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五周重订伤寒杂病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在腑--蓄血
治病表里先后原则,本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桃核承气汤、区别、发狂与如狂、抵挡汤、抵挡丸。
编辑于2023-01-13 20:45:57 山东省"痞证调理有妙方,虚实寒热各不同!" 痞证分为实痞、虚痞、瘤痞等,多因湿阻气机或木克土所致。虚者用茯苓甘草汤,脾虚便秘可加大黄实痞可选保和丸或加减达原饮。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类方,呕甚加生姜,利甚重甘草。湿痞常用藿朴夏芩汤或四逆散,配合厚朴、砂仁等行气化湿。核心药如草果、槟榔、苍术祛湿,薏苡仁60g利水,枳术丸消积。辨证需分缓急,灵活选用七生散、甘草泻心汤等方。
探索手八门疗法的奥秘,从六经到八门,掌握时空与身心的和谐。手八门疗法以六合治为根,八门如枝行,通过空间与时间的巧妙结合,调理身体根本。刺法快速进针,留针15-30分钟,行针以拍打针柄为主,精准刺激神经分布,如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等。从合谷到虎撑,每个穴位都蕴含着治疗疾病的秘密。
黄帝内经双语,《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典籍之一,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痞证调理有妙方,虚实寒热各不同!" 痞证分为实痞、虚痞、瘤痞等,多因湿阻气机或木克土所致。虚者用茯苓甘草汤,脾虚便秘可加大黄实痞可选保和丸或加减达原饮。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类方,呕甚加生姜,利甚重甘草。湿痞常用藿朴夏芩汤或四逆散,配合厚朴、砂仁等行气化湿。核心药如草果、槟榔、苍术祛湿,薏苡仁60g利水,枳术丸消积。辨证需分缓急,灵活选用七生散、甘草泻心汤等方。
探索手八门疗法的奥秘,从六经到八门,掌握时空与身心的和谐。手八门疗法以六合治为根,八门如枝行,通过空间与时间的巧妙结合,调理身体根本。刺法快速进针,留针15-30分钟,行针以拍打针柄为主,精准刺激神经分布,如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等。从合谷到虎撑,每个穴位都蕴含着治疗疾病的秘密。
黄帝内经双语,《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典籍之一,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太阳在腑之蓄血
桃核承气汤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里证,尿血,比如出血热),下者愈。其外不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膀胱体表投影区,肌紧张),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后已解外,宜桂枝汤。
桂枝、甘草
开太阳经气
大黄、芒硝、桃仁
下瘀血通膀胱腑气
区别
桃仁--血分
杏仁--气分
《温病条辨》
少腹坚满,小便自利(蓄血特点),夜热昼凉(瘀血特点),大便闭,脉沉实者,蓄血也,桃仁承气汤主之,甚则抵挡汤。
鉴别
阳明腑实证
通过叩诊鉴别
阳明腑实证
肿瘤(固定性浊音)
区别
桃核承气汤
大黄、芒硝、桃仁、桂枝、甘草
开太阳经气
桃仁承气汤
大黄、芒硝、桃仁、当归、芍药、丹皮
活血、凉血
以微利为度,大下则淤血不去。
区别
桃核承气汤:血自下,下者愈
是病症表现,外感导致的尿血:比如出血热
抵挡汤:下血乃愈
是治法,用抵挡汤把瘀血下出来
发狂与如狂
如狂
以为自己
发狂
自己不承认
抵挡汤
1、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尺脉)脉微而沉反不结胸(结胸,位置高,脉微而沉在关脉),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肌紧张),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挡汤主之。
区别
少腹硬满
小便自利
抵挡汤
大黄:酒洗,泻下作用减弱,活血作用强。
桃仁
活血通腑
水蛭:活血利水,水饮导致的淤血,血小板增高的淤血
虻虫
小便不利
尿储留
膀胱胀,叩浊音,小便不利
排除泌尿系统肿瘤
早中期不伴梗阻,用抵挡汤类
梗阻不能利尿
五苓散、春泽汤
2、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有可下之证),小便不利者(茵陈蒿汤),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挡汤主之。
病毒感染初期症状表现
病毒性肝炎
无黄疸性肝炎
慢性肝炎急性发作
常常表现为桂枝汤证
柴胡桂枝汤
脉沉结,少腹硬
小便不利
湿热
茵陈蒿汤
小便利
淤血
抵挡汤
鉴别
血之于气并走于上
抵挡汤
下瘀血
痰之于火并走于上
滚痰丸
下顽痰
脑部肿瘤表现为:大便秘结、躁狂、脉沉紧
在血
在痰
爆发性肝昏迷
只能用抵挡汤(加芍药、丹皮、茜草等活血凉血),不用桃核承气汤(会增加出血,不要用)
若出现高胆红素血症
抑制肠道蠕动
导致便秘,加重黄疸
下到整个肠道空畅
连续下几天,拉出很多
迅速降低黄疸
水蛭(熬)三十个、 虻虫(去翅足,熬)三十个、 桃仁(去皮尖)二十个、 大黄(酒洗)三两。
抵挡丸
水蛭(熬)二十个,虻虫(去翅足,熬)二十个,桃仁(去皮尖)二十五个,大黄三两。
伤寒有热(瘀血发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挡丸。
血属于阴,所以夜热早凉
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血瘀),少腹裹急(厥阴),腹满,手掌烦热(桂枝证),唇口干燥(独证,肌肤甲错),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区别
癌症易发淋巴细胞转移
肉瘤易发生血道的转移
区别
小便利
小便不利
1、量多与少2、好不好解3、是否解得出
下淤血汤
1、病人如有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液,当下之,宜下瘀血汤。
2、产后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必腹中有瘀血著脐下也,下瘀血汤主之。
大黄9克,桃仁20枚,蜇虫20枚
瘀血
凝血障碍
普通瘀血
止血障碍
血小板活化,大于20万
水蛭、虻虫
肿瘤易转移
重订伤寒杂病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在腑--蓄血(1)
太阳之表里先后
1、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大便不通,有表证,不见阳明证,不可下),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可以通便,桂枝、芍药促进肠道蠕动)。
2、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无里证),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需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3、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判断是否是阳明病,如果恶寒,尿清,则属于表不解。
5、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6、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7、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14、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寸脉浮),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尺脉浮),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13、阳明病(是病位,大便干),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宣肺通便,提壶揭盖)
鉴别
太阳肺气不宣之便秘:小便清,脉浮,口不渴
阳腑实证明:小便黄,脉沉,口渴
12、太阳与阳明合病(指病位在阳明,有可下之症,但是小便清长),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11、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10、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9、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问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8、太阳病,外证未除而始数下之,所以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表里双解
原则:通常先表后里,表里双解,特殊情况先里后表。
重订伤寒杂病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在腑--蓄血(2)
太阳上:太阳在腑之蓄血(2)
表里与内外的区别
外内
外:三阳三阴在经
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萸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内:三阳在腑,三阴在脏
若其人防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
自利不渴属太阴,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表里:表证、里证
淤血
凝血障碍
普通瘀血
止血障碍
血小板活化,大于20万
水蛭、虻虫
肿瘤易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