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设计学概论第三章
装饰:主要集中在梁枋、斗拱等部分,综合运用了各种工艺及雕刻、绘画、书法等。额枋上的牌匾、柱上的楹联、门窗上的棂格等,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装饰形式。 色彩:运用强烈的原色设计。建筑物颜色强烈而协调,富丽堂皇,住宅青灰色砖墙瓦顶,黑色、褐色,素雅格调
编辑于2022-12-28 22:55:39第三章 中国设计溯源(中国古代设计)
第一节 史前时期:约距今250万年--公元前3500年 有文字记载之前的历史
一、石器(原始社会又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
实用功能、形式美
二、玉器
介绍
新石器时代晚期
良渚文化
陶器三大纹样母题:圆和弧边三角图案、鸟形象、螺旋纹 玉琮的神人兽面像 主题纹样 观念形态 精神领域 礼玉的体系 饰玉体系 与后来青铜器的诸多纹样有着某种联系
神人兽面像
:“神人”凌驾于动物“兽面”之上
三、陶器
概述
陶器的广泛使用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 陶轮用黏土制造并在窑中 烧制而成的质地粗糙的器皿 陶轮技术 规则化 带状装饰 劳动分工的细化 陶器制作的专业人员 最早的陶器资料 湖南道县玉蟾岩 斧形陶器残片
分布
陶器标志着人类设计由原始设计阶段进入了手工设计阶段
黄河中上游(彩陶)
仰韶文化
马家窑文化(彩陶)
黄河下游(黑陶)
龙山文化
长江以南(几何印纹陶)
特点
重视实用性,即在最大限度内为适应生活中的不同需要而设计制作。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尖底瓶汲水器 彩绘 经过彩绘的陶胎入窑烧制
彩陶
概述
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 仰韶文化 装饰绘画在烧制前(先绘再烧) 功能、造型和装饰 几何纹
装饰、设计(写实的动植物纹样外 几何形图案 二方连续 四方连续 )
半坡型
卷唇圜底 鱼型花纹 并列的斜线和三角 反复连续
庙底沟型
在半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弧线组成的月形、花瓣形与圆点相结合的形状 阴阳双关、虚实相生 “大口鼓腹小口底钵”
马家窑
点和螺旋纹 旋动、流畅
半山型
双关图案 内填多种纹样的四大圆圈 二方连续 以器口为圆心的梅花状适合纹样
马厂型
小口双耳罐 人形纹(或蛙纹)
黑陶
龙山文化(山东历城龙山镇)
黑陶文化
蛋壳陶
黑(乌黑如漆)、薄(器壁很薄)、光(平滑光泽的表面)、纽(鼻、耳、盖纽)
四、建筑
建筑的早期的构造方式
梁柱结构
梁托结构
早期的居住方式
天然岩洞
构巢而居
黄河流域
穴居、半穴居,后来发展为地面上的木架房屋
长江流域
干栏式建筑,采用榫卯结构
第二节 中国古代设计(夏、商、周时期至晚清)
一、青铜器
概述:青铜器的设计制造最繁盛的时代 铜锡合金制作颜色灰青 红铜时代铜石并用时代
特点
夏代 青铜容器 兵器; 商代中期 花纹;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鼎盛时期 春秋晚期至战国 铁器推广
残酷的阶级统治
为上层社会服务的,奴隶主阶级的统治需要、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
神秘和威慑的色彩 人面方尊 四羊方尊
饕餮纹、司母戊鼎
青铜器的发展
商代 尊神重鬼、崇拜祖先
西周早期 承袭商代风格 中期以后 礼治 纹饰趋向简化 秩序感和韵律感
