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927-1937
《中国现代文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27-1937,文学发展成熟,白话形式确立了正宗地位,文学的现代化任务主要侧重到现代民族文化的重建与民族人格的重铸。
编辑于2023-06-05 15:08:55 湖南1927-1937
背景
国家政治
国民党在名义上完成全国统一
社会经济
中国资产阶级
文学
发展成熟
白话形式确立了正宗地位
文学的现代化任务主要侧重到现代民族文化的重建与民族人格的重铸
新文化运动的政治分化和多元互补
普罗文学运动 (无产阶级文学)
背景
新文学阵营分化
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文学
以左联为核心
马克思主义是民族文化重建的指导方向
主导地位
民生主义作家及其文学
平民主义和人道主义
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同盟
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其文学
继承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个性解放精神和思想自由原则
民族文艺运动(力量较以上偏弱)
文化批判运动
1928
《太阳月刊》《文化批判》
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冯乃超 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 彭康
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批判五四资产阶级的现代化
主张
左翼作家联盟
概况
1930.3.2,上海
通过了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鲁迅、田汉、 郑伯奇、洪灵菲、钱杏邨为常务委员
鲁迅演讲《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意义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学的关系进入了新阶段
自觉加强了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联系
出版了一批期刊杂志,推动了无产阶级文学创作的繁荣
创作的题材与主题发生变化
阶级对抗取代新旧思想对抗
工农的反抗意识和阶级意识觉醒
使中国现代文学第一次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
局限
教条主义,以政治代替艺术的公式化倾向
内部的宗派主义和小团体作风愈演愈烈(1936解散)
理论对手
新月社和自由主义文艺思潮
深受资产阶级文化影响
徐志摩
健康与尊严两大原则
梁实秋
新月社在文艺理论与批评上的代表
深受白璧德影响
主张
文学根基于人性
文学家必须保持自由的人格
倡导文学的节制与理性
“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文艺思潮
文艺思想上的其他论争
左翼小说
概述
(普罗小说)描写无产阶级革命
潮流
1928前后
《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太阳月刊》《拓荒者》…
蒋光慈、洪灵菲、郭沫若…
主张
革命的浪漫谛克
文学功能上,将文学等同于宣传
政治与艺术的关系上,强调政治价值对于艺术价值的统治,轻视艺术性
弊端
题材决定论
代表
蒋光慈
革命文学的最早开拓者和探索者之一
代表作
革命成长
《少年漂泊者》
革命+恋爱
《野祭》《菊芬》《冲出云围的月亮》
指明出路:革命
工农革命斗争
《短裤党》《咆哮了的土地》
柔石
投向苦难深重的妇女身上
茅盾
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社会分析派小说的代表
《小说月报》主编1921
代表作
《子夜》
创作背景
1930的上海
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
资本主义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线索
主线
吴荪甫和赵伯韬的斗争
副线
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
人物
吴荪甫
工头屠维岳,冯云卿
《蚀》三部曲(处女作)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林家铺子》描写乡村生活的第一次尝试
风格
内容
塑造了各个阶级的各样人物
大规模地描写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全景
社会分析
运用社会科学思想分析社会生活
艺术特色
塑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
宏大的历史叙事和社会剖析
具有洋场大都会多声部交响乐的美学特征
丁玲 张天翼 艾芜
丁玲
前期
1927处女作《梦珂》
1928《莎菲女士的日记》
莎菲女士:旧礼教的叛逆者,都市文明的反抗者
女性情欲的书写
正常的人性和欲望的诉求与表达
女性作为两性情爱的主体与支配者
后期
走上革命文学的道路
创作模式和文学视角由自我转向他人和社会,情感化转向政治化
代表作《韦护》《水》
叶紫 吴组缃
萧红与东北作家群
萧红
前期
《生死场》1935
焦点
民族矛盾,国家民族的觉醒与反抗
男性父权压迫下女性的生存
独特的妇女生育世界
美的毁灭,没有尊严的生存
任人摆布
女性视角
一组组苦难、单调、轮回的生活图景
后期
《呼兰河传》
散文化、抒情化、审美化
偏离政治化轨道,走上个人性、自我化的路
东北作家群
人物
萧红《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 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
特点
以抗日救亡意识祭奠关外失去的国土 描写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欺压下的苦难 歌颂东北人民的觉醒与反抗 抒写乡愁
浓烈的眷恋乡土的爱国情怀,鲜明的东北地域色彩
