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一本书读懂中国税
在个税征收过程中,工薪收入的个税最容易征收,不容易逃避。但对于富人来说,他们的大部分收入来自股息、红利、房地产转让等,这部分收入很难受到监管
编辑于2023-02-01 16:55:23 四川省一本书读懂中国税
1. 你应该懂得的税收常识
1. 消费即纳税,谁都躲不过
1.1. 大部分人表示:“我不纳税,不关我的事。”而事实却是,但凡消费即纳税,而附加在消费行为上的税收正是我国税收总额不断增加的强劲推力
1.2. 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生活必需品时不需要缴纳消费税。只有在购买和使用烟酒、化妆品、车辆等比较高档,且并不为生活所必需的消费品时才须缴纳
2. 苛政”皆猛于虎乎
2.1. 而中国老百姓的“难”,其实不是难在税负上,而是难在对未来生活的担忧上:租房无保障不安稳,买房房价飞涨买不起,怕得大病无钱买单病不起,父母老了要供养,孩子上学从入园难到升学难。如此种种,远比税负更令人头疼
2.2. 真正能够衡量税收制度是“猛于虎”还是“暖如春”的是纳税人心里的那杆秤。税收增长了,纳税人的生活负担减轻了吗?税收增长了,纳税人的生活更幸福了吗?
3. 五大类税,你知道多少?
3.1. 在五大类税种中,所得税类和财产税类都属于直接税,行为税类里印花税、车船购置税也是直接税;而流转税类、资源税类均属于间接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环境保护税和烟叶税也是间接税
2. 切肤之“税”——你看得见的所得税
2.1. 个人所得税的前世今生
2.1.1. 个人所得税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其税收收入的60%归中央财政,余下的40%归地方财政
2.1.2. 在法国,个税税制的典型特点是采用混合所得税制,即以家庭为单位申报个税。每个法国家庭的个税税级、税率和纳税额统一由税务部门核算,申报时应该报告家庭详细信息,包括未成年人的信息
2.1.3. 在140多个开征个税的国家中,多数国家采用综合所得税制和混合所得税制,以家庭为单位征收税收也是今后个税征收的主流方向,这些税收制度被认为更能衡量纳税人的真实收入情况,更能实现个税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的功能。
2.2. 个税费用扣除标准,真的那么重要
2.2.1. 个税费用扣除标准提高,纳税人数锐减,也就意味着个人所得税的税基变窄了。这当然意味着,个税的可行性正在降低,因为为数不多的纳税人承受着不公正待遇,他们也就拥有了逃税的动力。但更重要的是,那些非个税纳税人的公民意识也许就很难培养起来
2.2.2. 从世界各国的税改方向来看,“宽税基”是永恒的主题,它拥有比减税负更重要、更深远的意义。而“宽税基、低税率”相结合,一样可以达到减税负的作用,何必非得选择放弃培养纳税人意识的方式呢?
2.3. 富裕税,富人缴了多少
2.3.1. 老板们将吃喝玩乐的费用全部算在了企业成本上,包括养路费、重点建设基金、保险费等在内的私家车保养费也进了企业的账。这几乎是中国富人们逃避个税的惯用手段,毫不高明却屡试不爽
2.3.2. 尽管我国中产阶级税负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或地区,但是个税占税收总额的比例却低得出奇
2.3.3. 在个税征收过程中,工薪收入的个税最容易征收,不容易逃避。但对于富人来说,他们的大部分收入来自股息、红利、房地产转让等,这部分收入很难受到监管
2.3.3.1. 其一,由于我国的交易多由现金完成,金融监管真空给富人逃税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间
2.3.3.2. 其二,由于我国的财产登记制度不健全,各地信息共享机制未建立,富人的个税灰色地带由此而来
2.3.3.3. 其三,部分富人通过全球配置资产来逃避纳税义务,这也是目前私人财富管理的惯例手法
2.3.4. 我国个税甚至也一度成为“工薪税”。工薪阶层无处可逃,富人借助制度漏洞,仅缴极少的税,却享受着同样的公共服务,“劫贫济富”的逆调节作用,令个税制度陷入尴尬
2.4. 按家庭征个税,到底是什么
2.4.1. 许多发达国家早已经实现按家庭征收个税。其实,按家庭征收个人所得税,也是国际上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
3. 流金“税”月之一——那些年,我们缴过的流转税
3.1. 增值税的前世今生
3.1.1. 流转税的纳税人是生产者、经营者,但是税负的实际承担人却是消费者
3.2. 隐藏在你身边的增值税
3.2.1. 增值税无处不在,关外市场的消费者却可以免税。当这类信息越来越多地传入关内纳税人耳中时,普通人在愤怒之余开始寻找“海外代购
3.3. 价内税和价外税,谁更“坑”?
