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0~公元1600)
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0~公元1600)思维导图介绍,内容有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对抠欧洲音乐的影响、英国音乐、音乐流派和作曲家、16世纪的世俗音乐、16世纪的乐器、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感兴趣可以深入了解。
编辑于2023-02-14 11:27:32 湖南巴洛克时期(公元1600~公元1750)思维导图介绍,内容有巴洛克歌剧、巴洛克时期的大型声乐题材、巴洛克时期的器乐体裁、巴赫、亨德尔,感兴趣可以深入了解。
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0~公元1600)思维导图介绍,内容有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对抠欧洲音乐的影响、英国音乐、音乐流派和作曲家、16世纪的世俗音乐、16世纪的乐器、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感兴趣可以深入了解。
中世纪时期(公元5世纪~公元14世纪)思维导图介绍,内容有宗教音乐、世俗音乐、新艺术、中世纪器乐,感兴趣可以深入了解。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巴洛克时期(公元1600~公元1750)思维导图介绍,内容有巴洛克歌剧、巴洛克时期的大型声乐题材、巴洛克时期的器乐体裁、巴赫、亨德尔,感兴趣可以深入了解。
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0~公元1600)思维导图介绍,内容有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对抠欧洲音乐的影响、英国音乐、音乐流派和作曲家、16世纪的世俗音乐、16世纪的乐器、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感兴趣可以深入了解。
中世纪时期(公元5世纪~公元14世纪)思维导图介绍,内容有宗教音乐、世俗音乐、新艺术、中世纪器乐,感兴趣可以深入了解。
文艺复兴时期 (公元1450~公元1600)
文艺复兴
定义
渊源:法文,意为“再生”,反映了15 、16世纪的思想家对中世纪的否定和对古代艺术的崇尚,他们认为自己处于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学识和光荣的时代,反对神提倡以人为本。
狭义:文艺复兴是一场意在恢复古代哲学和艺术价值的运动,文艺复兴的成就很快超越了古希腊、罗马的影响范畴。
广义:文艺复兴是一个人类社会产生新的思想,有新的发现,发展出飞跃的时期。
文艺复兴对欧洲音乐的影响
作曲家们开始追求音乐与文学的联系。
出现了很多不同以往的音乐风格。
探索了很多音乐体裁。
音乐家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艺术身份。
兼容宗教与世俗的文化理念。
更加强调个性与情感的表现。
英国音乐
15~16世纪的英国音乐
《奥尔德霍尔藏稿》
一部英国的手抄曲集,收录了14世纪末和15世纪初英国的147首付掉音乐作品,其中大部分为常规弥撒段落,还有少量经文歌和赞美诗作品,大多为“迪斯康特风格”和“坎蒂莱那风格”。
利奥纳尔·鲍尔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作曲家共创作50首宗教作品,他是15世纪最早创作弥撒曲套取的作曲家之一。
邓斯泰布尔
他是15世纪最早创作弥撒套曲的作曲家之一。
音乐特点
注意不协和音的控制。
作品多为三声部。
声部平衡
声部间常以三六度构成。
兰迪尼终止普遍出现。
