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理学与生活》第十四章 心理障碍
《心理学与生活》第十四章心理障碍学习笔记,包括心理障碍的性质、焦虑障碍、心境障碍、人格障碍、躯体形式障碍和分离性障碍、精神分裂症、儿童的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的污名等内容。 《心理学与生活》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国许多大学里推广使用的经典教材,被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用书,还是被许多国家大学的“普通心理学”课程选用的教材。
编辑于2023-01-29 10:49:10 黑龙江省三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完整版(人教版/部编版六年制教材)。包括每个单元重点课文中重点句子品析以及课文理解等复习内容。总结了各单元的复习重点和知识拓展等。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体质。包括体质的概念与构成要素、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与形成因素、体质的分类以及体质学说的应用等内容。 潘毅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这套课件没有完全照搬教材,而是潘毅教授根据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讲授,更适合初学者学习理解。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经络。包括概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别、经筋、皮部、别络以及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等内容。 潘毅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这套课件没有完全照搬教材,而是潘毅教授根据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讲授,更适合初学者学习理解。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三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完整版(人教版/部编版六年制教材)。包括每个单元重点课文中重点句子品析以及课文理解等复习内容。总结了各单元的复习重点和知识拓展等。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体质。包括体质的概念与构成要素、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与形成因素、体质的分类以及体质学说的应用等内容。 潘毅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这套课件没有完全照搬教材,而是潘毅教授根据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讲授,更适合初学者学习理解。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经络。包括概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别、经筋、皮部、别络以及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等内容。 潘毅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这套课件没有完全照搬教材,而是潘毅教授根据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讲授,更适合初学者学习理解。
《心理学与生活》 第十四章 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的性质
确定什么是变态
一个人是否有心理障碍,通常根据专家对个体行为功能评估来做出判断
用来标识“变态”的七项标准
痛苦或功能不良
适应不良
非理性
不可预测性
非惯常性和统计的极端性
令观察者不适
对道德或理想标准的违反
对所有的心理障碍来说,没有哪一条指标是必要条件,没有哪一条标准可以单独作为充分条件来区分异常的行为和正常的行为
心理障碍最好被看成一个从心理健康到心理疾病的连续体
客观性问题
行为的意义是由其内容及其出现的环境共同决定的,在不同情形中同样的行为会传递非常不同的含义
心理障碍的分类
心理诊断是通过把观察到的行为模式归类到公认的诊断系统中去,从而对异常行为做出标记
分类系统应当具有三点好处
通用的简略语言(术语)
病原学的理解
治疗计划
分类的历史视角
DSM-IV-TR
《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分类、定义和描述了200余种心理障碍
DSM-IV-TR强调症状模式以及病理的描述,不太强调病因理论和治疗策略
通常会有一个人在一生中的某个事件同时体验多于一种障碍的情况,这种现象称为共病
诊断类别的演变
神经病的概念
心理疾病的病原学
病原学是指引起或促使心理疾病和医学疾病形成的因素
生物学取向
基于医学传统,现代生物学取向假定心理障碍可以直接归因于生物学因素
心理学取向
四种主要的心理学模型
心理动力学模型
心理动力学模型认为心理病理的原因位于个体内部
