节)
绘画美(词藻)
建筑美(节的匀称与句的均齐)
艺术风格
实践三美主张《口供》
丰富的想象力
理性节制感情(总体特征)《也许–葬歌》
徐志摩
风格
受英国浪漫诗人影响很大
空灵飘逸
富于变化
代表作
《偶然》 《再别康桥》 《沙扬娜拉》
提倡新格律诗,注重音乐性
李金发
主题
暴露丑恶,歌唱死亡和梦幻,悲叹人生的无常
对祖国的眷恋
歌唱女性
代表作
《弃妇》
艺术风格
象征派,含蓄甚至晦涩,诗味浓
善于选择新奇意象,赋予象征义
欧化句式和词与文言句式和词混用
鲁迅-现代小说奠基
生平与创作道路
《呐喊》与《彷徨》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奠基之作)
《呐喊》1923
首篇《狂人日记》
《彷徨》1926
首篇《祝福》
创作特征
叙事方式
实现了中国小说再叙事模式上的现代转向
有主句,主体性特征
多重叙述视角
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的结合
通过小事展示
多层隐喻
人物形象的塑造
典型化:杂取种种,合成一个
画眼睛
《阿Q正传》
国人的魂灵
精神胜利法
自欺自贱,沉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中
《故事新编》
油滑
问题小说 乡土小说(现实主义)
乡土小说
代表人物
王鲁彦
废名
语言特色
对文学民族化的尝试和探索
鲁迅
开创者和奠基人
特点
描绘故乡风土人情
散文化特色,注重情感描写与氛围渲染
眷恋与失落交织
问题小说(主要1919-1923)
代表人物
冰心
爱的哲学
卢隐
王统照
叶绍钧
许地山
产生原因
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的产物
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外国文学的深刻影响
俄国文学
挪威作家易卜生
缺点
认识价值损害了审美价值
真实性与艺术感染力收到影响
自我抒情小说
概述
五四时期
基本特征
着重表现自我,自叙传性质
着重宣泄情感,具有感伤的抒情格调
着重心理剖析,开掘灵魂深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代表人物
郁达夫
前期
代表作
《沉沦》1921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集
《零余者》
风格
性的苦闷,灵肉冲突
感伤颓废的基调
零余者形象
以主人公感情起伏发展为主线
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渲染气氛
后期
代表作
《迟桂花》
风格
写实因素增加
淡雅隽永
成就
再现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分裂的灵魂与苦闷, 从独特视角反映人性解放的艰难历程
开启了自我抒情小说的先河,形成新的小说流派
开创了感伤的抒情传统,产生深刻影响
创造社其他作家
浅草社作家
散文
概述
语丝派
风格泼辣幽默,揭示社会矛盾
鲁迅,周作人,林语堂
现代评论派
渴望变革,反对激进
陈西滢,徐志摩
创造社
其他作家
报告文学
翟秋白《饿乡纪程》《赤都心史》
鲁迅
《野草》
书写绝望,否定
强力意志的韧性战斗精神
《朝花夕拾》
周作人
1921《美文》
散文分类
浮躁凌厉之风
五四,针砭时弊,讽喻现实
平和冲淡韵味
自我为中心,归返自然,顺乎天性,享受生活
特点
追求感情的节制与调和
丰富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简单味与涩味相结合
冰心
歌颂母爱、童真和自然美
语言清丽典雅,凝炼而富于表现力
朱自清
散文分类
借景抒情
怀人抒情
带有政治性的记叙散文
特点
讲究结构艺术
讲究抒情艺术,真实
白话美文
梁遇春
把自己对于现实、人生的感受和思考都毫无掩饰地道出(谈话体)
辞藻华美,夹叙夹议
许地山
短小干练,富含哲理,佛教色彩
现代戏剧
概述
先锋:梁启超
强烈冲击:柳亚子,陈独秀,蔡元培
春柳社
中国话剧的奠基与发端
1906,日本
曾孝谷,李叔同等
1907,《茶花女》第三幕
中国人用中国话所演出的第一个话剧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端标志
后走向没落
现代戏剧的重建和话剧体式的多元
五四时期再度兴起,从传统走向现代
现实主义流派
1918《易卜生号》
1919《终身大事》胡适
以人文主义精神为灵魂,关注爱情自由,妇女解放和伦理道德等问题
民众戏剧社和戏剧协社
创造社
郭沫若
《三个叛逆的女性》 《王昭君》 《聂嫈》
浪漫主义流派
田汉《南国》
其他
现代主义
喜剧型
丁西林
1917-1927
五四文学革命
特点
泥沙俱下 政治抗议 思想启蒙 文学革命
开始
1917年1月 《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2月 《文学革命论》陈独秀
主要内容