圣诞颂歌——15世纪中叶英国的一种复调音乐体裁,它原是一种单声部舞蹈歌曲,15世纪开始在各种仪式、典礼中演唱。 法伯顿——15世纪英国带有即兴性的复调音乐手法(从迪斯康特演化而来),具体是指在演唱一个声部的基础上,即兴附加两个声部的手法。 福布尔东——15世纪上半夜欧洲复调音乐手法,一般福布尔东的高声部是圣咏,低声部与高声部平行6度进行,每个乐剧结束在8度上。演唱时在写好的两个声部基础上,即兴加入第三声部,主要用于宗教仪式。
音乐流派和作曲家
尼德兰乐派
勃艮第乐派
地区音乐
菲利普与查尔斯统治下的勃艮第地区,包括今天的荷兰,比利时,法国东北部,卢森堡。
形成:发展于1400~1450之间,当时勃艮第公国的王侯们们对音乐的热爱吸引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献身宫廷,于是形成了欧洲大陆最早的乐派。
复调音乐发展的第3个高峰。(前两个是古艺术和新艺术)
贡献
确立了一种独特的大型宗教音乐体裁形式——弥撒曲(5个乐章)
代表人物
迪费
创作题材涉及弥撒曲、经文歌、尚松,其中弥撒曲和经文歌更为突出。
弥撒曲在音乐史上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次将世俗曲调运用到弥撒曲中;第一次将经文歌四声部织体运用到弥撒曲中;第一次在定旋律的下方加一个对位的底声部在弥撒曲中运用。
弥撒曲《脸色苍白》之“荣耀经”
创作特点
倾向于调性与功能和声。
常用4个声部。
真正确立定旋律弥撒曲的体裁风格。
第1个用世俗旋律做弥撒曲定旋律的作曲家。
第1位把对应声部固定的位置于固定声部之下的作曲家。
无规则的重音节奏。
平稳的对位声部。
常用3、6度音响
常用模仿手法。
班舒瓦
创作特点
爱用回旋歌和叙事歌的“固定形式”
三声部,织体高声部主导。
世俗音乐占有重要的地位,以三声部的尚松为代表,其高声部用人声,下两个声部为器乐,伴奏旋律性强,还呈现出三和弦轮廓。
《越来越》尚松
音乐特征
三声部复调音乐。
旋律与节奏发展集中在高声部,假低音的技巧常被采用,即三度和六度平行进行。
弱化对位,强化和弦
“兰迪尼”终止式常见
三拍子为主,少用固定和弦。
喜好世俗风格的尚松,宗教性的经文歌和弥撒曲题材。
法 --弗兰德乐派
形成
1450~1600年在法国北部,比利时及荷兰南部地区形成的一个音乐流派,弗兰德乐派使副调对位音乐发展到盛期,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他们把世俗曲调作为弥撒曲和经文歌的定旋律,且常采用尚松、牧歌等世俗声乐题材进行写作。
代表人物
奥克冈 早期(约1450~1490年)
音乐家的教师
创作特点
音乐深受勃艮第乐派的影响
创作的弥撒曲庄严宏伟,旋律宽广,音响丰富。 在弥撒曲创作中,奥克冈善于采用四声部织体,各声部节奏时值相似,注重声部之间的混声效果(“同质”复调),而不会突出某一个声部。
在模仿复调上有较高的造诣,创有一种“迷你卡农”形式。
代表作
《Mi-Mi弥撒曲》的《羔羊经》、经文歌《感谢上主》
若斯坎 中期(约1480~1520年)
弗兰德斯乐派第2代作曲家,奥克冈的学生。被誉为“音符的主人”,“音乐家之父”等。
创作特点
在经文歌的创作方面,强调各声部旋律的同等作用。
同时使用了“绘词法”,在描绘歌词的意境,表情达意方面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大量运用卡农手法。
复调作品中强调4、5度暗示调性和声萌芽。
常用驱动终止时。
发展了弥撒曲的创作技术。
代表作
经文歌《圣母颂》
晚期(约1520~1550以后)
罗勒
主要创作的作品是牧歌。
特点是情感的直接性和表现性。
拉索
作品涉猎弥撒曲,经文歌,意大利牧歌,法国尚松和德国利德。
如果我们把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看成始终世纪以来声乐复调艺术发展的顶点,那么拉索就是这个领域的集大成者。
拉索
创作风格
注重词曲搭配
半音化和声风格
旋律节奏自由
“金马骑士”(另一个莫扎特)
无伴奏合唱《回声》、《女巫的预言》
乐曲《回声》采用意大利民间歌曲体裁巧妙的以两组四声部合唱形式,运用模仿复调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一群青年在山谷中与回声相互问答的情景,表达明朗乐观的情绪。
等节奏经文歌
《最近玫瑰开放》
佛罗伦萨天主教堂总长,中心长,宽度,高度之间转化成不同实质长度6:4:2:3.
