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开启正念与慈悲大爱(目标)
这是一篇关于开启正念与慈悲大爱(目标)的思维导图,包括:一、觉醒在当代社会意义;二、正念是开启觉醒的钥匙;三、三级课程与觉醒;四、正念与利他在别院的落实;五、觉醒是人类世界的希望。
编辑于2023-01-28 18:41:36 福建省开启正念与慈悲大爱(目标)
一、觉醒在当代社会意义
社会现状
疫情等天灾人祸
不少产业停罢等
人心焦虑、抑郁等
问题根源在贪嗔痴
要改变世界关键在于改变人心,
东西方文化中,有两个理念,一是智慧,一是慈悲大爱。这也是觉醒生命的 两大内涵。
不论什么文化都推崇智慧和慈悲,但怎么落实?如何使人开启智慧,拥有慈悲?
佛法的殊胜在于,不仅为我们揭示了智慧和慈悲的完整内涵,还指引了开启智慧、增长慈悲的具体方法
经历疫情和灾难后,希望2023年会成为觉醒元年,成为开启智慧和慈悲大爱的新起点。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倡导的修学模式,正是致力于对两大内涵的认识和实践。
二、正念是开启觉醒的钥匙
佛陀出世对人类最大的意义,就是发现每个众生都有觉醒潜质,有自我拯救的能力。
《法华经》所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就是开示众生悟入佛的知见
《法华经》所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就是开示众生悟入佛的知见
关键在于,怎么才能走向觉醒?佛陀通过修行发现了这条古仙人道,然后说法45年,
再由历代祖师深入阐扬,形成千经万论都在引领我们走上觉醒之路。
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随着不断被解读,又变得逐渐模糊,甚至有点扑朔迷离。
今天的人学习佛法,忙各自事,对这条路究竟怎么走,对目标、路径、方法清清楚楚?·
走向觉醒的关键在哪里?修行,必须立足于对生命实相的认识,佛与众生,凡夫与圣贤的根本分歧在于明和无明;
发展无明,就会进入轮回轨道;
开启明性,才能回归觉性海洋
佛法认为,每个生命内在都有觉醒潜质,即空明不二之心。为什么认识不到,因为被无明遮住;
我们现有的生命系统,八、七、六依托无明产生,又称妄识系统。其实,这个妄识系统的本质还是觉性。
因此,每个念头都包含明和无明两个成分。
所以,解脱在每个念头、每个当下都可以实现。忘失正念,即落入无明;保持正念,即回归明性。
开启觉醒之门的钥匙,就是正念。
只要带着觉知面对念头,不去抵触妄念和烦恼,妄念乃至烦恼就能回归觉性海洋,不会对我们构成伤害。
换言之,念头在生起的当下,自己就能解脱
所有修行法门中,正念禅修非常关键。这和心理学界流行的正念有深浅之别,后者偏向技术性,而我们讲的正念是立足于《大念处经》,立足于四念处、三十七道品,不仅要修习正知正念,还要以出离心、菩提心、持戒和空性见来支持。这样的正念修行,才是完整的体系,才能导向觉醒和解脱
三、三级课程与觉醒
第一是“智慧人生”通过人生佛教系列的学习,我们开始以佛法智慧看问题
第二是“走进佛陀”使我们以佛陀为榜样,了解佛教是怎么回事,学佛的意义在哪里,修学的纲领是什么。《皈依修学手册》则是通过对佛法僧三宝的认识,引导我们如理如法地建立佛教信仰。
第三是“佛法要领”,主要内容为《道次第》,既是修学次第,也是要领所在。以下四点,佛教称之为转心的思维,即转变观念,减少对现世的贪著,是追求解脱和觉醒 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些思维,我们多半会停留在人天乘。
暇满义大是价值观,
念死无常是提醒我们,不管我们多么喜欢这个世界,也只是暂时的客人而已,待不了多久。
轮回是苦说明,就算生活环境再好,只要没解决贪嗔痴,都不是真正的美满,因为轮回本质就是痛苦的。
深信业果则指出,世间一切都有它的因缘因果,我们想得到好的结果,就得在因上努力。
这些思维可以将我们从入世导向出世,打破对现世的眷恋,知道眼前拥有的一切都靠不住,唯有觉醒才能带来究竟的安乐,实现终极的意义。这就需要皈依三宝,进而发起出离心、菩提心,导向解脱道和菩萨道。这是佛法最根本的两条道路,八万四千法门,最后都要回归这两条路。
第四是“正念之道”。通过《百法明门论》《辩中边论·辩修对治品》的学习,掌握解 脱道的路径和要领。通过三级正念禅修,逐步解除无明烦恼,成就觉醒和解脱。自性见正是轮回的支撑点。在佛法的基本正见中,我们认识的世界没有离开自身认识。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从这些角度看世界
无常说明一切都是变化的,不要幻想永恒;
无我说明现实的一切都不属于你,和你只有暂时的关系;
无自性空说明万物都是条件关系的假相,没有所谓的自性
第五是“学做菩萨”。通过《入菩萨行论》《瑜伽菩萨戒》的学习,了解菩提心在大乘佛法中的独特性,以及如何发菩提心,行菩萨行。
第六是“入不二门”。通过《辩中边论》《心经》《金刚经》的学习,解决二元对立。凡夫都是活在二元世界中,由此产生贪嗔痴,乃至爱恨情仇。总之,入不二门可以使解脱道、菩萨道的修行得以提升。
以上几个板块,是根据修学需要所作的细分,各阶段的重点更明确。但核心还是围绕两大修行,一是智慧,从正念到觉醒解脱;一是慈悲,从菩提心到菩萨行。这些修行不是说法,而是可以落到实处的。三级课程设置和修学纲领,正是一步步引领我们走上正念与慈悲大爱的修学旅程。
四、正念与利他在别院的落实
怎么把禅修变成一种生活?
