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历史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思维导图,包括:夏商周的更替、青铜器与甲骨文、动荡的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百家争鸣。
第四单元三国两普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9~20)思维导图,包括: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和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6~18)思维导图,包括: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包括:东汉的兴衰、通中外的“丝绸之路”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七上历史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夏商周的更替
夏朝
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都城:阳城
灭亡时间:公元前1600年
开国君主:禹
亡国君主:夏桀
统治措施:夏朝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重要事件: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商朝
建立时间:公元前1600年
都城:
亳、殷
灭亡时间:公元前1046年
开国君主:汤
亡国君主:商纣王
统治措施: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重要事件:盘庚迁殷、牧野之战
西周
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
都城:镐京
灭亡时间:公元前771年
开国君主:周武王
亡国君主:周幽王
统治措施:分封制
重要事件:国人暴动
分封制
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意义/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周天子 → 诸侯 → 卿大夫 → 士→平民→奴隶)
青铜器与甲骨文
青铜器
商代后期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动荡的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生产力发展了)
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都有所发展。
商业: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
王室衰微
表现: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已无力控制诸侯;分封制逐步瓦解;诸侯争霸
诸侯争霸
背景:为争夺土地和人口;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王室衰微。
主要霸主: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国夫差和越国勾践(卧薪尝胆)。
影响(结果):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但是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国七雄
七国形成:三家分晋(韩、赵、魏); 田氏代齐。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上中下
社会状况:兼并战争
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战争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影响:为加速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
背景
经济原因(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政治原因: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军事原因: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内容
政治: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都江堰
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构成: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鱼嘴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灌溉,外江分洪、航运;宝瓶口引水流入灌溉渠道,飞沙堰在洪水期分洪,减少泥沙淤积。
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
百家争鸣
代表
春秋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主要思想主张:世界万物的本源是道;顺应自然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主要思想主张:核心思想是“仁”、”礼“
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孙武:兵家创始人
主张:“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战国
墨家
墨子主要思想: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对兼并战争;
儒家
孟子主要思想:实行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主要思想:实行“礼治”
道家
庄子主要思想:顺应自然、精神自由
法家
韩非子主要思想: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经济: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政治: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文化: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份自由的思想家。
阶层:“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国诸侯都想富国强兵,因而特别的礼贤下士。
现实需要: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