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发心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这是一篇关于发心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从顺从别人----有独立的见解,独立性评价逐渐提高、在小学阶段,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到抽象,由外部行为到内心世界。
编辑于2023-01-02 22:53:13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小学儿童的学习
小学儿童的学习及其作用
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学生的认知或认知活动要超过直接经验的阶段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室知道下的认知或认知活动
学生的学习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
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学习动机
外部动机占主导地位,内部动机还在发展中
学习兴趣
由外部兴趣到内部兴趣的转变
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初步分化(一般三年级开始分化)
儿童对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感兴趣(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游戏因素在儿童的学习兴趣上作用逐渐下降
阅读上,由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童话故事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学读物
对社会生活的兴趣逐渐扩大和加深(男性机械类,女性工艺类)
学习态度
对老师——低年级崇拜,随着年级的提高,出现选择性喜欢
对集体——低年级无集体组织意识,从中年级(三年级)开始开始形成相互交往、相互关系和相互帮助的班集体意识
对作业——从低年级对作业不负责到高年级对作业负责的态度转变
对评分——儿童已认识到评分的意义,但低年级儿童逐渐了解分数分数的客观意义,从中年级开始了解到学习是一种社会义务
学习策略
特点:不完善、不系统和刻板
从单一策略到多种策略的过渡
小学儿童的学习障碍
分类
语言接受和表达方面的学习障碍
阅读和书写方面的障碍
算术方面的学习障碍
症状
在感知、思维、语言和数学方面存在障碍
在行为、情绪和社会性方面存在障碍
其他方面的问题,如发育迟缓、品行问题等
原因
胎儿期、出生时的轻度脑损伤或轻度脑功能障碍
遗传-素质假设,感官统合失调
生物学假说
心理和环境假说
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赶不上智力因素的发展
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
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逐步抽象逻辑思维,但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具体形象---抽象逻辑过渡存在关键期
关键期是4年级,如何教育得当可提前至三年级
思维结构趋于完整,但有待完善
小学1-3年级辩证思维的萌芽、4年级转折期、5-6年级辩证思维的稳步发展期
思维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
整个小学阶段思维中的具体形象和抽象成分不断发生变化,不同的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出现不平衡性,其关键是学校教育的影响
思维发展的基本过程
概括能力
利用某些已经理解了的事物的特征或属性进行概括,而不能充分地利用概念的所有特征或属性
外部的感性特征——>本质属性
概括水平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直观形象水平(低年级) 一二年级
第二阶段:形象抽象水平(中年级)三四年级
第三阶段:初步本质抽象水平(高年级)五六年级
比较能力
从区分具体事物异同到区分抽象事物异同
从区分个体部分的异同到区分许多部分的异同
从在直接感知条件下到逐步运用语言在头脑中引起表象的条件下进行比较
分类能力
(1)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可以完成自己熟悉的具体事物字词概念分类
(2)解决同一课题,不同年龄组的儿童表现出不同的分类水平,年龄特点是明显的,三四年级是字词概念分类能力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3)同一年龄组的儿童在解决难度不同的课题时,表现出不同分类水平
(4)从四年级起,儿童出现组合分析分类的表现。从五年级开始发展明显
解决问题能力
成绩上有所提高
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也有进步
五六年级儿童数学问题解决的正确率和图表使用策略上都明显高于四年级
概念的发展基本特点
逐步深刻化
由于生活经验或智力发展的限制,儿童从不能掌握事物的本质到逐渐对概念理解深刻化
逐步丰富化
除了字词和数的概念,儿童逐步掌握时间概念、社会概念、科学概念、自我概念、美学概念及幽默概念等
逐步系统化
在教学影响下,儿童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对概念的掌握逐步系统化
推理能力的发展
分类
直接推理
由一个前提引出一个结论的推理形式
间接推理
由几个前提推出某一结论的推理形式
发展趋势
小学儿童的归纳和演绎两种推理能力的发展既存在着年龄差异,有存在着个体差异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儿童推理的抽象程度也在加大,推理的步骤也愈加简练,推理的正确性、合理性与推理品质的逻辑性和自觉性也在加强
在运算能力的发展中,小学儿童掌握的归纳和演绎两种推理形式的趋势和水平是相近的
教学游戏
结合一定的教育目的编制的游戏
活动性游戏
这类游戏重要发展儿童的体力
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敏捷性
运算速度明显提高
灵活性
(1)一题多解
(2)灵活解题的精细性在增加
(3)组合分析水平不断提高
深刻性
(1)寻找标准量能力提高
(2)不断掌握运算规则,认识事物数量变化的规律
(3)不断提出假设,独立自编应用题的抽象逻辑性逐步提高
(4)三四年级是转折点
独创性
(1)对具体材料的加工发展到抽象材料
(2)先模仿、半独立性到独创新
批判性
随着年龄和知识经验的提高,儿童的批判能力逐步提高
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自我意识
自我概念
哈特发现
小学三年级儿童已能在喜欢或不喜欢的项目上认识自己——自我情感在小学阶段已经建立
儿童对其不同领域的能力作出重要区分——自我评价依赖于情境
儿童对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同伴评价相一致——能够较为客观的评价自己
对于小学高年级儿童
女生:关注外表(身体)
年龄越大,自我接受度越弱
男生:更多关注运动能力和性魅力等
年龄越大,运动能力等越强,自我概念水平越高
自我评价
从顺从别人----有独立的见解,独立性评价逐渐提高
合作游戏
从笼统的评价---多方面的优缺点评价
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评价的倾向
在小学阶段,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到抽象,由外部行为到内心世界
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儿童期自我评价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提高
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高度一致性
社会认知
定义
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
发展趋势
从表面---内部
从外部特征---内在品质特征
从简单---复杂
从看到问题的个别方面---多方面、多维度
从呆板---灵活
从关心个人及即时利益---关心他人利益和长远利益
从具体---抽象思维
从弥散性、间接性想法---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思想