弥撒曲的发展
确立4个声部。
旋律声部是最高声部。
高低对应声部。
固定声部。
马肖,现存8首。
罗马乐派 对应宗教改革的音乐
16~17世纪形成于罗马。
帕莱斯特里纳
钟爱弥撒曲和经文歌。
创作主要贡献在合唱领域。
风格特点
平静匀称,清晰协调的副调无伴奏合唱风格。
避免使用调试系统外的半音。
采用有规律的和声节奏。
对不协和应处理慎重。
作品织体以四声部居多,歌词不再为复杂的声部所遮掩,可以听得清楚;各声部旋律平静、流畅,以级进为主。
追求纯净宗教情感。
历史贡献
实现了罗马教会对引宗教改革的音乐理念和改革措施。
他的创作技法和风格十分规范,容易形成教学规则,逐渐成为对位法教学的基础。
他的音乐创作理念和风格影响了同时期的拉索、维多利亚、伯德的作曲家。
他进一步将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音乐创作技法进行了精炼和提高。
对西方音乐历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威尼斯乐派
以圣马可教堂为中心。
分开的合唱队,复合唱风格。
两个歌唱队,经协演唱,孕育了巴洛克时期的协唱风格。
代表人物
叔侄加布里埃利
大量运用音乐组合成为作为合唱伴奏,将威尼斯乐派的复合唱风格达到前所未有的宏大和辉煌。
教堂首席琴师。
G加布里埃利对于协奏风格和半音化和声进行了探索,因而被称为“配器法之父”。
维拉尔特
维拉尔特担任圣马可教堂的唱诗班指挥。
成功的培育出“分开的合唱队”和“复合唱”,的风格,也就是将唱诗班分成组,分别安排在教堂相对的两侧长廊里,一边放有一架管风琴,分开了的合唱队可以交替演唱,也可以一同合唱,形成独特的很有空间立体感的音响效果。
16世纪的世俗音乐。
意大利世俗音乐
佛罗托拉
歌词轻松的分节歌,音乐为主调风格,4声部分节歌最为典型。
劳达赞歌
意大利文,拉丁文
4声部同一节奏,主调风格。
意大利牧歌
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发展
是一种复调歌曲
重要的世俗音乐体裁。
16世纪下半叶是意大利牧歌创作的繁荣时期。
16世纪意大利牧歌
与14世纪有较大的区别。
在原来的基础上,经过作曲家的改造而形成的,具有较高艺术性,主副调相间的五声部合唱体裁。
表现内容主要有:爱情、幽默、讽刺政治时弊、浪漫的城市和田园生活。
带有伴奏的独唱、重唱形式。
歌词细致充满戏剧性,音乐呈现较强的情感特征和戏剧性表现。
著名的牧歌作曲家
马伦齐奥
有“牧歌的舒伯特”之美称。
创作特征
创作包括四声部,五声部,六声部,常突出对位织体中的上声部,自由的运用变化音,以描绘性的音乐手法来表现词意,音乐抒情优美而富有歌唱性。
《我独自沉思》
杰苏阿尔多
创作特征
在牧歌中常通过尖锐的和声对比,音区对比,突然的休止以及半音进行等来表现歌词的情感和内容,作品中能听到呼唤、热情、悲哀等心情的音调,把诗词的细节以及情感变化在歌曲中表现出来。
蒙特威尔第
一生跨越了两个时期,既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后一位伟大的牧歌作曲家,又是巴洛克早期意大利歌剧的奠基者之一。 集16世纪文艺复兴复调音乐技巧大成,开17世纪巴洛克音乐的先河。
创作特点
牧歌体现出主调与复调风格,自然结合音乐忠实于歌词的表现,和声富有表现力,自由的运用,不协和音等特征。他关注的不仅是歌词的表现,还有作品整体的戏剧
《残酷的牧羊女》
法国音乐
法国尚松
名词解释
14世纪至16世纪,以法文世俗诗歌谱写的复调歌曲的概称。
在14世纪早期尚松一般多“采用固定”形式。
14世纪后期成为一种复杂节奏和对位的歌曲。