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确立现代思想观念) 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建构现代语言形式)
中心观念
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表现现代人的思想
语言:白话文
思想:民主科学,个性解放,人格自由,社会主义
历史渊源与外来影响
背景
内
各种救亡运动失败
新文化运动
先进人士
外
侵略
工业文明,全球化
西方文化思想
文学改良 (戊戌变法前后)
新文体
倡导者、实践者:梁启超(过渡作用)
小说界革命
倡导者:梁启超
借小说改良社会、开民智
诗界革命
口号:1899,梁启超
首先提出:黄遵宪 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
白话文运动
黄遵宪 1884 《日本国志》 “天下之农工商贾、妇女幼稚皆能通文字之用”
裘廷梁 《白话丛书》 “一人之手,而手口异国” 《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正式揭开了20世纪白话文言之争的序幕
组织白话学会,创办白话报刊
改良八事与革命三义
内容
1917年1月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八不主义)
须言之有物
不模仿古人
须讲求文化
不做无病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
不讲对仗
不避俗字俗语
1917年2月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推倒迂腐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影响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周作人 《思想革命》 《人的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标准) 《平民文学》
观念更新与话语转型
文学观念的变化
文学的价值观
摒弃游戏观和消遣观 文艺是研究人生问题的利器
文学的作用观
突破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 个人本位主义,诉说自我内心的欲求
文艺的审美理想
突破中和之美 以崇高、悲凉为特征的现代审美理想
外国小说大量译介
社团流派与文学期刊
文学研究会(第一个纯文学社团)1921年1月
郑振铎,茅盾,叶圣陶,周作人…
《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月刊
率先主张现实主义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表现人性,反映社会
创造社1921年7月
前期(1925年前)主要骨干
郭沫若,郁达夫,田汉…
《创造周报》《创造》季刊《创造日》
前期主张
明确反对文学创作上的功利主义
尊重天才,崇拜灵感
倡导浪漫主义,表现个体内在的心理和情感
新月社1923年
胡适,徐志摩,闻一多…
《晨报》《新月》
主张文艺接受艺术规律的桎梏 乐意带着脚镣跳舞
思想论争和文学批评
双簧戏:钱玄同,刘半农
林纾,学衡派,甲寅派
诗体的解放与探索
初期
胡适
1920年3月《尝试集》 (1915-1919)胡适之体 精辟之至,大快人心,拓荒作用
厌弃传统诗歌的陈腐内容与无病呻吟, 认为诗歌应表现新的与健康的精神与主题。 成功的文学革命首先要解放形式与载体
沈尹默《三弦》散文诗 俞平伯《冬夜》《西还集》《忆》过渡性特征 康白情《草儿》 傅斯年 周作人《小河》“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 刘半农和刘大白(平民诗人) 民间歌谣
郭沫若 (高扬主体个性和时代精神)
1921年前
思想
追求个性解放,酷爱自由
泛神论(斯宾诺莎)
背景
五四时代
新与旧、现代与传统、创新与破坏交错冲突
需要真正传达出激情澎湃、理想高张、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作品
《女神》 (1921)
风格
想象奇特,构思宏伟,音调激昂
成功之处
体现了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第一次肯定自我价值 塑造了一个要求个性解放、争取人格的形象
真正实现了诗体大解放
1921-1922
理想幻灭,技巧更成熟,语言更含蓄
《星空》爱情题材
1923年后
《前茅》宣扬工农运动和革命
“湖畔”诗人和小诗运动
湖畔
特色
真挚的爱直率的歌颂爱情
歌唱自然
代表人物
汪静之
天真稚气《过伊家门外》
冯雪峰
纯朴《山里的小诗》
潘漠华
结合理想,悲戚《夜歌》
应修人
欢快活泼《妹妹你是水》
小诗
代表人物
冰心
爱的哲学
《繁星》《春水》
宗白华
