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七年级上册历史思维导图(人教版)
七上历史思维导图(超详细!)第一单元包括夏商周、青铜器与甲骨文、动荡的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等内容;第四单元包括三国鼎立、江南开发、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等内容;第三单元包括秦统一中国、农民大起义、巩固统一王朝、东汉兴衰等知识梳理,导图知识点总结非常细致全面,建议收藏。
编辑于2023-02-02 00:00:30 湖北省七上历史思维导图
第二单元
夏商周
约公元前2世纪,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启维承王位,开创王位他为以后历代 王朝承袭。王位世袭制的局面义称家天下、天下为家
约公元前1600年, 汤建立商朝
公元时1046年, 武王伐封,牧野之战,周朝建立,定都镐京,史称西周。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制通过各级贵族维系国家统治,巩固疆土,是一种社会等级制度
1.周天子将宗亲、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2.诸侯需向 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但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3.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4.周朝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候、卿大夫、士。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奴隶社会时期
青铜器与甲骨文
青铜器与甲骨文是商朝文明成就的特征。商朝最 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 重的青铜器
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汉字。甲骨文已经具备 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对中国汉字文化的形成与发 展有深远的影响, 是汉字形成的重要阶段。目前 所知,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动荡的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前,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春秋时期社会处于动荡状态,分封制逐步瓦解 , 周王室统治力大减,大的诸侯势力崛起,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 ,号令诸侯。春秋争霸过程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 =交融。
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 社会生产 力水平不断提高, 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各诸 侯国推动变法。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商鞅变法: 1、概况: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2、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变法措施: 一、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管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二、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三、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
战国后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兴修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是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百家争鸣
儒家:孔子,荀子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实行德政,反对苟政;主张有教无类
道家:老子,庄子
老子: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主张无为而治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法家:韩非,主张以法治国
第四单元
三国鼎立
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的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 一统的局面。200年,曹操袁绍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20年爆发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220年,曹丕建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
两晋统一,北方各族内迁
280年,司马炎建立的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 统一全国
八王之乱使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南迁,形成 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至中原,先后建立许多政权,总称“十六国”和“北朝”。北方地区民族交融
前秦符坚推行汉化改革, 胡汉矛盾有所缓和
江南开发
起因:316年西晋灭亡,317年司马睿建东晋,都城建康。420~589年,南方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在建康定都,统称南朝
原因: (1) 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2) 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3) 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表现:大批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增加 并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改进,手工业显著发展,商业和城市紫荣,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意义: 使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 我国古代经 济重心开始逐渐南移
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
肥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前秦失败,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一、迁都洛阳 二、推行汉化措施,使用汉语;改穿汉服 采用汉姓;与汉人联烟等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它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这部书对后世农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南北朝时期,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他还创制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东汉以后,书法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和物 质生活。东晋的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 新阶段,其《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被誉为"书圣"
东晋顾恺之擅长人物画,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佛教雕塑: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 门石窟
第三单元
秦统一中国
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中央集权,统一货币、文字、车辆宽窄,修筑道路,北击匈奴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成为后世王朝的基本政治制度。地方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农民大起义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羽,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西汉建立、文景之治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为巩固西汉王朝,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重视“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的“文景之治”局面
巩固大一统王朝
措施: 1,政治上:实施“推恩令”。 2,经济上:实行盐铁专卖。 3,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军事上:北击匈奴。
作用、意义:汉武帝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东汉兴衰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东汉中期以后,由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东汉社会动荡
东汉后期统治黑暗,时局动荡不安,引发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丝绸之路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海上丝绸之路
西域都护的设置
东汉班超经营西域
两汉科技、文化
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道教是本土宗教, 产生于东汉时期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西汉发明造纸术。特别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是纸成为了广泛的书写材料,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被誉为“医圣”。 东汉名医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
第一单元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
元谋人
位置:云南元谋县
时间距今170万年
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
蓝田人
地点:山西蓝田公王岭
时间:115~100万年前
北京人
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时间:70~20万年前
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过群体生活
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 对于研究古人类 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发现早期猿人 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为人类起源 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原始农耕生活
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是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生活,他们的农作物种植,定居生活与房屋建筑分别反映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早期农业文明。
河姆渡居民
距今约7000年, 长江流域, 干栏式房屋, 种植水稻
半坡遗址
距今约6000年, 北方黄河流域,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种植粟
良渚古城
距今约5000年左右, 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
陶寺遗址
距今4300 ~ 4000年, 从此遗址所处位置, 存在时间推论, 当时的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远古传说
五六千年前, 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涿鹿之战: 炎黄联盟与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黄帝的部落打败蚩尤
相传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