尚松是勃艮第地区的最有特色的音乐形式。
特点
旋律在最高声部。
4个声部。
很少使用模仿。
歌词采用分节式。
常用aabc或abca的结构。
开头常用“一长两短”的固定节奏。
代表人物
雅内堪(约瑟堪)作品
抒情性尚松《甜蜜的吻》
描绘性的尚松《鸟的歌唱》、《打猎》、《巴黎街头叫卖》
利用象声词的尚松《战争》(模仿了战争的声音是16世纪著名作品,可能为纪念法国弗朗西斯一世15 15年的玛丽娜诺战役而作。
德国利德
利德: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世俗歌曲形式,其混了德国流行歌曲和弗兰德复调的创作传统。晚期的利德开始接近意大利牧歌。
代表作曲家有:森弗尔和拉索。
16世纪的乐器
弦乐器:琉特琴;维奥尔琴。
管乐器:短号、小号、笛、双簧管、低音炮。
键盘乐器:管风琴,古钢琴(羽管键琴,楔槌键琴)
器乐音乐体裁
舞曲:16世纪用于当时社交舞蹈或家庭娱乐的音乐形式。
前奏曲:文艺复兴时期的器乐音乐体裁,在15世纪下半叶和16世纪早期有键盘乐器和琉特琴演奏,一般为即兴风格的短小乐曲。
托卡塔:文艺复兴时期的器乐音乐体裁,16世纪下半叶出现的即兴风格乐曲,多用管风琴和羽管键琴演奏。
利其尔和幻想曲:文艺复兴时期的器乐音乐题材,16世纪出现的不以声乐和舞蹈的独立器乐体裁,多由琉特琴和键盘乐器独奏。利切卡尔和幻想曲区别不明显,二者的音乐常交替使用,二者初期为半即兴性。乐曲后来形成对称性的结构,最后变成了对不同主题的依次模仿的形式。
坎佐纳:文艺复兴时期的器乐音乐体裁,坎佐纳出现于16世纪20年代,多为键盘乐器或琉特琴创作,产生受到法国尚松的影响。16世纪70年代,坎左纳逐渐形成了三种类型:四声部与尚松保持联系,段落间对比不大;带有利切卡尔的特点;结构自由,段落对比大。
奏鸣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器乐音乐体裁,与坎佐纳类似,但有明显分开的若干段落,段落各有不同主题,最早的奏鸣曲出自威尼斯乐派,G·加布里埃利是奏鸣曲的主要作曲家,他的《强弱奏鸣曲》在乐谱上指明特定器乐和力度标记的最早的乐器乐曲之一,这种形式后来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变奏曲:文艺复兴时期的器乐音乐体裁,主要有两种类型:在重复的低音音型上即兴创作;用熟悉的旋律行进行变奏。16世纪后期威廉伯德创作了很多维吉娜琴变奏曲。
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改革)
众赞歌(德)
众赞歌是德国宗教改革在音乐上最重要的成果,即众赞诗
特点
起初众赞歌是单声部的,采用分节歌的形式,音符时值基本一致,演唱方式是会众齐唱,不用拉丁语而是译成德语;后来配上了和声对位,构成了四声部合唱。
歌词是德文的旧诗歌,或将拉丁文诗歌译成德文后进行谱曲,也可以是新创作的德文诗歌。
《上帝是我们坚固的堡垒》“16世纪的马赛曲”
改革内容 新教音乐的特点
新教音乐的核心体裁是众赞歌,不用拉丁语而是译成德语来演唱。
常选用流行的德国古老圣歌和民歌作为曲调,简单易唱。
吸取尼德兰乐派的复调艺术,使单声部在新教歌曲成为四声部和声的圣咏合唱,旋律在高声部,接近后来的主调风格。
反宗教改革
定义
16世纪罗马天主教为了抑制新教发展,教会纯洁自身,进行了改革。
内容
世俗因素的深入破坏了教义的纯洁性,宗教音乐要排除不虔诚的宗教内容。
复杂的复调音乐使歌词含混不清,提倡单声的格里高利圣咏。
帕莱斯特里纳
“宗教音乐的救世主”
创作特点
常用级进的拱形旋律。
有旋律和合声节奏。
追求纯净的宗教情感。
