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播学原理
传播学原理框架完整版,包括:一、传播;二、传播学;三、传播技术;四:传播制度;五、传播内容;六、传播主体;七、人际传播;八、组织传播;九、大众传播。
编辑于2023-01-28 09:25:30 吉林传播学原理
一、传播
传播的特性
形态多样性
时空遍布性
实体(行为)伴随性
有意传播
无意传播
极端重要性
传播的定义
共享说
影响说
仪式说
符号/信息说
所谓传播,即传受信息的行为
信息视野中的传播
信息与物质,能量一道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传播是信息的运动,信息是传播的材料
类型
二分法,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
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特点比较
周期,角色,反馈,信息
三要素
传者、信息、受者
基本模式
线性模式
拉斯维尔5w模式,布雷多克7w模式,香农-韦弗通信模式
控制论模式
德弗勒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竹内郁郎“传播单位”模式,丹斯模式
社会系统模式
赖利夫妇模式,马来茨克模式
功能
二功能说
工具性传播,消遣性传播
三功能说
监测环境,协调社会各个部分,传承社会遗产(拉斯韦尔)
四功能说
监测环境,协调社会各个部分,传承社会遗产提供娱乐(赖特)
相对性和双向性; 正功能和负功能(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授予地位,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麻醉精神 李普曼两个环境理论(现实环境,虚拟环境)
二、传播学
学科特性
科学性,时代性,交叉性
学科分类
纵向性,横向性,综合性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
人类社会传播活动的一般规律
世界传播学沿革
传播学诞生的条件
媒介背景:从新闻事业到大众传播事业的转变
学科背景 :美欧学者取得的研究成果
形成过程
新闻学可视为传播学的背景学科之一
传播学的理论基础由众多相关学科奠定
学术渊源
行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
信息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数学,统计学等)
学科奠基人
拉斯韦尔
对政治传播,尤其是政治宣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提出5w模式
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和观点
提倡内容分析法
卢因
创建“场论”和“群体动力学”
拉扎斯菲尔德
创建两极传播理论
倡导实地调查法
霍夫兰
开创“劝服与传播”研究
倡导控制实验法
施拉姆(集大成者)
学科创始人,主要作品有(《大众传播学》)等
重要进展
人际传播学和组织传播学的形成
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出现
互联网与新媒体传播研究的兴盛及效应
中国传播学的历程
动因:新闻改革(政治、)市场机制(经济)、 网络崛起(技术)、创意驱动(文化)
发展的四个阶段
萌芽时期(1978-1989)
发育时期(1990-1997)
成长时期(1998-2010)
成熟时期(2010-至今)
三、传播技术
亲身传播
第一次传播革命:语言的产生
第二次传播革命:文字的发明
第三次传播革命:印刷媒介的问世
初始媒介:空间型媒介,时间型媒介,时间—空间型媒介(英尼斯)
大众传播时代
标志:1833年美国《纽约太阳报》(人类传播史第一份大众化报纸)
第四次传播革命:声像媒介的崛起(1844-1936),电报、电话、无线电、第一家电视台BBC
特点:快、广、多、好
信息社会
第五次传播革命:网络媒介的助兴
体现:速度、广度、数量、质量、内容、反馈
研究:托夫勒《第三次浪潮》;贝尔“后工业社会”理论
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信息多元化,技术融合化,内容个人化, 传授交互化,关系平等化,资讯集约化,终端移动化, 虚拟现实化,效果立体化,效率最大化
媒介理论
麦克卢汉
媒介是人的延伸
媒介及讯息
热媒介、冷媒介
梅罗维茨“情境”理论
情境作为一种信息系统;信息的类型决定了传播的性质
电子媒介造成社会情境的变化:电子媒介可轻而易举地消除现场与通过 媒介互动之间的差异,造成情境的分离或合并
威廉斯“文化”理论
文化及生活
成长的受众:受众是持续成长和变化的
社会意向对媒介技术的影响
莱文森“新新媒介”研究
人性化趋势,补偿性功能,三分法(旧媒介,新媒介,新新媒介),软和硬的技术决定论
戴扬和卡茨“媒介事件”研究
策划性、干扰性,支配性,直播性,整合性
波兹曼“娱乐至死”研究
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有潜移默化的重大影响
桑斯坦“信息茧房”
人们倾向于关心自己原本感兴趣的内容,倾向于和志同道合的个人及群体交流,即使面对海量的信息,人们仍有可能“作茧自缚”,故抒己见
四:传播制度
“把关人”研究
初始研究:怀特
深入研究:麦克内利、巴斯
盖尔顿和鲁奇的“新闻选择”研究
埃里克的新闻生产模式,瑞安的音乐生产模式
休梅克的综合研究
自由和责任
集权主义理论
代表人物:柏拉图、路易十四