心理病理症状的根源存在于无意识冲突和观念中
行为主义模型
行为主义者认为,变态的行为与健康的行为是通过同样的方式即学习和强化获得的
认知模型
认知观点认为,心理障碍的起源并不总是存在于客观的刺激情境、强化和外显的反应中
社会文化模型
社会文化观点强调文化在变态行为的诊断和病原学中的作用
焦虑障碍
广泛性焦虑症
当一个人在至少6个月以上的时间中感到焦虑或担心,但却不是由于受到特定危险的威胁,临床专家们就将其诊断为广泛性焦虑症
要做出广泛性焦虑症的诊断,病人还应当表现出至少三个另外的症状,例如肌肉紧张、容易疲倦、坐立不安、思想难以集中、易激惹或睡眠障碍
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的病人体验到的是一种预料之外的严重的惊恐发作,可能只持续几分钟
当一个人反复出现无预期的惊恐发作,并且开始持续担心再次发作的可能性时,惊恐障碍的诊断就可以成立
广场恐惧症是一种对在公共场所或者开阔地方停留的极端恐惧,因为要逃离这种地方是不可能的或者是会令人感到尴尬的
惊恐障碍在诊断时必须做出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惧症
恐惧症
恐惧是一种对于客观确认的外部危险的理性反应,这种情绪能促使人们逃跑或发起以自我防御为目的的攻击
恐惧症病人持续和非理性地害怕某一特定的东西、活动或者情境,这种恐惧相对于实际的威胁来说是夸大的和非理性的
社交恐惧症
是指一个人对进入的公共场合,预先感到的一种持久的、非理性的恐惧
特殊恐惧症
指的是对几种特殊的东西或情境做出恐惧反应
强迫症
强迫观念指的是一些思维、意象或冲动,他们反复出现或持续作用,尽管个人要努力抑制这些观念
强迫行为指的是重复的、目的性的动作,根据特定的原则或仪式化方式对于某种强迫观念进行反应
创伤后应激障碍
人们会经历创伤后应激障碍,这是一种焦虑障碍,通过痛苦的回忆、做梦、幻想或闪回,持续地重新体验到创伤事件
焦虑障碍的原因
生物学派
预备假设提出我们携带者一种进化倾向,会迅速和“不假思索”地对从前害怕过的刺激做出反应
心理动力学派
心理动力学模型有一个前提假定,认为焦虑障碍的症状源自潜在的精神冲突与恐惧,这些症状的目的是试图保护个体不受心理伤害
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对于焦虑的解释强调,焦虑障碍症状是强化或条件化的结果
认知学派
关于焦虑,认知观点强调的是,知觉过程或态度可能歪曲一个人对于自己所面临危险的认识或估计
心境障碍
重度抑郁症
抑郁被形容为“心理病理中的普通感冒“,因为它发作频繁,也因为几乎人人都在一声的某些时间或多或少地体验过
被诊断为抑郁的病人,其症状的严重性和病程不同
重度抑郁症成为威胁各国人民生命的第三大重负(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和腹泻)
双向障碍
双向障碍以严重抑郁与躁狂阶段交替出现为特征
一个经历躁狂阶段的人,其行为和情感常常是高涨的和夸张的
心境障碍的原因
生物学派
几种类型的研究为心境障碍的生物学解释提供了线索,但尚未发现心境障碍的确切生物化学机制
心理动力学
心理动力学观点认为,无意识冲突和童年早期形成的敌意情绪在抑郁的形成中起了关键的作用
行为学派
行为学派不去挖掘抑郁在无意识中的根源,而是集中探讨一个人得到的正强化和惩罚所带来的的效果
认知学派
一种理论提出负性认知定势,它“规定”了个体感知世界的模式,使得人们消极地认为自己对生命中的负性事件负有责任
第二种理论,解释风格模型,提出抑郁是因为个人抱有一种信念,认为自己没有或只有极少的能力来控制有意义的生活事件
抑郁的性别差异
女性抑郁患者是男性的两倍,21%的女性和13%的男性在其一声的某个阶段患过重度抑郁障碍
抑郁之性别差异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女性更多地进行反刍思维
自杀
尽管多数抑郁病人不会自杀,但是分析表明,多数自杀个案是抑郁患者所为
29.9%的青少年在生命的某个时刻想到过自杀,9.7%真正尝试过自杀,女性青少年常识自杀的次数约是男性青少年的两倍
年轻人的自杀并非不假思索的、一时冲动的行为
人格障碍
定义
人格障碍:指的是一种持久的(慢性的)、不可变的、适应不良的感知、思维或行为模式
边缘型人格障碍
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个体,其人际关系紧张且极不稳定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遗弃的强烈恐惧
边缘型人格障碍具有跨时间稳定性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原因
基因风险和创伤性事件共同构成了障碍的病因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特征是持久的缺乏责任感,不遵守法律,做出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行为特征是藐视他人权利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常常与其他病理状态共存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原因
研究者应该观察家庭模式,以验证什么样的孩子在成年后有发展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风险
躯体形式障碍和分离性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
患有躯体形式障碍的个体有现行医疗条件无法充分解释的身体疾病或病痛
疑病症
尽管医生已经确诊没有疾病,疑病症患者仍深信自己有身体疾病
躯体化障碍
患有躯体化障碍的个体表现出多年的身体病痛史
转换性障碍