《马采鲁斯教皇弥撒》
历史贡献
实践了罗马教会的改革措施。
创作技法逐渐发展为对位法教学基础。
影响了同时期的拉索,维多利亚。
小结
文艺复兴:声乐像器乐过渡时期,器乐不仅为声乐伴奏也出现了独奏重奏,有的具有独立意义的器乐体裁,世俗音乐得到了发展,并逐步渗透到宗教音乐之中,宗教与世俗音乐的分界开始模糊。
思想潮流: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是新生的资产阶级即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是他们大造舆论的组成部分。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是中世纪音乐向近代音乐发展的转折点。
三个并存
宗教与世俗。
声乐与器乐。
复调与主调。
“绘词法”:以音乐的手法对歌词进行形象解释和象征的作曲方法,其是以音乐对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进行音画式的表现,此种方式在文艺复兴后期和巴洛克时期大量采用。
文艺复兴时期 (公元1450~公元1600)
文艺复兴
定义
渊源:法文,意为“再生”,反映了15 、16世纪的思想家对中世纪的否定和对古代艺术的崇尚,他们认为自己处于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学识和光荣的时代,反对神提倡以人为本。
狭义:文艺复兴是一场意在恢复古代哲学和艺术价值的运动,文艺复兴的成就很快超越了古希腊、罗马的影响范畴。
广义:文艺复兴是一个人类社会产生新的思想,有新的发现,发展出飞跃的时期。
文艺复兴对欧洲音乐的影响
作曲家们开始追求音乐与文学的联系。
出现了很多不同以往的音乐风格。
探索了很多音乐体裁。
音乐家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艺术身份。
兼容宗教与世俗的文化理念。
更加强调个性与情感的表现。
英国音乐
15~16世纪的英国音乐
《奥尔德霍尔藏稿》
一部英国的手抄曲集,收录了14世纪末和15世纪初英国的147首付掉音乐作品,其中大部分为常规弥撒段落,还有少量经文歌和赞美诗作品,大多为“迪斯康特风格”和“坎蒂莱那风格”。
利奥纳尔·鲍尔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作曲家共创作50首宗教作品,他是15世纪最早创作弥撒曲套取的作曲家之一。
邓斯泰布尔
他是15世纪最早创作弥撒套曲的作曲家之一。
音乐特点
注意不协和音的控制。
作品多为三声部。
声部平衡
声部间常以三六度构成。
兰迪尼终止普遍出现。
圣诞颂歌——15世纪中叶英国的一种复调音乐体裁,它原是一种单声部舞蹈歌曲,15世纪开始在各种仪式、典礼中演唱。 法伯顿——15世纪英国带有即兴性的复调音乐手法(从迪斯康特演化而来),具体是指在演唱一个声部的基础上,即兴附加两个声部的手法。 福布尔东——15世纪上半夜欧洲复调音乐手法,一般福布尔东的高声部是圣咏,低声部与高声部平行6度进行,每个乐剧结束在8度上。演唱时在写好的两个声部基础上,即兴加入第三声部,主要用于宗教仪式。
音乐流派和作曲家
尼德兰乐派
勃艮第乐派
地区音乐
菲利普与查尔斯统治下的勃艮第地区,包括今天的荷兰,比利时,法国东北部,卢森堡。
形成:发展于1400~1450之间,当时勃艮第公国的王侯们们对音乐的热爱吸引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献身宫廷,于是形成了欧洲大陆最早的乐派。