3.3.1. 价内税,即税收包含在应税商品的价格之中,简言之就是税金包含在价格里,整体作为课税的对象
3.3.2. 价内税和商品的成本牵连在一起,彼此互相影响,很难准确计算清楚哪部分是税费,哪部分是商品成本和利润
3.3.3. 增值税有专用发票辅证,监管起来相对容易,但是消费税和进口关税在进口时征收,可以操作的空间很大,再说这两类税本身就包含在价格里,税收和成本糅杂在一起,非常不明晰。在流通环节多的时候,这很可能导致重复征税,同时也不利于税务部门监管
3.3.4. 流转税已然成为隐形税的无冕之王。就在中产阶级们高呼自己取得胜利、成功减税的同时,他们不知道流转税又偷偷地窜上了几成
4. 难结的“税”——一直纠结的财产行为税
1. 房产税领衔的财产税
1.1. 间接税重在调整整个人群的税负水平,富人未必需要缴纳更重的税负;此外,由于存在监管真空,个税发挥的效用亦十分有限。因此,作为“劫富”最有力的武器——财产税,在税制改革中的呼声很大。
2. 房价悖论之解:限购vs房产税
2.1. 说到底,像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有刚性需求的支撑,房价很难大幅度下降,各类措施动用不当,还可能起到反作用
2.2. 若是刚性需求在支持着高涨的房价,那么限购再严,只能伤刚性需求更深,房产税更重,也只能助推房价更上一层楼。要想遏制高房价,症结不在限购,也不在房产税,而在切实支持刚性需求。
3. 众说纷纭的遗产税
3.1. 从我国实情来看,个人财产档案未建,资本外逃的口子难堵,遗产税很难征得上来。受到遗产税开征的影响,意欲来我国投资的富人们很可能开始考虑另投他处。于是乎,税没征多少,投资倒是吓走一批。这也许正是我国遗产税迟迟不开征的重要原因
3.2. 从理论上说,对富人多征税,确实符合税法的公平原则。但是遗产税征收的种种难关,极易撕开的监管口子,让一切看似美好的初衷变成了惨淡的事实
5. 经济转型的推手——资源税类
1. 资源税的前世今生
1.1. 多产优产多缴税,少产劣产少缴税,这是我国目前资源税征收的一个重要现象,这看似合理的现象也许正是引发环境灾难的重要诱因
2. 从量定额vs从价定率
2.1. 从量定额和从价定率,对于资源税改革的本身意义何在?第一,当然是增加了财政收入,尤其是地方财政收入,资源税归地方收,地方政府最欢迎。第二,以前资源开发确实太廉价,从价定率不仅提高了资源开发成本,而且将税收与资源价格挂钩,可以更好地体现资源的价值
3. 资源税改革,将动谁的奶酪
3.1. 煤炭资源税一旦开始从价定率的改革后,煤价一定会上涨,冬天的取暖费得涨,建材价格也必然大涨。这多缴的资源税,最终都转移到上涨的物价上,让消费者来承担了
3.2. 任何改革,必然涉及利益的重新分配。资源税改革里,看似企业、消费者利益有所失,而地方政府“大发横财”,这可如何是好?尽量减少失利者的损失,这是改革得以成功的保障
3.3. 资源税的终极目标是绿色生态,即节能环保,既要鼓励能源开发企业积极改进技术,高效产能,又要防止过度开采,污染环境,同时利用税费来控制能源浪费
4. 请还我的环境权益
4.1. 煤矿主靠着廉价的开采成本,肆意污染环境,他们富甲一方,而原住民却流离失所。这显然很不公平,而最近的资源税改革也没有考虑原住民的环境利益
6. 税”月神偷之通胀税——隐形税中的VIP
6.1. 通胀税的前世今生
6.1.1. 通胀税就是指政府缺钱的时候,向银行透支,增发纸币,造成民众手中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这涨出来的费用就是通胀税
6.1.2. 1962年,政府通过向市场供给几种高价产品,将超发的货币回收。在此,那些购买高价食品的民众自然就是通胀税的纳税人
6.1.3. 通胀税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在政府缺钱、货币超发的大背景下,民众手中的货币购买力下降,物价上涨,生活开支多出来的费用就相当于向政府纳税;而另一方面,物价上涨,物价里所含的税费自然也上涨,若此时伴随着工资上涨,所需要缴纳的个税也要往上涨,这多缴的税自然也属“通胀税”无疑