京派和海派
概述
论争
周作人《上海气》发难 沈从文《论中国创作小说》 苏汶《文人在上海》反击
京派
特征
描写纯朴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具有古典式浪漫、和谐、抒情化的笔调
语言古朴活泼
组成
语丝社
新月社
清华、北大、燕京等大学的师生
海派
特征
站在现代都市文明和商业文化的立场上来讲述上海
组成
五四文学中分离出来走向都市大众
30年代新感觉派
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 《无轨电车》《新文艺》《现代》
快速的节奏和跳跃的结构
描写传统伦理道德被机械文明和商业文明冲击的社会
40年代后期作家
代表
沈从文
表现与反思乡村
反现代,追求自然状态的人性
萧乾,芦焚
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将军的头》)
新感觉派
独到地表现了现代都市人生另一面 艺术形式和技巧的创新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方法
其他作家
巴金
无政府主义,民主自由思想
《家》
憎恶的不是个人,而是制度
一批敢于向封建专制主义挑战的叛逆者形象; 结构组织“分合分”,条理清晰; 强烈的情感抒发
《寒夜》
后期风格
注意写出人物复杂性,现实主义色彩加强
老舍
再现下层市民的悲剧性格和命运《骆驼祥子》
历史必然性 社会病态 精神悲剧:美好人性的堕落
双重文化批判:现代理性审视传统文化;批判都市现代文化的弊端
北京味,地方特色鲜明
李劼人
1935-1937大河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郭沫若:小说的近代史,中国的左拉(史诗性)
借人物命运的变迁展现时代政治、经济生活领域里的变化
散文
派别
水星派
《水星》
丰子恺,李广田,何其芳(画梦录)
躲在个人天地里逃避现实,写个人苦闷
语丝派(分裂)
太白派(左翼)
论语派
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
推动了幽默小品的发展
鲁迅
现代戏剧
概述
上海艺术剧社
1929
沈端先,郑伯奇,冯乃超,钱杏邨
无产阶级戏剧
1930,田汉(主持南国社)发表《我们自己的批判》,左转
中国左翼剧团联盟
1930,以艺术剧社为中心,集合其他剧团成立
1931,受阻,改成以个人名义参加的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曹禺
《雷雨》
子主题
田汉 洪深
洪深《赵阎王》,农村三部曲
新诗的分流与多元格局
派别
现代派象征主义诗歌
30年代前期逐步形成
戴望舒,汉园三诗人(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施蛰存
特点
含蓄朦胧的美
繁多复杂的意象
悲哀寂寞忧郁的情绪
新月派浪漫主义诗歌
革命现实主义诗歌
中国诗歌会
1932,上海
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王亚平
提倡革命现实主义诗歌
要求诗歌具有现实性和战斗性,自觉表现大时代
要求诗歌形式大众化
标志革命现实主义诗歌成为自觉运动
臧克家
无产阶级立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戴望舒
何其芳,卞之琳
1927-1937
背景
国家政治
国民党在名义上完成全国统一
社会经济
中国资产阶级
文学
发展成熟
白话形式确立了正宗地位
文学的现代化任务主要侧重到现代民族文化的重建与民族人格的重铸
新文化运动的政治分化和多元互补
普罗文学运动 (无产阶级文学)
背景
新文学阵营分化
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文学
以左联为核心
马克思主义是民族文化重建的指导方向
主导地位
民生主义作家及其文学
平民主义和人道主义
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同盟
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其文学
继承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个性解放精神和思想自由原则
民族文艺运动(力量较以上偏弱)
文化批判运动
1928
《太阳月刊》《文化批判》
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冯乃超 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 彭康
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批判五四资产阶级的现代化
主张
左翼作家联盟
概况
1930.3.2,上海
通过了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鲁迅、田汉、 郑伯奇、洪灵菲、钱杏邨为常务委员
鲁迅演讲《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意义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学的关系进入了新阶段
自觉加强了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联系
出版了一批期刊杂志,推动了无产阶级文学创作的繁荣
创作的题材与主题发生变化
阶级对抗取代新旧思想对抗
工农的反抗意识和阶级意识觉醒
使中国现代文学第一次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
局限
教条主义,以政治代替艺术的公式化倾向
内部的宗派主义和小团体作风愈演愈烈(1936解散)
理论对手
新月社和自由主义文艺思潮
深受资产阶级文化影响
徐志摩
健康与尊严两大原则
梁实秋
新月社在文艺理论与批评上的代表
深受白璧德影响
主张
文学根基于人性
文学家必须保持自由的人格
倡导文学的节制与理性
“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文艺思潮
文艺思想上的其他论争
左翼小说
概述
(普罗小说)描写无产阶级革命
潮流
1928前后
《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太阳月刊》《拓荒者》…
