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四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这是一个关于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四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的思维导图,包括:农业工具的变化、手工业工具的进步、劳作方式的发展。
选二第七课:古代的商业贸易学习笔记,包括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内容。
这是一个关于选二第六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思维导图。航天技术:成就:中美俄法等国研发出多种类型的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大量航天器,在太空中建立了严密的地球测控网。
工业革命对煤等矿石的需求刺激了运河的开凿、铁路运输速度快,成本低,受人青睐、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农业工具的变化
耕作工具
石制工具(非金属时代)
特征:质地坚硬,比骨、竹、木器更耐用
制作方法
旧石器时代:打制
新石器时代:磨制
制作过程:要经过选料,打击,磨光等一系列工序,有的还要钻孔
青铜工具(金石并用时代)
产生条件: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现了铜,并逐渐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
出现地区: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出现青铜器
概况:十分珍贵,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铁制农具(铁器时代)
出现: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提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
传播:后来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优点: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
中国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
南北朝:出现以灌钢法(改变铁的材质)制作的农具
唐朝:曲辕犁
影响:
有利于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
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奠定了封建国家强盛的基础
灌溉工具
概况
原始社会末期:陶器
春秋时期:桔槔
东汉末年:翻车(马钧进行革新)
唐朝:筒车
宋朝:高转筒车
明清:风力水车
变化趋势
灌溉装置日益复杂
从人力到自然力
驯养工具
捕捉、驯化工具:弓箭、网、马鞍等
驯养条件:圈厩、马槽等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纺织工具
约三万年前:山顶洞人用骨针缝制兽皮
新时期时代晚期: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
汉朝:使用纺车纺纱
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黄道婆改进棉纺织工具和技术)
古代西方:也出现纺纱用的纺车
纺织原料发展历程:麻—丝—棉
制陶工具
原始社会:泥条盘筑(控制形状)
新石器时代晚期:坯车(控制厚薄)
南朝:匣钵(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
唐宋时期:支钉(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
金属冶炼工具
冶金方式
锻打(小型金属器具)
铸造(大型金属器具)
冶金工具
土炉(融化金属原料)
锤(打击金属原料)
锉(磨平金属)
坩埚(熔化金属原料)
范(使液态金属成型)
劳作方式的发展
农业
集体劳作
代表
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
奴隶在田间集体耕作
家庭式劳作
地位:农耕时代普遍
原因: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
表现
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男耕女织
古希腊罗马:氏族部落解体后,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影响
积极
保证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有利于社会稳定
推动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发展,为国家提供赋税
是封建社会重要的劳作方式
消极
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具有保守性,难以突破技术革新
明清时期阻碍了商业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转型与进步
庄园式劳作
特点:众多奴隶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生产力低下
表现
罗马共和国晚期
中古时期的西欧
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
手工业
类型
家庭式手工业
民营和官营作坊
特点:世代传承,父子相继,师徒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