6.2. 资本锐减,伤不起的平民百姓
6.2.1. 游资是什么?政府多发出来的货币,那些货币无处可逃,于是盯上了小商品。当然,游资也进入了股市,进入了房市。
6.2.2. 股市、楼市、银行,李梦婷最终还是选择了银行,她知道存钱虽然是亏损,但却是慢性的、有规律可循的,而股市、楼市已经变得扑朔迷离了
6.3. 财富分配刮起了逆向风
6.3.1. 比工资涨得更迅猛的生活成本让外来人员的生活越来越艰难。对于有房有产的人来说,多涨出来的生活成本自有买单人。有房者将房租涨一涨,自己多支付的生活成本就可以顺利转嫁给房客
6.3.2. 市场上所需要的货币与商品价值、货币流通次数相关。商品价值越大,市场上所需要的货币量越多
6.3.3. 政策三令五申,要求银行多向中小企业贷款,但是作为市场主体,盈利总是银行的首要目的。因此,只要贷款政策放松,流动性增大是必然,财富迅速向富有者转移也是势不可挡,而那些难以获得贷款的穷苦者当然只能缴纳通胀税
6.3.4. 在全民通胀的年代里,看似物价上涨、货币贬值伤害了全体民众。其实不然,那些有房有产的个人或者企业,不仅可以独善其身,甚至可以大发“通胀财”。因此,当市场的通胀预期开始强烈的时候,银行放贷变得更加危险,稍有不慎就会伤贫养富,引发社会不满情绪
6.3.5. 在抗击危机期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扩张型的,国家有意地扩大了货币的供应量,这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有针对性的举措,它帮助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企稳回升
6.3.6. 通胀总是伴随着货币超发,而货币超发又离不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有产业的富人们总是占得先机,保住产业是基础,甚至可以大发通胀财,而本就不宽裕的家庭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存折里的货币一天天地贬值。在全民缴纳通胀税的大背景下,财富不可避免地走上了逆分配
6.4. 如水的货币,流向何方?
6.4.1. 经济学家常用M2与GDP的比值来量化一个国家货币与实体经济的比例关系,这一比值越大,说明货币超发越严重
7. 明明白白做纳税人
7.1. 我们的税花在了哪里?
7.1.1. 2012年“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提议,茅台酒10年涨10倍,背后推手就是公款吃喝。对此,大家心照不宣,但是,一次次严厉的禁令过后,“公款族”依然在大肆吃喝玩乐。试问,屡禁难止的背后是什么?是公众监督权的缺位,是纳税人权利意识不足的深刻体现
7.1.2. 政府将纳税人口袋里的银子过多地放在了经济建设和行政支出上,从而挤压了真正利国惠民的教育、医疗卫生和其他公共服务
7.1.3. 按照目前时兴的说法,税是民众向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费用。纳税人向国家让渡了自己的部分财产所有权,当然应该获得监督税收使用的权利
7.1.4.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维权人士曾经说过:“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是丝毫没有力量的。”法律中规定的纳税人权利是死的文字条款,只有权利人积极主张才能让它们鲜活起来
7.2. 用理性的表达推动税收改革
7.2.1. 税改的成败,不在于专家、学者、官员近乎完美的框架设计,而在于你我这样普通的纳税人的诉求表达,纳税人的诉求表达越充分,不同阶层的理解与沟通更全面,妥协与接受更可令人接受,税改才真正可以通向秩序、公平和文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