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
1.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教育结果决定着:怎么评?评什么?怎么评?2.传统纸笔测验、传统教与学方式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
表现性评价是什么
含义
表现性评价是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过程表现或结果做出判断
构成
评价目标
共同核心国家标准(类似课标)
评价任务
任务情境
最终产品
需展示的知识技能
需要的材料
时间要求
评分规则
决定学生反应质量的各种指标
概念框架
解析
核心构成要素
目标:让学生知道要到哪里去
任务:通过什么任务才能达到这个目标
评分规则:现在处于什么位置、达到何种程度才能完成任务
根据教学目标、任务的不同,有多种类型的表现性评价,应该综合应用
表现性评价应与教学结合(教学评一体化)
表现性评价应与课程标准相关联
为什么需要表现性评价
1. 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教育结果决定着:怎么评?评什么?怎么评?
2. 传统纸笔测验、传统教与学方式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虚假学习、浅层学习
3. 传统纸笔测验检验不了深度学习,给学生学习与成长带来负面影响,造成教学异化
需要明确:我要去那里?我现在在哪里?我如何到达要去的地方
4. 表现性评价能够检测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教育效果,有助于推动深度学习
5. 能评价学生“能做什么”、行为表现的过程、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实践和表现的能力
6. 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能够回答:我要去那里?我现在在哪里?我如何到达要去的地方
7. 能够促进教学评一体化,为教师教学决策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开发表现性评价的步骤
界定评价目标
为目标选择匹配的评价
有哪些目标
布鲁姆目标分类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
目标与评价要匹配
评价与目标主题一致-主题颜色搭配,评价不能评素描水平
评价与认知类型一致-认知类型是问题解决,评价不能用客观题选ABCD
掌握水平与界定目标要求-掌握水平流利朗读课文,界定目标不能设置背诵
适合表现性评价的目标(什么样的目标需要用表现性评价)
复杂的学习目标
需要持久理解的目标
整合多种智能的
处于课程核心的
跨学科的
客观纸笔测验测不了的
分解目标,明确学习证据(根据文本+学生经验+教师判断)
目标逐级具体化
分解课程标准的程序与策略
寻找关键词
拓展或剖析不清晰、不具体的关键词
分析教学内容,叙写目标
叙写目标(主体+行为+程度+条件)
设计表现性任务
表现性任务是什么
为了检测学生在特定目标上的达成情况而设计的作业
能够引发学生的表现行为,从而收集学生表现的证据,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依据
视角
学生视角:完成一个任务
学会了没有
学到什么程度
什么地方还做得不够
教师视角:收集教学策略的依据
预设目标达成了吗
哪些学生还需要支持
他们对障碍在那里
下一步教学如何进行
内容
真实情境
多数是相关模拟情境
与学生真实生活相关
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对应答的规定
任务指导语
怎么设计表现性任务
原则
创设情境、提供机会让学生表现出与目标一致的能力
关键词
与目标一致
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可参考步骤
进行任务分析
设置问题情境
撰写任务指导语
修改完善
表现性任务的要素
情境
角色
挑战/目标
表现/产品
受众
怎么知道自己设计的表现性任务的质量
真实的
可靠的
用户友好的(对学生有吸引力的)
开发评价标准
常用的评分记录工具
核查表
等级量表
评分规则的内涵与结构
内涵
描述了和标准相关的、期望学生达到的表现水平
告诉评价者应该在学生的作品中寻找什么特征或标志,以及怎么样根据事先制定好的规则评价作品
结构
表现维度
提出论点、使用证据、分析证据、组织观点、书面表达
表现等级
起步、发展、熟练、卓越
描述符
对不同等级对应维度的描述
表现样例
高分、低分案例
开发评分规则
方法
自上而下:引用他人的评分规则
自下而上:根据学生水平自行设计
综合:根据学生水平,对他人的评分规则进行改造
质量标准:完整性、清晰性、实用性、合理性
如何应用表现性评价
教学评一体化
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需要进行评价的过程
逆向教学设计
以前:在制定目标(期望结果)后,先设计教学活动,再设计评价
现在:在制定目标(期望结果)后,先设计评价,再设计教学活动
表现性评价在课堂中的实施
可嵌入大单元教学
引导学生理解表现性评价
和学生一起设定表现性目标
评分结果的解释与运用
教师:表现性评价的反馈应为教师教学决策提供证据
学生:知道自己是否学会了,学到什么程度,自己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