角色采择能力
定义
也称之为观点采择能力,是指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认知技能
角色采择能力发展
(1)6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初步认识到个人对于某事的观点取决于特定的情境信息,但不能推断他人的观点
(2)6-10岁为社会观点采择能力迅速发展时期
(3)10岁的儿童能够根据有关信息推断他人的观点,基本具备观点采择能力
(4)10岁以后,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处于一个相对稳定阶段
塞尔曼(Selman,1980)——五个阶段
阶段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3-6岁)
儿童不能认识到他人观点与自己的不同
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6-8岁)
认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差异的原因
阶段2:自我反省角色采择(8-10岁
理解即使相同的信息自己和他人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
阶段3:相互角色采择(10-12岁)
儿童能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并认为他人也可能会这样做
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12-15岁)
儿童开始使用社会系统和信息来分析、比较。 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人际关系
亲子关系
儿童期的亲子关系的变化
交往时间发生变化
时间明显减少(上学了)
教育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类型发生了变化
情绪问题—学业问题
冲突数量减少
纪律约束技术和控制过程
父母认为儿童期比幼儿期更好控制
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也在变化
儿童越来越多地自己做出决策
同伴关系
基本特点
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
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
更擅长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
更善于协调自己与他人儿童的活动
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小学期是开始建立同伴团体的时期,也称之为“帮团时期”
塞尔曼(Selman,1980)——儿童友谊发展的五个阶段
阶段1:儿童未形成友谊的概念(3-7岁)
阶段2:单向帮助阶段(4-9岁):要求朋友服从自己的愿望,否则就不是朋友
阶段3:双向帮助阶段,但不能患难与共(6-12岁):有明显的功利性
阶段4:亲密共享阶段(9-15岁):有了朋友的概念,相互分享、信任、忠诚、甘苦与共
阶段5: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12岁以后)
小学儿童的同伴团体
根据同伴团体结构的松紧性
有组织的团体
自发的团体
影响
提供了学习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
提供了形成和评价自我概念的机会
师生关系
表现
儿童对老师的态度
刚入学时:崇拜和敬畏
三年级开始:态度开始分化,对有些老师喜欢,对有些老师不喜欢
老师对儿童的期望
“教师期望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
基本特点
协调性
小学儿童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
道德品质判断上
从效果论到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道德原则的掌握上
从依附于社会的、他人的规则过渡到自我内心的规则上
道德范畴的掌握上
对自己的道德认知水平最多,其次是社会的、最后是他人的
小学儿童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道德言行从比较一致到逐渐不一致
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占相当显著的地位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儿童的行为依附于外部的要求,例如老师、家长等
第二阶段:儿童还形成自觉纪律,但已体会到纪律的要求
第三阶段:儿童把纪律变成自觉行动
道德动机的发展
幼儿思维特点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重要特点
计划策略
监督策略
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记忆策略:是指人们为了有效地完成记忆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常用的两种记忆策略
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皮亚杰】
幼儿阶段儿童的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表象思维”
相对具体、不可逆、自我为中心、刻板性和不守恒
守恒特征
数目守恒(6~7岁)
物质守恒(7~8岁)
长度守恒(7~8岁)
面积守恒(8~9岁)
重量守恒(9~10岁)
体积守恒(12~13岁)
类包含
指一类物体与其子类的关系。例如,鸟---鹦鹉、格子、麻雀等皮亚杰认为幼儿阶段的孩子处于前运算阶段,还不能进行类包含的推理
抽象逻辑思维
定义
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联系的过程
到幼儿晚期儿童才初步进行抽象逻辑思维
3岁儿童不能进行推理
4岁推理能力开始发展
5岁可以进行推理
品德心理特征的发展
道德认识
定义:主要指对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是非观念的认知,包括对道德观念的掌握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分类
道德观念
(1)公有观念 (2)集体观念 (3)分享观念 (4)公益劳动观念 (5)纪律观念 (6)谦虚观念
总体来说,小学儿童的道德观念迅速发展,尽管发展速度和水平上存在差异性但高年级儿童的各种基本道德观念已经基本形成
道德判断
小学儿童的道德判断从受外部情境的约束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道德信念的制约
对道德判断:受行为后果和行为动机两个方面的影响。莫雷的研究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两者的相对影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道德情感的特点
定义:是与人所具有的对于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直接相联系的一种体验,是一种高级情感
五个水平
自然的直接的情感(直接的快乐与痛苦为依据)
对个人直接得失的预测产生的情感(直接奖赏的预测)
非个人意愿,而是按照社会反应而行动的情感(社会奖赏)
不管自愿与否,由必须尊重的道德行为准则的外部作用力引发的情感
以被内化并结合成为自我抽象的道德观念为依据,不仅自觉,而且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具有高度概括化和理论性的道德情况)
道德行为的特点
定义: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亲社会行为
6-12岁的儿童均能做出助人行为倾向
8岁比较成熟
9岁更注重同情和他人的需要
攻击行为
小学有所下降-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3-10的攻击性能预测以后的攻击倾向
道德意志行为: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动
随着年龄增长而加强
道德行为习惯:自动化了的道德行为
呈现马鞍状
低年级和高年级较高,中年级低
低年级依附于父母和权威、中年级独立意识增强破坏了原来的习惯
高年级比较稳定和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