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理学与生活》第十六章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与生活》第十六章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包括建构社会现实、情境的力量、态度、态度改变与行动、偏见、社会关系、攻击、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等内容。 《心理学与生活》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国许多大学里推广使用的经典教材,被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用书,还是被许多国家大学的“普通心理学”课程选用的教材。
编辑于2023-01-30 11:00:42 黑龙江省三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完整版(人教版/部编版六年制教材)。包括每个单元重点课文中重点句子品析以及课文理解等复习内容。总结了各单元的复习重点和知识拓展等。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体质。包括体质的概念与构成要素、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与形成因素、体质的分类以及体质学说的应用等内容。 潘毅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这套课件没有完全照搬教材,而是潘毅教授根据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讲授,更适合初学者学习理解。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经络。包括概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别、经筋、皮部、别络以及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等内容。 潘毅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这套课件没有完全照搬教材,而是潘毅教授根据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讲授,更适合初学者学习理解。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三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完整版(人教版/部编版六年制教材)。包括每个单元重点课文中重点句子品析以及课文理解等复习内容。总结了各单元的复习重点和知识拓展等。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体质。包括体质的概念与构成要素、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与形成因素、体质的分类以及体质学说的应用等内容。 潘毅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这套课件没有完全照搬教材,而是潘毅教授根据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讲授,更适合初学者学习理解。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经络。包括概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别、经筋、皮部、别络以及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等内容。 潘毅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这套课件没有完全照搬教材,而是潘毅教授根据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讲授,更适合初学者学习理解。
《心理学与生活》 第十六章 社会心理学
建构社会现实
归因理论的起源
社会心理学研究思维、情感、知觉、动机和行为如何受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建构社会现实,根据所提供的的证据对情境做出解释
社会知觉是指人们了解其他人的行为,并将他人行为分类的过程
归因理论是描述社会知觉者如何利用信息得出因果解释的一整套方法
当人们试图解释某个人的行为时,要做出归因判断,就要评估三方面的信息协变
区别性
该行为是否是特定情境下的具体行为
一贯性
行为是否反复出现以回应这一情境
一致性
其他人是否在同样情境下也做出同样的行为
基本归因错误
基本归因错误描绘人们在考察某些行为或后果的原因时,会高估特质因素并且低估情境因素的双重倾向
文化归因风格会相互传递,并保留在特定文化下所有接触该没提的人之中
自我服务偏差
自我服务偏差引导人们将它们的成功归结于自己,否认或者推卸自己失误的责任
对特质和情境归因所伴随的大脑活动研究表明,要避免反射性的自我服务偏差,人们要付出额外的心理努力
期望与自我实现预言
人们对于某些情境所持有的信念和期望,能够显著地改变这些情境的真正特性
自我实现预言指对于未来行为或事件的预测会改变人们的互动行为,以至于得到预期的结果
很多自我实现预言的研究都集中在学业成绩上
情境的力量
角色与规划
社会角色指个体在既定的环境或群体中活动时,人们期待他做出的一系列由社会界定的行为模式
情境的特点还可以表现为特定情景下行为指南和规则的运用
社会规范
公开陈述或内隐的群体规则包含了特定的期望,告诉群体成员哪些态度和行为从社会角度看是适宜的,这类期望就是所谓的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可以是泛泛的指南,也包含特定的操作标准
从众
从众指人们采纳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
两种导致从众的因素
信息性影响过程
希望准确无误,想了解既定情境下正确的反应方式
谢里夫的自主运动效应
规范性影响过程
希望被别人喜欢、接受、支持
阿施效应
日常生活中的从众
人们通常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受规范的影响
在节能领域,人们会不自知地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
少数人影响与不从众
少数人的规范性影响相对微乎其微
少数人可以鼓励群体成员从多种角度来认识问题
群体中的决策
电影观后感讨论的经历就是群体极化的例子:与群体成员单独决策相比,群体倾向于做出比较极端的决策
群体极化有两种内在过程
信息影响模型
社会比较模型
有一种被称为群体思维的一般思维模式,群体极化只是这种思维模式的一种结果