商周
礼器
春秋战国时期 青铜器逐渐失去他原来主要作为礼器的作用 人类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用具 写实
春秋晚期 铁器时代
装饰纹样—饕餮纹(兽面纹)
抽象和夸张 造成狰狞恐怖的视觉效果 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 猛兽 没有身体,面部巨大夸张 贪欲 最早在良渚文化玉器 图案庄严、凝重而神秘 动物的面目形象出现 目纹、鼻纹、眉纹、耳纹、口纹、角纹 神秘的艺术世界
冶铸方法
陶范法
失蜡法
二、瓷器
瓷器和陶器的区别
胎质不同
陶器:黏土 粗松 。 瓷器:瓷土,坚致
用釉不同
陶器:无釉或粗釉。瓷器:定有釉
火候不同
陶器:较低,约800℃左右。瓷器:较高,约1200℃左右
陶瓷的发展(包含特点)
六朝的青瓷
南秀北雄
纹样
仿动物造型:青瓷鸡头壶
仿植物花卉造型:青瓷仰覆莲花尊
隋唐两代
南青北白
南:浙江越窑
北:河北邢窑
唐三彩
花卉纹为主 釉下彩是先在素胎上画彩,然后上釉
两宋时期
宋代五大名窑
汝窑(top)
淡青蓝为主调,色调青逸、高雅
钧窑
青中带红,呈乳浊现象,称为“窑变”。
定窑
官窑
哥窑
宋代南北的白瓷
河北定窑
白瓷釉色白中泛黄
江西景德镇窑
白中泛青
河北磁州窑
白中微黄 中国画
宋瓷特点
设计上崇尚自然 实用功能 自然的题材 陶瓷艺术与国画艺术结合起来 绘瓷 印花工艺(有凹陷) 装饰图案多用花草 梅瓶 瓶口小颈短,肩丰圆润 宋人崇尚的典雅风度和独特的审美意趣 飞鸟、草虫、山水、人物
元代瓷器
青花
釉下彩绘,白底蓝花
釉里红瓷器
造型设计,形大、胎厚、雄浑体重
装饰设计上,民窑-松竹梅,官窑-喇嘛教的八宝、海马、西番莲、大云头
明代瓷器
彩绘已成为主流,标志着中国陶瓷已由“青瓷时代”进入了“彩瓷时代”
景德镇设立了官窑 青花瓷、五彩和单色釉突出
斗彩和五彩
成化年间创制了青花和釉上多种彩色相结合的斗彩
造型式样
介于唐的饱满和宋的挺秀 实用
装饰手法
国画影响 除了山水、人物、动物和花鸟等传统图案以外,波斯文字、阿拉伯文字和欧洲纹章等外来题材
清代瓷器
概述:顶峰 康熙:“古彩”即五彩瓷,单色平涂,色彩浓艳,对比强烈又叫“硬彩”。珐琅彩 古月轩 雍正:线条柔婉、色彩淡雅的“粉彩”始于康熙,又“软彩”
造型设计
康熙瓷:造型多刚健、饱满。雍正瓷:造型较为灵巧、雅致。乾隆瓷尚奇巧,有的仿古仿生,有的双联、三联、四联乃至九联,矫揉造作。
装饰设计
故事人物、吉祥图案 西画技法 追巧 趋于华缛尤其是乾隆瓷
三、建筑
古代建筑的特点
外观设计
屋顶、屋身、台基
结构设计
抬梁式
穿斗式
斗拱
布局设计
简明的组织规律
显著的中轴线
装饰和色彩设计
装饰:主要集中在梁枋、斗拱等部分,综合运用了各种工艺及雕刻、绘画、书法等。额枋上的牌匾、柱上的楹联、门窗上的棂格等,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装饰形式。 色彩:运用强烈的原色设计。建筑物颜色强烈而协调,富丽堂皇,住宅青灰色砖墙瓦顶,黑色、褐色,素雅格调
总结: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中轴线对称平面布局,统一又富有变化。北京天坛、拉萨布达拉宫。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发展
战国
街道纵横、规划齐整的工商业大城市
秦汉时期
秦代(古代建筑史上第一个高潮)
汉代(已发展为完备的体系)
抬梁式、穿斗式、斗拱
拱券技术进步
魏晋南北朝(佛教建筑):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留存至今我国最早的佛塔