正念修行有十项基本要素,包括基础、止禅和观禅三部分
基础的要素有三项。第一是正确发心;第二是简单有序的生活;第三是保 有热忱(对禅修保有一份乐意)
止禅的要素也有三项。
第一是有所缘
第二是用好作意心所,通过警觉,把心引向一个锚点。
第三是专注,让心投入所缘,持续、稳定地保持专注
观禅的要素共有四项。
第一是觉知,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
第二是接纳,在正念禅修的过程中,不管出现什么感受或念头,都要如实接纳,不能心生抗拒。
第三是不评判,念头来了,只要保持觉知,不作任何评判;
觉知是烦恼回归海洋;
没有觉知,再好的想法也不过是一种妄念
第四是具足正见,以缘起、无常、无我、无自性空的正见,观察自己的身心和外在世界
把禅修贯穿到整个生活,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有意识地保持觉知。在以上十点中,又以专注和觉知为关键。其实这些方法并不难,重要的是持之以恒,时时保持专注,保有觉知。
高级禅修的要求,即无念和无住
每天晚上,根据表格自我检验,回顾一下今天的正念禅修达到什么效果,有没有进步。只有不断反省并提醒,才能真正把正念落实到生活中。
正念钟、每小时敲一次,提醒大家把心带回当下,提起正念,听到钟声时,要立刻把心带回当下。有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此刻在做的事
第二个层面是觉知,对做事的过程清清楚楚,了了分明
第三个层面是没有造作的清明的心,这是究竟的、超越时空的当下
心的清明,是每个人原本具足的,只是陷入无明和念头后才隐没不见。现在要做的,就是重新开启它。
听到钟声,必须提醒自己——把心带回当下。立刻停止手上一切事务。
如果外在不允许,但内心要提起正念。如果是自己独处,可以趁机静一下,安坐一两分钟乃至十分钟。
总之,钟声是提醒我们保持正念的辅助。只要不断训练,正念就会成为我们的用心习惯,最终打成一片。
关于利他的修行,每周记录一次即可,在利他禅修的表格中,列举 了慈心、感恩、随喜、理解、同情、接纳、陪伴、关爱、理解、引导、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忍辱、大悲心、菩提心、平等心、无我利他、无所得心、无住
如何修习慈悲心理?表格提出了四个角度
第一是利益思维
第二是《慈经》修习
第三是缘起思维
第四是空性见
第五是其他
五、觉醒是人类世界的希望
人类共同向往和推崇的两大理念是智慧和慈悲,通过正念开启智慧,通过利他增长慈 悲大爱,也是未来世界特别需要的。
因为未来人工被设备淘汰,要知道人类的优势在哪里;所以要认识自己,提升自己。
佛教认为,每个生命都有两个层面,
一是有限性,从有限性的层面看,人太渺小了。
一是无限,心的本质就是宇宙的本质。当我们开发觉醒潜质,就能彰显生命的无限性。找到这样的心,我们才能找到生命存在的价值
找到这样的心,我们才能找到生命存在的价值
现在人类心理负面问题离不开儒释道文化
首先,西方文化是从改变世界来建立人类幸福
其次,佛法倡导无我,这是和其他所有文化的差别所在
第三,东方文化认为人和世界是一体的,如儒家的天人合一,佛教的依正不二,众生平等
总之,弘扬东方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的希望所在。
正念与慈悲大爱正是东方文化的精华,也是走向觉醒的基本内涵。
正念可以开启智慧,化解不良情绪,造就健全人格,已是不容质疑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