复调音乐发展的第3个高峰。(前两个是古艺术和新艺术)
贡献
确立了一种独特的大型宗教音乐体裁形式——弥撒曲(5个乐章)
代表人物
迪费
创作题材涉及弥撒曲、经文歌、尚松,其中弥撒曲和经文歌更为突出。
弥撒曲在音乐史上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次将世俗曲调运用到弥撒曲中;第一次将经文歌四声部织体运用到弥撒曲中;第一次在定旋律的下方加一个对位的底声部在弥撒曲中运用。
弥撒曲《脸色苍白》之“荣耀经”
创作特点
倾向于调性与功能和声。
常用4个声部。
真正确立定旋律弥撒曲的体裁风格。
第1个用世俗旋律做弥撒曲定旋律的作曲家。
第1位把对应声部固定的位置于固定声部之下的作曲家。
无规则的重音节奏。
平稳的对位声部。
常用3、6度音响
常用模仿手法。
班舒瓦
创作特点
爱用回旋歌和叙事歌的“固定形式”
三声部,织体高声部主导。
世俗音乐占有重要的地位,以三声部的尚松为代表,其高声部用人声,下两个声部为器乐,伴奏旋律性强,还呈现出三和弦轮廓。
《越来越》尚松
音乐特征
三声部复调音乐。
旋律与节奏发展集中在高声部,假低音的技巧常被采用,即三度和六度平行进行。
弱化对位,强化和弦
“兰迪尼”终止式常见
三拍子为主,少用固定和弦。
喜好世俗风格的尚松,宗教性的经文歌和弥撒曲题材。
法 --弗兰德乐派
形成
1450~1600年在法国北部,比利时及荷兰南部地区形成的一个音乐流派,弗兰德乐派使副调对位音乐发展到盛期,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他们把世俗曲调作为弥撒曲和经文歌的定旋律,且常采用尚松、牧歌等世俗声乐题材进行写作。
代表人物
奥克冈 早期(约1450~1490年)
音乐家的教师
创作特点
音乐深受勃艮第乐派的影响
创作的弥撒曲庄严宏伟,旋律宽广,音响丰富。 在弥撒曲创作中,奥克冈善于采用四声部织体,各声部节奏时值相似,注重声部之间的混声效果(“同质”复调),而不会突出某一个声部。
在模仿复调上有较高的造诣,创有一种“迷你卡农”形式。
代表作
《Mi-Mi弥撒曲》的《羔羊经》、经文歌《感谢上主》
若斯坎 中期(约1480~1520年)
弗兰德斯乐派第2代作曲家,奥克冈的学生。被誉为“音符的主人”,“音乐家之父”等。
创作特点
在经文歌的创作方面,强调各声部旋律的同等作用。
同时使用了“绘词法”,在描绘歌词的意境,表情达意方面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大量运用卡农手法。
复调作品中强调4、5度暗示调性和声萌芽。
常用驱动终止时。
发展了弥撒曲的创作技术。
代表作
经文歌《圣母颂》
晚期(约1520~1550以后)
罗勒
主要创作的作品是牧歌。
特点是情感的直接性和表现性。
拉索
作品涉猎弥撒曲,经文歌,意大利牧歌,法国尚松和德国利德。
如果我们把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看成始终世纪以来声乐复调艺术发展的顶点,那么拉索就是这个领域的集大成者。
拉索
创作风格
注重词曲搭配
半音化和声风格
旋律节奏自由
“金马骑士”(另一个莫扎特)
无伴奏合唱《回声》、《女巫的预言》
乐曲《回声》采用意大利民间歌曲体裁巧妙的以两组四声部合唱形式,运用模仿复调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一群青年在山谷中与回声相互问答的情景,表达明朗乐观的情绪。
等节奏经文歌
《最近玫瑰开放》
佛罗伦萨天主教堂总长,中心长,宽度,高度之间转化成不同实质长度6:4:2:3.
