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信仰与人生
这是一篇关于信仰与人生的思维导图,信仰贯穿了我们整个人生,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信仰的对象是某 种思想、学说或者主义,而不是人或者某种事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信仰与人生
前言
人生是学习成长过程,也是不断解决问题过程
人生问题分为两类;一;现实的问题二;永恒的困惑。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了解宗教,它给我们指明一条向内寻找道路——由调心安身立命;由修心明心见性。佛教对信仰者影响方方面面,主要在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处事方式。
信仰可以建立道德准则
宗教信仰和道德密不可分。
我们面对现状,人人自危,道德缺失,在于我们对道德认识不足
如何重建道德,关键认识道德价值,才能在生活中自觉践行。
1.立足于世间哲学
从世间哲学角度,道德和高尚理想有挂,有正向人生追求才会遵循相应道德准则,而且必须要重建价值体系。
2.立足于对神的信仰
信仰神遵守神的旨意和相应道德规范,死后才能进天国,与神同在,否则堕入地狱。把信仰道德与人生幸福捆绑——想要得到今世乃至永生幸福,必须信神并遵守道德。
反之不信万能的神,依此建立道德就会失效。
所以当神权威收到挑战后即使是基督教国家,由信神带来的道德约束力也随之减弱。
立足于人性论和因果观
佛教认为;道德观是依托佛陀揭示的生命发展规律而建——那就是人性论和因果论。这也是佛法对人和世界的认识。
首先是人性论,基于对自身认识,说明人为什么遵循道德,佛法告诉我们,由不同观念造就我们心态,再由心态早就人格和生命品质。善心所和道德行为可以早就健康人格高尚生命品质。当我们认识到善行能使自己得到正向成长,基于对自己负责就会自觉选择道德行为
佛教是基于人性论和因果观来确立道德的价值。佛教道德观来说,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相互增上。
信仰可以引导精神追求
幸福是由心感受的,物质方面改善导致今天的人日益迷惘,心理问题日益显现。怎样建设精神文明,必须要有健康精神追求,包括永恒问题,完善人格和文化艺术追求,都离不开信仰。
永恒问题的追求
佛法告诉我们解决永恒问题,必须开发生命本具智慧,向内而非向外探寻。
完善人格的追求
佛法认为;众生两面性,既有佛性,有觉悟潜质,也有魔性有三毒烦恼。最终还是取决于对人性正确认识。想要成就佛菩萨生命品质;修行就要摆脱魔性完善人格,进而修定发慧,所谓“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文化艺术追求
对艺术追求,属于现世精神生活,和信仰密切相关,中国书画诗文讲究意境,也就是思想境界,也离不开佛法
信仰可以使人心态超然
怎样在无常世间保有超然,云淡风轻面对一切,需要智慧。
缘起法审时度势
佛教对人生认识,主要体现轮回观和心性论。轮回观让我们认识生命不只这一世,有无始过去和无尽未来。心性论让我们认识到生命不只有感觉到的六识,还有感觉不到的潜意识,储藏着曾经发生一切生命经验,所谓"缘聚则生,缘散则灭“。
事实上,变化是常态,变化意味机遇,好的可以变坏,坏的可以变好,关键看我们创造什么因缘。
佛教说的随缘,就是以智慧审时度势,根据当下因缘做出最佳选择,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缘起法认识空性
认识上看破有为法的虚幻,通过禅修证悟空性安住空性。
佛教说的明心见性,让我们通过修行证悟空性,开启这种智慧和能力,面对各种念头和外境时就能时时保有超然。
我们真正体征空性,安于空性,接纳现实一切变化,即使面对生死也能自在无碍。
信仰可以培养慈悲大爱
人有自私本性,即佛教所说的我执,当一个人过分在乎自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就会与他人对立。比如当今经济发展很快,贫富差距大,双方不能正确看待使用财富,这种差距很容易引发对立,使一些人产生仇富心态,影响社会安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倡导爱的教育,学会爱,从小爱提升为慈悲大爱。
有我之爱是有限的
儒家讲究伦理纲常,是有差别的,根据和我的亲疏远近,利益关系来分配的。
基督教倡导博爱,被爱只有教徒,而同样是人的异教徒却受到诅咒。
无我才能慈悲大爱
只有体认无我智慧认识到自己和众生本是一体,利他才会成为必然选择。
大乘菩提心,是一种崇尚利他主义愿望———我要走向觉醒,并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觉醒,离苦得乐。
信仰可以解决生死归宿
佛法对死亡问题解决最为彻底。了解死亡真相,未来归宿,才能无忧无惧安然离世。
死亡不是结束
佛陀证悟:生命不是这一生,而是在无尽流转。佛法说的涅槃.净土法门.往生.菩萨道思想,为我们指明乐生命的真正归宿。
涅槃是对迷惑烦恼彻底平息,证悟不生不灭的境界。涅槃不等于死亡活着一样可以证悟涅槃。
净土法门也是解决死亡焦虑重要途径,念佛人把死亡称为”往生“是脱胎换骨的新主。
菩萨道修行要建立无尽悲愿,以轮回为战场不断救助众生。
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是帮助人们面对死亡的方法
佛教非常重视临终关怀,要在生死关头为临终者做好心里引导。
信仰可以找回自己
人类对自我迷失问题越来越多,心智越来越不正常。根本解决之道,从人心入手。内心和平才有世界和平,内心安定,才有世界安定。
佛法智慧帮助我们认识内心找回自己,健全人格。
人是一个产品需要正确打造。一方面,闻思经教接受智慧和觉醒教育,调整观念解决人生困惑。 另一方面止观禅修平息烦恼。
学佛不是向外求,对三宝建立依赖目的是导向心。以三宝为皈依对象,不仅指佛像,教法,僧众外在住持三宝,还有内在自性三宝,就是我们本来具足的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