蒋光慈、洪灵菲、郭沫若…
主张
革命的浪漫谛克
文学功能上,将文学等同于宣传
政治与艺术的关系上,强调政治价值对于艺术价值的统治,轻视艺术性
弊端
题材决定论
代表
蒋光慈
革命文学的最早开拓者和探索者之一
代表作
革命成长
《少年漂泊者》
革命+恋爱
《野祭》《菊芬》《冲出云围的月亮》
指明出路:革命
工农革命斗争
《短裤党》《咆哮了的土地》
柔石
投向苦难深重的妇女身上
茅盾
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社会分析派小说的代表
《小说月报》主编1921
代表作
《子夜》
创作背景
1930的上海
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
资本主义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线索
主线
吴荪甫和赵伯韬的斗争
副线
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
人物
吴荪甫
工头屠维岳,冯云卿
《蚀》三部曲(处女作)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林家铺子》描写乡村生活的第一次尝试
风格
内容
塑造了各个阶级的各样人物
大规模地描写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全景
社会分析
运用社会科学思想分析社会生活
艺术特色
塑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
宏大的历史叙事和社会剖析
具有洋场大都会多声部交响乐的美学特征
丁玲 张天翼 艾芜
丁玲
前期
1927处女作《梦珂》
1928《莎菲女士的日记》
莎菲女士:旧礼教的叛逆者,都市文明的反抗者
女性情欲的书写
正常的人性和欲望的诉求与表达
女性作为两性情爱的主体与支配者
后期
走上革命文学的道路
创作模式和文学视角由自我转向他人和社会,情感化转向政治化
代表作《韦护》《水》
叶紫 吴组缃
萧红与东北作家群
萧红
前期
《生死场》1935
焦点
民族矛盾,国家民族的觉醒与反抗
男性父权压迫下女性的生存
独特的妇女生育世界
美的毁灭,没有尊严的生存
任人摆布
女性视角
一组组苦难、单调、轮回的生活图景
后期
《呼兰河传》
散文化、抒情化、审美化
偏离政治化轨道,走上个人性、自我化的路
东北作家群
人物
萧红《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 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
特点
以抗日救亡意识祭奠关外失去的国土 描写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欺压下的苦难 歌颂东北人民的觉醒与反抗 抒写乡愁
浓烈的眷恋乡土的爱国情怀,鲜明的东北地域色彩
京派和海派
概述
论争
周作人《上海气》发难 沈从文《论中国创作小说》 苏汶《文人在上海》反击
京派
特征
描写纯朴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具有古典式浪漫、和谐、抒情化的笔调
语言古朴活泼
组成
语丝社
新月社
清华、北大、燕京等大学的师生
海派
特征
站在现代都市文明和商业文化的立场上来讲述上海
组成
五四文学中分离出来走向都市大众
30年代新感觉派
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 《无轨电车》《新文艺》《现代》
快速的节奏和跳跃的结构
描写传统伦理道德被机械文明和商业文明冲击的社会
40年代后期作家
代表
沈从文
表现与反思乡村
反现代,追求自然状态的人性
萧乾,芦焚
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将军的头》)
新感觉派
独到地表现了现代都市人生另一面 艺术形式和技巧的创新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方法
其他作家
巴金
无政府主义,民主自由思想
《家》
憎恶的不是个人,而是制度
一批敢于向封建专制主义挑战的叛逆者形象; 结构组织“分合分”,条理清晰; 强烈的情感抒发
《寒夜》
后期风格
注意写出人物复杂性,现实主义色彩加强
老舍
再现下层市民的悲剧性格和命运《骆驼祥子》
历史必然性 社会病态 精神悲剧:美好人性的堕落
双重文化批判:现代理性审视传统文化;批判都市现代文化的弊端
北京味,地方特色鲜明
李劼人
1935-1937大河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郭沫若:小说的近代史,中国的左拉(史诗性)
借人物命运的变迁展现时代政治、经济生活领域里的变化
散文
派别
水星派
《水星》
丰子恺,李广田,何其芳(画梦录)
躲在个人天地里逃避现实,写个人苦闷
语丝派(分裂)
太白派(左翼)
论语派
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
推动了幽默小品的发展
鲁迅
现代戏剧
概述
上海艺术剧社
1929
沈端先,郑伯奇,冯乃超,钱杏邨
无产阶级戏剧
1930,田汉(主持南国社)发表《我们自己的批判》,左转
中国左翼剧团联盟
1930,以艺术剧社为中心,集合其他剧团成立
1931,受阻,改成以个人名义参加的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曹禺
《雷雨》
子主题
田汉 洪深
洪深《赵阎王》,农村三部曲
新诗的分流与多元格局
派别
现代派象征主义诗歌
30年代前期逐步形成
戴望舒,汉园三诗人(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施蛰存
特点
含蓄朦胧的美
繁多复杂的意象
悲哀寂寞忧郁的情绪
新月派浪漫主义诗歌
革命现实主义诗歌
中国诗歌会
1932,上海
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王亚平
提倡革命现实主义诗歌
要求诗歌具有现实性和战斗性,自觉表现大时代
要求诗歌形式大众化
标志革命现实主义诗歌成为自觉运动
臧克家
无产阶级立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戴望舒
何其芳,卞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