弥撒曲的发展
确立4个声部。
旋律声部是最高声部。
高低对应声部。
固定声部。
马肖,现存8首。
罗马乐派 对应宗教改革的音乐
16~17世纪形成于罗马。
帕莱斯特里纳
钟爱弥撒曲和经文歌。
创作主要贡献在合唱领域。
风格特点
平静匀称,清晰协调的副调无伴奏合唱风格。
避免使用调试系统外的半音。
采用有规律的和声节奏。
对不协和应处理慎重。
作品织体以四声部居多,歌词不再为复杂的声部所遮掩,可以听得清楚;各声部旋律平静、流畅,以级进为主。
追求纯净宗教情感。
历史贡献
实现了罗马教会对引宗教改革的音乐理念和改革措施。
他的创作技法和风格十分规范,容易形成教学规则,逐渐成为对位法教学的基础。
他的音乐创作理念和风格影响了同时期的拉索、维多利亚、伯德的作曲家。
他进一步将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音乐创作技法进行了精炼和提高。
对西方音乐历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威尼斯乐派
以圣马可教堂为中心。
分开的合唱队,复合唱风格。
两个歌唱队,经协演唱,孕育了巴洛克时期的协唱风格。
代表人物
叔侄加布里埃利
大量运用音乐组合成为作为合唱伴奏,将威尼斯乐派的复合唱风格达到前所未有的宏大和辉煌。
教堂首席琴师。
G加布里埃利对于协奏风格和半音化和声进行了探索,因而被称为“配器法之父”。
维拉尔特
维拉尔特担任圣马可教堂的唱诗班指挥。
成功的培育出“分开的合唱队”和“复合唱”,的风格,也就是将唱诗班分成组,分别安排在教堂相对的两侧长廊里,一边放有一架管风琴,分开了的合唱队可以交替演唱,也可以一同合唱,形成独特的很有空间立体感的音响效果。
16世纪的世俗音乐。
意大利世俗音乐
佛罗托拉
歌词轻松的分节歌,音乐为主调风格,4声部分节歌最为典型。
劳达赞歌
意大利文,拉丁文
4声部同一节奏,主调风格。
意大利牧歌
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发展
是一种复调歌曲
重要的世俗音乐体裁。
16世纪下半叶是意大利牧歌创作的繁荣时期。
16世纪意大利牧歌
与14世纪有较大的区别。
在原来的基础上,经过作曲家的改造而形成的,具有较高艺术性,主副调相间的五声部合唱体裁。
表现内容主要有:爱情、幽默、讽刺政治时弊、浪漫的城市和田园生活。
带有伴奏的独唱、重唱形式。
歌词细致充满戏剧性,音乐呈现较强的情感特征和戏剧性表现。
著名的牧歌作曲家
马伦齐奥
有“牧歌的舒伯特”之美称。
创作特征
创作包括四声部,五声部,六声部,常突出对位织体中的上声部,自由的运用变化音,以描绘性的音乐手法来表现词意,音乐抒情优美而富有歌唱性。
《我独自沉思》
杰苏阿尔多
创作特征
在牧歌中常通过尖锐的和声对比,音区对比,突然的休止以及半音进行等来表现歌词的情感和内容,作品中能听到呼唤、热情、悲哀等心情的音调,把诗词的细节以及情感变化在歌曲中表现出来。
蒙特威尔第
一生跨越了两个时期,既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后一位伟大的牧歌作曲家,又是巴洛克早期意大利歌剧的奠基者之一。 集16世纪文艺复兴复调音乐技巧大成,开17世纪巴洛克音乐的先河。
创作特点
牧歌体现出主调与复调风格,自然结合音乐忠实于歌词的表现,和声富有表现力,自由的运用,不协和音等特征。他关注的不仅是歌词的表现,还有作品整体的戏剧
《残酷的牧羊女》
法国音乐
法国尚松
名词解释
14世纪至16世纪,以法文世俗诗歌谱写的复调歌曲的概称。
在14世纪早期尚松一般多“采用固定”形式。
14世纪后期成为一种复杂节奏和对位的歌曲。
尚松是勃艮第地区的最有特色的音乐形式。
特点
旋律在最高声部。
4个声部。
很少使用模仿。
歌词采用分节式。
常用aabc或abca的结构。
开头常用“一长两短”的固定节奏。
代表人物
雅内堪(约瑟堪)作品
抒情性尚松《甜蜜的吻》
描绘性的尚松《鸟的歌唱》、《打猎》、《巴黎街头叫卖》
利用象声词的尚松《战争》(模仿了战争的声音是16世纪著名作品,可能为纪念法国弗朗西斯一世15 15年的玛丽娜诺战役而作。
德国利德
利德: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世俗歌曲形式,其混了德国流行歌曲和弗兰德复调的创作传统。晚期的利德开始接近意大利牧歌。