哲理情思,柔和
《流云》
背景
初期白话诗平淡,郭沫若风格模仿不来
受泰戈尔《飞鸟集》影响
闻一多
个性
理想主义者,完美主义倾向
主张
诗人要戴着脚镣跳舞
三美
音乐美(音节)
绘画美(词藻)
建筑美(节的匀称与句的均齐)
艺术风格
实践三美主张《口供》
丰富的想象力
理性节制感情(总体特征)《也许–葬歌》
徐志摩
风格
受英国浪漫诗人影响很大
空灵飘逸
富于变化
代表作
《偶然》 《再别康桥》 《沙扬娜拉》
提倡新格律诗,注重音乐性
李金发
主题
暴露丑恶,歌唱死亡和梦幻,悲叹人生的无常
对祖国的眷恋
歌唱女性
代表作
《弃妇》
艺术风格
象征派,含蓄甚至晦涩,诗味浓
善于选择新奇意象,赋予象征义
欧化句式和词与文言句式和词混用
鲁迅-现代小说奠基
生平与创作道路
《呐喊》与《彷徨》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奠基之作)
《呐喊》1923
首篇《狂人日记》
《彷徨》1926
首篇《祝福》
创作特征
叙事方式
实现了中国小说再叙事模式上的现代转向
有主句,主体性特征
多重叙述视角
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的结合
通过小事展示
多层隐喻
人物形象的塑造
典型化:杂取种种,合成一个
画眼睛
《阿Q正传》
国人的魂灵
精神胜利法
自欺自贱,沉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中
《故事新编》
油滑
问题小说 乡土小说(现实主义)
乡土小说
代表人物
王鲁彦
废名
语言特色
对文学民族化的尝试和探索
鲁迅
开创者和奠基人
特点
描绘故乡风土人情
散文化特色,注重情感描写与氛围渲染
眷恋与失落交织
问题小说(主要1919-1923)
代表人物
冰心
爱的哲学
卢隐
王统照
叶绍钧
许地山
产生原因
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的产物
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外国文学的深刻影响
俄国文学
挪威作家易卜生
缺点
认识价值损害了审美价值
真实性与艺术感染力收到影响
自我抒情小说
概述
五四时期
基本特征
着重表现自我,自叙传性质
着重宣泄情感,具有感伤的抒情格调
着重心理剖析,开掘灵魂深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代表人物
郁达夫
前期
代表作
《沉沦》1921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集
《零余者》
风格
性的苦闷,灵肉冲突
感伤颓废的基调
零余者形象
以主人公感情起伏发展为主线
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渲染气氛
后期
代表作
《迟桂花》
风格
写实因素增加
淡雅隽永
成就
再现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分裂的灵魂与苦闷, 从独特视角反映人性解放的艰难历程
开启了自我抒情小说的先河,形成新的小说流派
开创了感伤的抒情传统,产生深刻影响
创造社其他作家
浅草社作家
散文
概述
语丝派
风格泼辣幽默,揭示社会矛盾
鲁迅,周作人,林语堂
现代评论派
渴望变革,反对激进
陈西滢,徐志摩
创造社
其他作家
报告文学
翟秋白《饿乡纪程》《赤都心史》
鲁迅
《野草》
书写绝望,否定
强力意志的韧性战斗精神
《朝花夕拾》
周作人
1921《美文》
散文分类
浮躁凌厉之风
五四,针砭时弊,讽喻现实
平和冲淡韵味
自我为中心,归返自然,顺乎天性,享受生活
特点
追求感情的节制与调和
丰富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简单味与涩味相结合
冰心
歌颂母爱、童真和自然美
语言清丽典雅,凝炼而富于表现力
朱自清
散文分类
借景抒情
怀人抒情
带有政治性的记叙散文
特点
讲究结构艺术
讲究抒情艺术,真实
白话美文
梁遇春
把自己对于现实、人生的感受和思考都毫无掩饰地道出(谈话体)
辞藻华美,夹叙夹议
许地山
短小干练,富含哲理,佛教色彩
现代戏剧
概述
先锋:梁启超
强烈冲击:柳亚子,陈独秀,蔡元培
春柳社
中国话剧的奠基与发端
1906,日本
曾孝谷,李叔同等
1907,《茶花女》第三幕
中国人用中国话所演出的第一个话剧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端标志
后走向没落
现代戏剧的重建和话剧体式的多元
五四时期再度兴起,从传统走向现代
现实主义流派
1918《易卜生号》
1919《终身大事》胡适
以人文主义精神为灵魂,关注爱情自由,妇女解放和伦理道德等问题
民众戏剧社和戏剧协社
创造社
郭沫若
《三个叛逆的女性》 《王昭君》 《聂嫈》
浪漫主义流派
田汉《南国》
其他
现代主义
喜剧型
丁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