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法律与教化
这是一篇关于法律与教化的思维导图,包括: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秦汉至隋唐的法律与教化、宋元至明清的法律与教化、新中国的法治进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思维导图,包括:中国的选官制度、考核制度、监察制度和西方的中古:赐官制、17、18世纪:个人瞻循制、政党分肥制、19世纪:文官制。
这是一篇关于先秦时期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史前社会、夏、商、综合、春秋战国、西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法律与教化
中国
古代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夏商: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西周:礼乐制度、“敬天保民”
东周: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战国时期儒家与法家之争
秦汉至隋唐的法律与教化
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发布法律文告“令”
汉:《九章律》、《二年律令》,发布法律文告“令”,“春秋决狱”
魏晋:以经注律,推动律令儒家化
原因: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②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
目的:维护儒家的三纲五常
特点: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之一
唐朝:《唐律疏议》(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唐六典》(中国最早的“行政法典”)、《大唐开元礼》;重视家训,强化基层教化
宋元至明清的法律与教化
宋:《宋刑统》、《天圣令》;理学向基层渗透;《吕氏乡约》(柳合青选修P62)
元:放弃唐宋法律,实践援引唐律
明: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重视“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宣讲明太祖的“六谕”
清:《大清律例》;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
现代
新中国的法治进程
1949年《共同纲领》:开始法治建设历程
20世纪50年代(初创时期):颁布《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奠定中国法治建设基础
20世纪80年代(新的发展时期):修改《宪法》,法治建设进入新时期
20世纪90年代(依法治国时期):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和2004年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入宪,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
21世纪: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020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特点:宪法主体;曲折发展;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注重实践;继承发展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改革开放以后: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20世纪90年代:三大系列创建活动爱国主义教育;中共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西方
法律
罗马
西塞罗自然法(是法律观念,不是具体条文):理性、自由、平等、正义
《十二铜表法》
时间:公元前450年
原因:缓和平民和贵族的矛盾
特点:保护私有财产;保留了落后习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具有阶级性,维护贵族利益
意义: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实质上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奴隶主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的民事关系(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背景:①罗马扩张,巩固统治的需要; ②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查士丁尼罗马民法大全
意义: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中世纪
日耳曼法:以部落习惯法为基础,受罗马法影响,编撰的一套成文法,成为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等级色彩浓厚
教会法:以基督教神学为思想基础,吸收了若干罗马法原则而形成的法律,是对古罗马法制文明的传承
罗马法复兴
原因:西欧的法律状况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活(而罗马法私法发达)
表现:11世纪以后,欧洲国家出现了研究和宣传罗马法的运动,促进了罗马法的传播
近代
英美法系
判例法
大陆法系(民法系)
以罗马法为基础、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成文法体系
特征:(1)权力结构:坚持权利制衡、三权分立; (2)法律内容: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3)司法实践: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实质: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评价:积极:(1)政治:稳定资产阶级统治,调节缓和社会矛盾;(2)经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3)对外:对亚洲及其他地区产生广泛影响; 消极:(1)确认了私有财产制度,财产的多少决定着法律地位的高低;(2)对个人权利的认定也有逐渐改进的过程,直到20世纪,黑人、原住民和妇女还在为享有完全的公民权积极斗争
教化
中世纪的基督教
背景:影响了中古时期欧洲人的政治(神权统治)、经济(什一税)和社会生活(垄断基督教教义解释权)各个方面
措施:①保存古典文化 ②开办学校 ③深入日常生活 ④维持社会秩序
评价: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思想文化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
近代新教伦理与教化
背景:政治:教会神权统治日益腐化,剥削严重;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人们对罗马教廷的长期盘剥日益不满;思想:文艺复兴使人文主义精神广泛传播,天主教的权威受到质疑;导火线: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
实质:资产阶级与封建教会的信仰之争
评价:积极: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消极:①束缚人们的行为,麻醉人们的思想;②排斥其他教派,引起多次教派冲突,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③一些对教义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被斥为“异端”,遭到迫害
中华法系
概念:中华法系是指以中国古代伦理法为基础,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国法律和仿照这种法律而制定的东亚、东南亚等封建国家法律的总称。中华法系是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并列的五大法系之一。
原因:自然经济;宗法制度;专制统治;儒家思想
特点: 1.礼法结合,德主刑辅,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2.法律出于皇权,维护皇权,属于人治; 3.深受宗法观念影响,注重维护国家和家族利益(家国一体); 4.中华法系侧重于无讼、和谐的价值取向; 5.官僚、贵族享有法定特权。 6.诸法合体并用,司法隶属于行政,无独立审判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