自由主义理论
斯诺宾莎“自然权利说”和“社会契约论”
弥尔顿“出版自由论”
洛克“君权民受论”和“宽容异教论”
密尔“市场调节论”
罗伯斯庇尔“舆论监督论”
杰斐逊“第四种权利说”
原则:独立、多样、法治
社会责任论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媒介应该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媒介应该提供真实的,概括的,明智的关于当天事件的论述并说明事件的意义
媒介应该提出和澄清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
媒介应该使人们充分贴近每天的信息
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媒介共有:接受共产党领导;宣传动员组织和教育群众;满足群众需求;国家监督和管理媒介
民主参与理论
获知权
媒介有从权力机构获知各种公共信息的权利,公众有权从权力机构获知各种公共信息的权利
接近权
反论权和意见广告
国家发展优先理论
把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建设放在首位,媒介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服从这一目标
法治与伦理
世界&中国:宪法、一般法、专门法、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中国传播职业道德
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坚持正义与真理,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五、传播内容
信息
特点:可识别、可传递,可扩散、可分享,可转换,可加工,可储存,可替代,不完全、时效
定义:任何可以作为某种事物(意义)标志的替代物
符号
本质:人类思维的工具或手段
结构:能指、所指
“指说”理论(奥格登、瑞恰慈):语意三角图
情境:决定符号的解释
类型
图像性符号、标志性符号、象征性符号
逻辑性符号、表现性符号
特点
指代性、随意性、约定性
符合互动理论的创建(米德)
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没有通过符号交换才能进行,在 这一互动过程中,人们得以建立关系并建构社会
作为传播主体的每一个的自我逐步成长;自我=主我+客我
社会经由“客我”进入个体,同时被“主我”建构或重构
符号互动理论的发展
布鲁默
人们总是根据其对事物赋予的意义而采取相应的行为
意义产生于人们的社会互动
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人们自身的思维能修正其以往对符号的解释
戈夫曼
拟剧论;《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语言符号
哲学视野:普通语义学,日常语言学
语言学视野:语义区分理论
非语言符号
功能:补充或强调、矛盾或抵触、替代或调适
特点:不间断、多渠道、无目的、多意义、偏情绪
种类:动作、声音、仪表、接触、距离、时间
六、传播主体
传者
特性:代理性,自主性,专业性,机构性
权利:采访权,报道权,批评权,编辑权,匿名权,安全保护权,版权(著作权)
义务
不泄露国家机密,法庭机密,自觉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
坚持社会效益至上原则
尊重采访对象个人隐私
不以权谋私,不行贿索贿
受者
受众特点:大量、分散、混杂、匿名、流动、隔离、无共同背景、无组织
受众观
政治学视野:表达权、获知权接近权、隐私权
经济学视野:“受众即市场”理论,“受众即商品”理论
社会学视野:“大众社会”理论
美学视野:接受美学理论
研究视角
个人差异论
每个人有来自先天和后天的个体特征,由此形成 的心理结构和行动结构也不尽相同,在面对同 一信息时,他们的反应各异
选择性接受理论
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均衡理论
“认知协调”理论、ABX理论
社会关系论
群体压力和从众理论:阿希试验
社会类型论
个体特征、心理特征,社会特征
经典理论
“使用和满足”理论(卡茨等):具有社会和心理根源和需求,引起期望, 即对大众媒介和其他信源的期望,它导致了媒介披露的不同形式,结果是 需求的满足和其他或许大多是无意的结果
“编码/译码”理论(霍尔):生产阶段—成品阶段—消费阶段
传授者展望
传受分离转变为传受一体:个人自媒体的登场,受众话语权的扩张,人际关系网的拓展
交流陷阱:麻醉与成瘾,娱乐至上与深度缺失,难辨真伪与良莠不齐,表面平等与实际失衡
媒介素养:自觉修习媒介素养;正确看待热点事件
七、人际传播
定义: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受活动或过程
特点:互动性、灵活性、个体性、自发性、情境性
网络人际传播
特点:广泛、随意、不稳定;松散、平等、自由;创办、生动、多样
定义:一群具有共同目标和归属感的人之间的信息传受活动或过程
群体和群集之间的差异:共同目标,一定的结构,归属感
群体和组织的差异:自然形成,不严格的行为规范,无层级
全体规范
功能:维系、认知、定向、怠惰
群体规范对群体传播的影响:制约异见,增减效果
人际传播主要成果
“动机-目标取向”(科纳里,科迪)
自我表达:“印象管理”理论(斯奈德);“自我信息管理”理论; “约哈里窗口”;“传播隐私管理”理论(佩特罗尼奥)