服从权威
盲目的服从与其说是性格特质的产物,倒不如说是吞噬每个人的情境力量作用的结果
服从的实验范式
实验情境
人们为什么会服从权威
规范性影响
信息性影响
态度、态度改变与行动
态度与行为
在预测行为方面,态度有一个属性:可获得性——态度客体与个体对该客体评价的联系强度
当态度比较经常地反复听到,那么态度也会比较容易获得
如果态度较长时间里保持稳定,也能较好地预测行为
提高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另一种方法是改进态度的测量
说服过程
说服:刻意努力来改变你的态度
精细可能性模型,这是一种说服理论,描述人们有多大可能将它们的认知过程集中在精心考虑说服性信息
被自己的行为说服
认知失调理论
态度研究中,一个最常见的假设就是人们愿意认为自己的态度能经久不变
认知失调指某人在做出决定、采取行动或者接触到一些有违原先信念、情感或价值的信息之后所体验到的冲突状态
在高度失调的条件下,个体在事后会竭力证明自己的行为合理,并且会进行自我说服
自我知觉理论
自我知觉理论是由贝姆提出的,它确定了行为激活态度的其他情形
根据自我知觉理论,要推测你内在的状态(信念、态度、动机和情感)如何或者应该如何,你要感知你现在正在怎么做,要回忆过去给定情境中你是如何做的
顺从
人们想让你做的事情,最常见的还是想改变你的行为:人们希望引发顺从——行为变化与他们的直接要求一致
互惠
当某人为你做了些事情,你也应该为他做些事情,这被称为互惠规范
承诺
以退为进技巧是让你从大要求转到小要求
登门槛技巧:一旦人们有一只脚跨入了门槛,他们就能利用你的承诺感增加你随后的顺从性
偏见
偏见产生的根源
偏见是针对特定目标群体的一种习得性的态度,它包括支持这种态度的消极情感(厌恶)和消极信念(刻板印象),以及逃避、控制、征服和消灭目标群体的行为意向
对那些不属于他们同一“群体”的人,人们很容易表现出偏见
刻板印象的影响
刻板印象是对一群被赋予同样特征的人的分类
刻板印象威胁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损于人们的表现
偏见很容易产生却很难消除
克服偏见
要克服偏见还必须促进个体之间的互动
友谊在减少偏见方面非常重要
社会关系
喜欢
外表吸引力
无论是好是坏,外表吸引力在激发友谊方面常常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性
与你类似的人能够给你一种个人获得证实的感觉
相似性似乎还能让友谊持久弥坚
互惠
你倾向于喜欢哪些你认为喜欢你的人
爱
爱的体验
人们将爱的类别概括为三个方面
激情
亲密
承诺
恋爱关系的阶段
激情之爱
伴侣之爱
哪些因素能让关系持久
那些认为自我和他人重叠最多的人——即哪些把其他人视为包括在自我之内的人——最有可能长期对他们的伴侣承担责任
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
成人恋爱关系最为持久
回避型依恋
焦虑矛盾型依恋
嫉妒体验更为频繁和强烈
攻击、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攻击的个体差异
攻击是指给其他个体造成了心理或生理伤害的行为
遗传因素在攻击行为上的强大作用
人体的5-羟色胺水平如果出现问题的话,可能会削弱大脑调节消极情感和冲动行为的能力
不同人格的人往往会做出不同种类的攻击行为
冲动性攻击,是个体对情境的反应,是由情感驱动的
工具性攻击是有目标指导和认识基础的攻击
情境对攻击的影响
挫折-攻击假设:挫折在人们获取目标受到妨碍的情境下出现,而挫折增加之后人们比平时更可能表现出攻击行为
直接的挑衅也会导致攻击行为的出现
置身于暴力环境对攻击行为的影响
亲社会行为的根源
亲社会行为是人们旨在帮助他人的行为
利他行为,人们在没有考虑自身安全或利益的条件下进行的亲社会行为
四种力量促使人们为公共利益做贡献
利他主义
利己中心
集体主义
原则主义
互惠性利他主义是指人们之所以做出利他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是希望他人也会对自己做出利他行为
同理心利他行为:当你对其他个体产生同理心,这些感受会引发助人的利他动机
情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旁观者介入:人们想帮助处于麻烦的陌生人的意愿,对情境的精细特征非常敏感
责任分散:当有不止一个人能够在紧急事件中帮忙的时候,人们经常会假设其他人愿意或应该帮忙,于是他们自己就会退缩或不介入
旁观者必须注意到紧急事件
帮助他人的行为取决于花费一丁点时间对情境做出准确的评价
旁观者一定要感觉到责任
社会情境对人们践行这些动机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
要点重述
建构社会现实
每个人都在建构自己的社会现实
社会知觉受信念和期望的影响
归因理论描述人们对行为原因所作出的判断
诸如基本归因错误、自我服务偏差、自我实现预言等
一些偏差会潜在地影响归因、其他判断和行为
情境的力量
个体如果接受安排扮演某个社会角色,即便是人为场景,也会促使其违背自己的信念、性格和价值观而行动
社会规范塑造群体成员的态度和行为
谢里夫和阿施所做的经典研究说明了导致从众的信息性力量和规范性力量
少数派影响可能表现为信息性影响的后果
米尔格拉姆对服从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情境因素的影响力,情境会使普通人认同并参与有组织的攻击行为
态度、态度改变与行动
态度是对客体、事件或观念的积极或消极评价
并非所有态度都能准确地预测行为;它们必须很容易获得或者非常稳定才能预测行为
根据精细可能性模型,说服的中心路径有赖于对论据的仔细分析,而外周路径则有赖于说服情境的表面特征
失调理论和自我知觉理论认为态度形成和改变源于行为活动
要引发顺从,人们可以利用互惠、承诺等技巧
偏见
人们区分内群体和外群体时,即使是任意的微小线索也会引发偏见
刻板印象影响人们对行为与信息的评价
研究者创造条件让不同群体的成员合作以实现共同的目标,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偏见的影响
跨文化研究表明,友谊在消除偏见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关系
人际吸引力部分取决于接近程度、外表吸引力、相似性和互惠
可以根据激情、亲密和承诺来界定爱情关系
成人依恋类型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
攻击、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攻击行为的个体差异反映在遗传、大脑功能和人格特质上
挫折和挑衅都会引起攻击行为
文化限定了攻击行为的不同规范
研究者试图解释人们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原因,尤其是对自己没有好处的利他行为
进化论的解释主要强调亲属关系和互惠性
旁观者介入研究表明,情境因素大体决定了紧急情况下人们的助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