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教版2019年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2019年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的思维导图,不包含实验项目。陆续更新实验和解题思路,内容全面,逻辑清晰。
编辑于2023-01-14 17:56:51 辽宁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运动【主要研究机械运动(mechanical motion)】
运动的描述
这是高中物理的基础,也是概念的起点
基本概念
质点( mass point)
定义
在某些情况下,确实可以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把它简化为一个具有质量的点,这样的点叫作质点
在高中物理课中,我们主要研究那些能够简化为质点的物体的运动,所以 常常不区分“物体”和“质点”两个词
参考系( reference frame)
时间
定义
与 “时刻” 的区别
位移
定义
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
与 “路程” 的区别
路程( path)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速度
定义
用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之比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 符号是m/s或
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每时( km/h或km· h-1)、厘米每秒( cm/s或cm· s-1)
特点
是矢量,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平均速度
瞬时速度
加速度
定义
把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之比
单位
米每二次方秒
特点
是矢量,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Δv的方向相同
匀变速直线运动
定义
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分类
匀加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
匀减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
速度、时间、位移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自由落体运动
定义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在有空气的空间,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比较小,可 以忽略,物体的下落可以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解题时候注意“空气阻力”的条件
自由落体加速度
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
也叫作重力加速度
符号
通常用 g 表示
是矢量
方向
竖直向下
大小
在地球表面不同的地方, g的大小一般是不同的
在一般的计算中, g可以取9.8 m/ s² 或 10 m/ s²。
力
定义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是一个抽象概念
单位
牛顿,简称牛,符号用 N 表示
性质
矢量、有大小
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作用效果
使物体产生形变
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图示与示意图
分类
重力( gravity)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G= mg
重心( center of gravity)
定义
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 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 这一点叫作 物体的重心
重心的确定
一、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
几何中心
二、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
通过二力平衡实验确定
弹力( elastic force)
引入基础概念
形变( deformation)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这种变化 叫作形变
分类
弹性形变( elastic deformation)
物体在发生形变后,如果撤去作用力能够恢复原状, 这种形变叫作弹性形变
弹性限度( elastic limit)
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 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作弹性限度
定义
发生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胡克定律( Hooke’s law)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 F 的大小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 x成正比
k 叫作弹簧的劲度系数( coefficient of stiffness),单位是 牛顿每米,符号是 N/m
摩擦力(friction)
定义
两个相互接触并挤压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产生的条件
1,相互接触且挤压(即二者在接触面有相互作用的力)
排除 相互接触但是没有作用力的情况
2、接触面粗糙
3、相对运动或 有相对运动趋势
难点在于判断是否有相对运动趋势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分类
滑动摩擦力( sliding frictional force)
定义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 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方向
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大小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成正比
公式中 μ 是比例常数,叫作动摩擦因数( dynamic friction factor)。 它的值跟接触面有关,接触面材料不同、粗糙程度不同,动摩擦因数也不同
静摩擦力( static frictional force)
定义
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相对运动的趋 势,而没有相对运动,所以这时的摩擦力
方向
总是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大小
与使得相对运动趋势发生的力的大小相等
牛顿第三定律( Newton's third law)
引入基础概念
作用力( acting force) 和反作用力( reacting force)
概念
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后一个物体一定同 时对前一个物体也施加了力。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
特性
互相依赖、同时存在的
不能单独存在。同时存在,也同时消失
定义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受力分析
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的重难点
力的合成和分解
前提条件
共点力
即:几个力都作用在同一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
合力( resultant force)
假设一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跟某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 果相同,这个力就叫作那几个力的合力
引出 力的合成( composition of forces):把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
分力( component force)
假设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跟某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相 同, 这 几 个 力 就 叫 作 那 个 力 的分力
引出 力的分解( resolution of force):把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
共点力的平衡
条件
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条件是合力为 0
运动和力的关系(动力学dynamics)
牛顿第一定律( Newton's first law)
引入基础概念
惯性( inertia)
物体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惯性不是外界强加给它的,是物体固有的,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描述物体惯性的物理量是它的质量( mass)
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
质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定义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作惯性定律
特性
一、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状态是一种理想状态。 它是利用逻辑思维进行分析的产物,不可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二、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第二定律( Newton's second law)
定义
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 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公式:
F指的是物体所受合力,a也是合加速度
力学单位制
单位制(system of units)
基本单位
在物理学中,只要选定几个物理量的单位,就能够利 用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其他物理量的单位。这些被选 定的物理量叫作基本量,它们相应的单位叫作基本单位
导出单位
由基本量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叫作导出量, 推导出来的相应单位叫作导出单位,
国际单位制(SI)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一、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
二、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
超重和失重
引入基础实验方法
重力的测量
方法一、先测量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g, 再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方法二、将待测物体悬挂或放置在测力计上,使它处于静止状态。 这时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或支持力的大小相等, 测力计的示数反映了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
定义
失重( weightlessness)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 所受重力的现象
超重( overweight)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 所受重力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