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发展心理学第九章成年早期个体的心理发展
成年早期的前一个阶段是创造性思维充分准备的阶段,成年早期的后一个阶段是创造性思维较为成熟的阶段,因此,成年早期是为人类积累文化财富的黄金时期。
即使是暴食,厌食症患者进食量也与一般人差不多或者比一般人少;暴食时仍然在意食物热量,多选择青菜、水果等热量小的食物。
触觉是微弱的机械刺激兴奋了皮肤浅层的触觉感受器所引起的感觉、压觉是较强的机械刺激导致深部组织变形时引起的感觉。
在同一时间对不同年龄段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通过比较,研究者常常鉴别出发展的某些方面是否有与年龄相关的变化。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第九章 成年早期个体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 成年早期的基本问题
成年早期的年龄规定
生理成熟 18岁:最早开始
心理成熟 25岁:成年早期
自我同一性形成
更为成熟的人际关系
亲密关系的建立
向新的成人角色过度
社会成熟 35岁:结束
18——25岁
成年早期的一般特征
稳定期
①生理发展趋于稳定 ②心理发展趋于成熟,性格定型 ③生活方式固定化、习惯化 ④建立了稳定家庭 ⑤社会职业稳定且忠诚
智力全盛
①形式逻辑→辩证思维逻辑 ②相对性、灵活性、变通性、整合性、实用性 ③创造性思维
婚恋成家
①职业选择三段论:现实阶段 ②创业成为主要目标 ③30-35岁,对成功的追求,是压力也是动力
艰苦创业
①已经就业,初步社会化 ②心理发展成熟,三观稳定 ③生理发育成熟,性需要
适应生活
结婚成家、养儿育女、追求事业成功、处理社会关系、解决经济问题、承担社会责任…
成年早期的发展课题
机能主义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现代认知学派(信息加工心理学派)
第二节 成年早期的认知特点
智力发展的外在条件和发展任务
智力
皮亚杰——智力的实质就是适应
定义:成功地解决某种问题所表现的良好适应性的个性心理特征
分 类
发展任务
18/19岁以前:获取与社会文化有关的知识体系,消除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达到对社会的适应,实现社会化。
受成人保护,不承担任何社会责任
成年早期18-25岁不断进行恰当的分析、判断、推理,达到对问题的解决
传递者——把社会文化传递给他人或下一代,又不断创造新事物,得到创新和发展
智力表现的一般特点
儿童智力发展
感知运动阶段
前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
成年早期智力发展
观察力——主动性、多维性、持久性
回忆力——工作记忆广度在成年早期达到高峰
想象力——合理成分及创造性成分明显增加
在成年早期,个体的大多数智力成分在质和量的方面均在发展并达到成熟,尤其在运用适当的思维策略解决问题方面,显示出了高于前几个发展阶段的特点。
思维优势
青年时期,个体虽已掌握某些辩证逻辑思维方式,但是仍是以形式逻辑为主
成年早期的思维方式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
早期—二元论阶段—个体看待问题的看法是非此即彼、全黑或全白没有“灰色区”
中期—相对性阶段—个体思维过程的抽象性及理论性以达到很高水平
后期—约定性阶段—既能接受约定俗成的立场和思想观点,又能随时对此做出调整
总结——从成年早期开始,伴随着形式逻辑思维的进一步成熟和完善,个体逐渐表现出一种相对的、实用的并具有背景性的思维形态。这种形态出现于大学生阶段,随后便逐渐稳固下来,发展成为成年期认知活动的一般形式。
①形式逻辑思维——反应事物的相对静止性和不同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强调逻辑性、客观性和确定性。②辩证逻辑思维——既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也反映相互联系;既反映事物的相对静止,也反映相对运动,在强调确定性和逻辑性的前提下,承认相对性和矛盾性
创造性思维
20岁前后尚未进入创造性思维的高峰期
在成年早期,孕育并抚养孩子、离婚或者非支持性配偶等因素会导致女性的创造力被打断
成年早期的最后阶段是创造性思维表现十分突出的一个时期。
第三节 成年早期自我的形成
“我是谁”、“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
自我意识的形成
注重自我的原因
身体的急剧成熟
自我身体↑ 内驱力↑ 内部欲求↑
人际关系的扩大
性格能力与人比较对自身素质天赋关心↑
认知能力的提升
对自己的行为以及产生的原因、结果、自身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埃里克森人生八阶段理论
成年初期:18-25岁获得亲密-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重要任务是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心理的延缓偿付期
进入大学,心理、时间上才有了余暇,真正能够专心对待自我探索和自我确立
自我的同一性理论
我国大学生同一性状态分布
第四节 成年早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固
人生观【多层次、多维度】
内涵
是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看法。
形成
青年早期——提出疑问
青年中期——主动反思
青年晚期——趋于稳定和巩固
作用
以人生目的为核心,包括对人生的态度、评价、情感、意志等内容在内的个体人格的总和
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定位、调控、动力作用
价值观
是对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以及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评定标准或尺度
宗教信仰
中国人-儒教——尊敬权威、谦逊、服从、克制、勤劳
美国人-基督教——信奉宗教、诚实、乐于助人
文化变迁
自我发展
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
自我需求
个体价值观
人格的整合
行为的一惯性和连续性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第五节 成年早期的恋爱、婚姻及事业
恋爱、爱情
成人的依恋理论(巴塞洛缪&霍罗威)
安全型:自己和他人是值得爱与信任的
专注型:自己不值得爱、没有价值,但他人是可接受的
恐惧型:对自己和他人态度都是消极的
冷漠型:对自己看法积极,但认为别人会拒绝自己
爱情三元理论(斯滕伯格)
爱情三角形
亲密:促进亲近、归属
激情:浪漫恋爱、体态吸引、性完美
决定或承诺:决定、义务感、责任心
①性爱②情爱③性爱与情爱和谐统一
婚姻与家庭
理想家庭
“同一屋檐下”生活
物理层面——同一屋檐
心理层面——情感联结、心灵沟通
夫妻“力动均衡”
亲子“一线之隔”
父母与子女的间有清晰界限,保持个体独立性
“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
“箱庭疗法”
“母子一体性”,体会自由、安全、受保护
“父性原理”和“母性原理”协调
父性原理:无论多么可爱的孩子,如果做了违背准则或家规的事情,父亲都会毫不留情训斥孩子,采取绝情、断绝关系等强制、惩罚手段对待孩子
母性原理:疼爱、关心、包庇、袒护孩子——包容的机能
相同的志向
事业
职业兴趣
社会需求
人才供给
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影响价值观——影响职业选择
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