关系管理:①建立/加强阶段:“不确定减少"理 论(伯杰等)、“社会渗透”理论(奥尔特曼 等);②保持/维护阶段:“社会交换”理论(蒂博 等)、“预期违反”理论(伯贡等);③疏远/结束 阶段:关系终结的归因、关系终结的过程、关系 终结的策略(卡纳里、杜克、巴克斯特等)
劝说服从:“社会判断”理论 谢里夫);“详述可 能性”理论(佩蒂等)
群体传播主要成果
功能视角
‘群体决策功能”理论(广川、古伦)
“群体思维”理论(卢因、詹尼斯)
‘相互作用”理论(贝尔斯等)
结构视角
“结构”理论(吉登斯)
群体决策结构”理论(普尔等)
八、组织传播
定义:以组织为主体而展开的信息传受活动
分类:正式网络(下行传播、上行传播、横向传 播);非正式网络
功能:搜集资料、改变行动、改善关系
古典学派:古典管理理论、官僚组织理论、科学管理理论
人际关系学派:霍桑实验、需要层次理论、激励— 保健理论、X理论与Y理论
人力资源学派:管理方格理论、TV系统理论、Z 理论
系统学派:系统信息选择理论、组织网络理论
文化学派:组织文化理论、文化的规范理论、文 化的描述理论
批判学派:“组织沟通批判”理论
决策行为层面的研究
决策过程:理性决策模式、有限理性决策模式( 西蒙、马奇)
决策是组织管理过程的基础和核心活动
决策参与:情感模式、认知模式(米勒)
冲突管理层面的研究
持有对立目标与价值观的相互依赖的人们之间的 互动
冲突管理方格模式(托马斯)
协商策略(帕特南、普尔):分配式协商、整合 式协商
媒介技术层面的研究
动机:媒介丰裕度理论(达夫特、伦格尔)、媒 介双重能力模式(西特金等)、社会信息处理模 式(福尔克等)
效果: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组织结构
对外传播层面的研究
环境:授权型、功能型、规范型、普通型(格鲁 尼格等)
功能:协调组织之间的关系、创立和维护组织的 形象、为顾客用户提供服务(林、维恩等)
边界沟通者:处理输入输出、过滤输入输出、查 询和收集信息、代表组织、保护组织(亚当斯)
九、大众传播
早期研究
传统大众传播特点:受众众多、异质、匿名;信息 公开而迅速、不耐久、稍纵即逝;传者一般是复杂的组织机构(赖特)
网络大众传播的特点:受众选择的多样化、传者角色的 多元化、传播手段的兼容化、、传播速度的瞬时化、舆论影响的主流化
传播效果
传者发出的讯息,通过一定的媒介达到受众后 对受者思想(包括认知、态度、情感等)与行为 造成的影响;受者通过一定的媒介收到传者的讯 息后,思想(包括认知、态度、情感等)与行为 方面的需求得到的满足
发展阶段:强效果论(20世纪初到40年代)弱 传播效果效果论(20世纪40年代至69年代)回归强效果 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
早期研究
“枪弹论”
媒介把信息传送给大众社会成员,每一个成员感 知的信息几乎是一样的
这样的信息刺激强烈地影响个体的情感和情绪
每个个体面对这种刺激反应基本是一致的
每个个体不再受社会控制,诸如共同的习俗和传 统的约束,因而大众传播的效果是强大、有力、 一致和直接的
“儿童与电影”研究
就媒介内容的消极影响而言,难以证明其有显著
“火星人入侵”恐慌研究
个人差异、社会关系等因素会导致媒介影响不一 的状况
“信息流程”研究
“两级传播”模式(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高 迪特等),其核心特点是:来自媒介的消息会先 传给意见领袖,然后由意见领袖传给与媒体接触 不多的大众
“劝服性传播”研究(霍夫兰)
传播效果必须考虑传者(可信度)、受者(教育 程度、个性、归属意识)、环境(团体规范)等 各种因素
近期研究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麦考姆斯和肖)
认知效果:重点不是引导人们“怎么思考”,而是 告知人们“思考什么”
建构功能:媒介的功能并非像“镜子”一样被动地 ” 反应现实,而是像“探照灯”一样,以独特的视角 和手段,有选择地将现实“再建构”之后积极地提 供给受众
“涵化”理论(格伯纳)
聚焦于受众在媒介长期影响下的社会认知模式
电视观众关于社会现实的观念,更接近于电视所 表述的符号现实,而非客观现实
电视反映了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
人们看电视的时间越多,对社会现实的观念就越 反馈他们收看的电视内容
“知识沟”理论(蒂挈纳等)
假说:当大众媒介信息在一个社会系统中的流通 不断增加时,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地位 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这两类人之间的“ 知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沉默的螺旋”理论(纽曼)
个人意见的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 传播过程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第三人效果"理论(戴维森)
人们倾向于高估大众传播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的 影响
“框架”理论(贝特森等)
构建客观现实的“再现”
人们思考的“依据”,借以联系外在世界
“敌意媒介”理论(歪伦、罗斯、勒普)
对某一时间或议题持不同意见的对立双方,,都 认为平衡的媒介报道是不利于自身的,对乙方带 有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