表现为自主神经或感觉功能的缺失,并且这种缺失无法由神经系统的损坏或其他躯体损伤来解释
躯体形式障碍的原因
认知偏见和躯体形式障碍一起,导致患者夸大了身体方面的些许不适
分离性障碍
分离性障碍指的是同一性、记忆或意识整合方面出现混乱
这种没有器质性障碍,仅仅是由于心理因素导致一个人遗忘了自己的某些重要经历,被称为分离性失忆,它是分离性障碍的一种
回忆过去的能力的丧失通常是由某一家庭或工作事件引起的,这一障碍被称作分离性神游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D),过去叫做多重人格障碍或解离性人格疾患,是一种分离性心理障碍,指两个或多个显著不同的人格存在于一个个体之中,通俗地被称为分裂人格(有时被错误地称为精神分裂)
分离性障碍的原因
精神分析派的心理学家认为分离具有重要的生存功能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类型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病理形式,这类病人的人格似乎解体,思维和知觉出现歪曲,情感变得迟钝
分裂症状
阳性
幻觉、妄想、思维不连贯、紊乱的行为
急性期或活跃期
阴性
社交退缩和淡漠情绪
其他时间
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类型
瓦解型
不适宜的行为和情感,不连贯的言语
紧张型
木僵、刻板动作,或兴奋性的动作过多
偏执型
被害妄想、夸大妄想、嫉妒妄想
未分化型
混合思维障碍以及其他类型特征的症状
残留型
缺乏主要的症状,但是有疾病持续存在的次要的症状
精神分裂症的原因
遗传取向
精神分裂症是家族遗传的
脑功能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脑室往往有所扩大
精神分裂症个体大脑皮质的前额叶和颞叶区域较窄小
环境压力源
根据素质-压力假说,遗传因素将个体置于风险中,而环境压力却冲击这一潜在的风险,使之表现为精神分裂症
儿童的心理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涉及了两类症状
孩子必须表现出与其发展水平不一致的某种程度的注意缺陷
孩子必须表现出和其法语水平不一致的多动冲动。(多动行为包括蠕动、坐立不安和过度表达,冲动行为包括未加思索的抗辩和打断别人谈话)
孩子在7岁前持续6个月表现出这些行为模式才能被诊断为ADHD
一些环境变量对不同出生顺序的孩子有巨大影响
孤独症
孤独症的孩子,其形成社会联系的能力严重受损。他们可能有很明显的迟滞,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对外部世界的兴趣极少
很多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也做出重复性和仪式性的行为
孤独症的原因
孤独症有很大比例的基因成分
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不能发展出理解其他孩子心理状态的能力
精神疾病的污名
变态行为从某些方面来看是很平常的
污名是一种不体面的几号或标签,用心理学术语来说,它是针对个人的一整套负性态度,会使别人将他或她排斥在正常行列之外
曾经与精神疾病患者打过交道的人的态度较少受污名所影响
要点重述
心理障碍的性质
变态是由个体行动接近于一系列指标的程度来判断的,包括痛苦、不适应、非理性、不可预测、非惯常性、观察者不适感,以及违反标准或社会规范
客观性是讨论心理疾病的重要问题
心理障碍的分类系统应当提供一个共同的简略表述,以供交流心理病理学的一般种类和特殊病例
最广泛被接受的诊断和分类系统是DSM-IV-TR
精神疾病病原学的生物学取向集中于大脑异常、生物化学过程和遗传影响
心理学取向包括心理动力学模型、行为主义模型、认知模型以及社会文化模型
焦虑障碍
五种主要的焦虑障碍的类型是广泛性焦虑、惊恐障碍、恐惧症、强迫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与引起焦虑障碍的行为及认知成分一样,研究者也证实了它的遗传及脑机制
心境障碍
重度抑郁症是最常见的心境障碍,而双相障碍更为罕见
人们有心境障碍的遗传易感性
心境障碍改变了人们回应生活经历的方式
女性的高水平重度抑郁症可能反映了负面生活经历及对这些经历认知反应的差异
自杀最常发生于患有抑郁的病人中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知觉、思维和行为持久而僵化的模式,它会损害个体的机能
边缘型人格障碍和反社会人格障碍都起因于遗传和环境因素
躯体形式障碍和分离性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如疑病症、躯体形式障碍、转换性障碍,都以机体疾病及病痛无法由现有医疗条件所解释为特征
分离性障碍涉及记忆、意识或个人身份功能整合的破坏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病理形式,其特征是知觉、思维、情绪、行为和语言的极端扭曲
精神分裂症的五个亚型是瓦解型、紧张型、偏执型、未分化型和残留型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证据找到了各种因素,包括遗传、脑异常和环境压力源
儿童的心理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表现出注意缺陷及多动冲动
孤独症的特征是孩子形成社会关系及运用语言的能力受到严重破坏
精神疾病的污名
那些患有心理障碍的人常常被打上躯体疾病患者所没有的污名
尽管对心理障碍的治疗会带来积极效果,但与心理疾病相关联的污名却对病人的生活质量有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