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对环境的察觉》思维导图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对环境的察觉》思维导图,包括:感觉、眼&透镜(视觉)、光和颜色、耳(听觉)。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要内容有:磁极、磁性、磁化、磁场、磁感线、地磁场、家庭电路、安全用电。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对环境的察觉》思维导图
感觉
触觉
皮肤
人体最大的器官
手背上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
嗅觉
鼻
嗅觉具有适应性
嗅觉具有退化性
味觉
舌
味蕾
眼&透镜(视觉)
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
近视眼镜镜片
对光有会聚作用
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汇聚于一点的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成实像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做物距(u),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做像距(f)
凸透镜成像规律
当u大于2f时,在光屏上可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数码照相机
当u等于2f时,在光屏上可得到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u大于f小于2f时,在光屏上可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
当u等于f时,平行光不成像
当u小于f时,可透过凸透镜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放大镜
凹透镜
中间薄, 边缘厚
远视眼镜镜片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眼睛
眼睛的结构
虹膜
瞳孔
眼球
角膜
晶状体
玻璃体
视网膜
眼睑
巩膜
保护眼睛
视觉的形成
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他把来自物体的光汇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我们看近处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楚近处物体
当我们看远处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变薄,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小,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远处物体
视觉的限制
太近或太远的物体,我们可能看不太清楚
在视神经离开视网膜的地方,也是视网膜上唯一没有任何感光细胞的地方,这个地方叫做盲点
视力的缺陷
近视
远视
色盲
斜视
白内障
903 俞钦月 17
光和颜色
自身会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情况
光的速度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一光年表示光在一年的时光里传播的距离
光的色散
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做单色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做复色光
颜色
我们看到物体的原因是眼睛接收到了物体反射出来的光(黑色的物体,吸收了所有照射在他表面的光)
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看不见的光
红外线
识别不同温度的物体
传输太阳的热
遥控电视
紫外线
验钞
杀菌
主要来源于太阳,被臭氧层吸收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
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路具有可逆性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相对平面镜具有对称性
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
凸面镜
使平行光束发散
扩大视野,反光镜
凹面镜
使平行光束汇聚
聚光,制成太阳灶
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到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
光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直线上
海市蜃楼现象
耳(听觉)
耳的结构
耳廓
收集声音
外耳道
传导声波
外耳集音
骨膜
把声波转化为振动
鼓室
咽鼓管
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
听小骨
传导并放大振动
中耳传音
耳蜗(内充满了液体)
听觉感受器
半规管
位置,速度感觉
前庭
旋转感觉
位觉感受器
内耳感音
声音
音调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音调越高
频率(单位赫兹)
人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20~20000赫
大于20,000赫的为超声
低于20赫的为次声
响度(强弱)
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远,声音的响度越小
单位:分贝(dB)
音色
声音的三要素
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