代表作曲家有:森弗尔和拉索。
16世纪的乐器
弦乐器:琉特琴;维奥尔琴。
管乐器:短号、小号、笛、双簧管、低音炮。
键盘乐器:管风琴,古钢琴(羽管键琴,楔槌键琴)
器乐音乐体裁
舞曲:16世纪用于当时社交舞蹈或家庭娱乐的音乐形式。
前奏曲:文艺复兴时期的器乐音乐体裁,在15世纪下半叶和16世纪早期有键盘乐器和琉特琴演奏,一般为即兴风格的短小乐曲。
托卡塔:文艺复兴时期的器乐音乐体裁,16世纪下半叶出现的即兴风格乐曲,多用管风琴和羽管键琴演奏。
利其尔和幻想曲:文艺复兴时期的器乐音乐题材,16世纪出现的不以声乐和舞蹈的独立器乐体裁,多由琉特琴和键盘乐器独奏。利切卡尔和幻想曲区别不明显,二者的音乐常交替使用,二者初期为半即兴性。乐曲后来形成对称性的结构,最后变成了对不同主题的依次模仿的形式。
坎佐纳:文艺复兴时期的器乐音乐体裁,坎佐纳出现于16世纪20年代,多为键盘乐器或琉特琴创作,产生受到法国尚松的影响。16世纪70年代,坎左纳逐渐形成了三种类型:四声部与尚松保持联系,段落间对比不大;带有利切卡尔的特点;结构自由,段落对比大。
奏鸣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器乐音乐体裁,与坎佐纳类似,但有明显分开的若干段落,段落各有不同主题,最早的奏鸣曲出自威尼斯乐派,G·加布里埃利是奏鸣曲的主要作曲家,他的《强弱奏鸣曲》在乐谱上指明特定器乐和力度标记的最早的乐器乐曲之一,这种形式后来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变奏曲:文艺复兴时期的器乐音乐体裁,主要有两种类型:在重复的低音音型上即兴创作;用熟悉的旋律行进行变奏。16世纪后期威廉伯德创作了很多维吉娜琴变奏曲。
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改革)
众赞歌(德)
众赞歌是德国宗教改革在音乐上最重要的成果,即众赞诗
特点
起初众赞歌是单声部的,采用分节歌的形式,音符时值基本一致,演唱方式是会众齐唱,不用拉丁语而是译成德语;后来配上了和声对位,构成了四声部合唱。
歌词是德文的旧诗歌,或将拉丁文诗歌译成德文后进行谱曲,也可以是新创作的德文诗歌。
《上帝是我们坚固的堡垒》“16世纪的马赛曲”
改革内容 新教音乐的特点
新教音乐的核心体裁是众赞歌,不用拉丁语而是译成德语来演唱。
常选用流行的德国古老圣歌和民歌作为曲调,简单易唱。
吸取尼德兰乐派的复调艺术,使单声部在新教歌曲成为四声部和声的圣咏合唱,旋律在高声部,接近后来的主调风格。
反宗教改革
定义
16世纪罗马天主教为了抑制新教发展,教会纯洁自身,进行了改革。
内容
世俗因素的深入破坏了教义的纯洁性,宗教音乐要排除不虔诚的宗教内容。
复杂的复调音乐使歌词含混不清,提倡单声的格里高利圣咏。
帕莱斯特里纳
“宗教音乐的救世主”
创作特点
常用级进的拱形旋律。
有旋律和合声节奏。
追求纯净的宗教情感。
《马采鲁斯教皇弥撒》
历史贡献
实践了罗马教会的改革措施。
创作技法逐渐发展为对位法教学基础。
影响了同时期的拉索,维多利亚。
小结
文艺复兴:声乐像器乐过渡时期,器乐不仅为声乐伴奏也出现了独奏重奏,有的具有独立意义的器乐体裁,世俗音乐得到了发展,并逐步渗透到宗教音乐之中,宗教与世俗音乐的分界开始模糊。
思想潮流: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是新生的资产阶级即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是他们大造舆论的组成部分。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是中世纪音乐向近代音乐发展的转折点。
三个并存
宗教与世俗。
声乐与器乐。
复调与主调。
“绘词法”:以音乐的手法对歌词进行形象解释和象征的作曲方法,其是以音乐对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进行音画式的表现,此种方式在文艺复兴后期和巴洛克时期大量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