隋唐时期(古代建筑设计成熟时期)
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 最早两座木构架建筑
砖塔有楼阁式、密檐式、单层塔
五代两宋时期
风格秀丽和多样化
保留了唐代建筑的风格
模数制和工料定额制
装修和色彩设计的发展
元代
继承了宋、金的传统
外来宗教建筑风格随之传入内地
喇嘛教建筑,北京妙应寺白塔、西亚风格的伊斯兰教清寺
明清(古代建筑最后一个高峰):北京故宫,现存最大的古建筑群,对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所做的一次全面总结
四、园林设计
中国古代园林设计发展的背景
古代园林设计的发展
春秋战国
各诸侯国统治者竞相兴建苑囿
秦汉
上林苑,建章宫内有太液池、一池三岛
魏晋南北朝
唐宋时期
明清
皇家园林 三山五园 私家园:苏州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怡园,无锡寄畅园、上海豫园
计成《园冶》我国古代最系统的园林设计论著
设计特点(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自然美
布局自然,随机变化,“虽为人做,”宛自天开
曲折多变
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 各景区的面积大小和配合方式力求疏密相间,主次分明,幽曲和开朗相结合
崇尚意境
对自然美景的仿造,更追求诗情画意境界的创造
作品
皇家园林
万寿山颐和园
圆明园
承德避暑山庄
私家园林
苏州拙政园
苏州留园
上海豫园
五、家具
古代家具设计的发展(包含特点)
商、周至三国
跪坐,矮型家具设计,铜制和漆木家具的设计制作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造型古拙,装饰繁缛 艺术性、技巧性与实用性
汉朝
低矮 胡床 高坐具 增高加大
隋唐
高矮型家具并用,上层阶级带动民间向垂足而坐和髙型家具过渡
宋代
实用功能和外观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明代(家具设计的辉煌时期)
概述
明代家具
专指在明代制作的家具,时间概念
明式家具
艺术概念
特点
结构美
线脚
材质美
名贵木材
造型美
线条的组合造型,精而美、简而稳、疏朗而空灵 装饰朴素
装饰美
金属饰件式样玲珑,色泽柔和 与厅堂等配套 主次井然,和谐有致
热带优质木材 种类繁多,用料考究,设计巧妙,制作精美
简、厚、精、雅
清代
概述
结构和造型设计上继承了明代的传统 繁琐堆砌 明式家具以造型取胜,清式家具以装饰见长
清代家具三大名作
苏作、广作、京作
特点
在结构和造型设计上继承了明式家具
珍贵硬木
宫廷与达官显贵 富丽堂皇、华贵气派 民间以实用、经济为主
西洋影响 广式家具
用材
六、服饰
服饰设计的发展 (包含特点)
汉代
云气纹、动物纹、花卉纹、几何纹和吉祥文字
六朝
蜀锦
动物纹向植物纹过渡时期
唐代
唐锦(以纬线起花,“纬锦”)
对禽对兽的对称纹“陵阳公样”
宋代
宋锦
缂丝(通经断纬法)
元代
纳石失
明代
明锦
品种
库缎
织金银
妆花
刺绣:顾绣(以画绣为主)
服饰
补子 品级区别
清代
丝织
南京:云锦
苏杭:宋锦
四川:蜀锦
早期:继承明代,小花柜架,严谨规矩
中期:纹饰繁缛、华丽纤细
晚期:大枝花、大朵花
刺绣(五大名绣)
苏绣
典雅秀丽
粤绣
富丽堂皇
蜀绣
淳朴自然
湘绣
生动逼真
京绣
精巧工整
服饰
男子
满族服饰,严谨繁琐,肃穆庄重
女子
汉满各异,华贵繁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