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打标签,个人知识管理的第一步
你的电脑桌面或者硬盘里有没有这样一个文件夹:它的命名可能是叫“其他”,可能叫“下载”,甚至可能是叫“乱七八糟”等奇怪的名字。做好的标签,可以让你的知识管理更进一步~
本书通过这个寓言故事,以一种神奇的方式,提出了"自他交换"这一古老的处世智慧,教会我们走进他人内心、化解人我冲突的7种方式。
这是一篇关于《沟通的艺术》思维导图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逆转沟通困境的权威指南,为什么要沟通,如何判断自己的沟通能力,展现自己的内心,怎样进入别人的内心,怎样处理沟通中的情绪,说话的艺术,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让诚恳成为沟通的底色。
本书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和动物行为学家简・古道尔的回忆录。在这部鲜活生动、发人深省的著作中,她详细回顾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乃至个人精神上的漫漫旅途。她对人生的体验非常深刻,并不亚于她在坦桑尼亚贡贝动物保护区对黑猩猩的观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打标签,个人知识管理的第一步
你的电脑桌面或者硬盘里有没有这样一个文件:它的名可能叫“其它”、“下载”,甚至可能叫“乱七八糟”等奇怪的名字。
文件夹里的西西弗斯
文件夹来分类,会面临几个问题:
文件夹要按什么来分类,分完反悔怎么办?
每个文件要归档到哪个文件夹,每个都有唯一归属吗?
文件夹内的文件夹又该怎么划分?
当你按照残存的记忆一层层文件夹翻进去的时候,却发现要找的内容不在这个文件夹里,就只能周而复始重复这个动作,直到忍不住把这个常用的文档拖拽到桌面,才解决掉问题,然后这又回到了事情的原点。
标签体系
标签的本质是特征标识
同一信息可以有多种标签,这些信息通过标签聚合在一起,标签体系就像一张网,能够让原本的层级信息,拥有多条读取路径,这种个人知识管理体系才是灵活的,自由生长。
搭建自己的标签体系的原则
需要定位好最高层级的标签
如果以信息的状态来打标签,那可以分为#已完成 #进行中 #计划中 等等。
如果按照领域来打,那可以分为 #工作 #学习 #生活 #爱好 等等。
按照信息的来源,可以分为 #出版物 #网络 #课堂 #展览 等等。
保持标签的简洁性、一致性和直观性
简洁性:单个标签最好不超过五个字,比如#进行中的工作,就可以拆分成 #进行中 和 #工作 两个标签。
一致性:一些周期性内容比如团队周会内容的标签可以打成 #2023W1 #2023W2,而不要年份前后混放。
直观性:不要跟你的标签你猜我猜,一眼看得懂的标签才是好标签。
重质量而不是数量
标签数量太多不仅难以追踪而且非常耗时,受认知的限制,标签的数量最好控制在30个以内。
标签陷阱
打太多标签
例如:就像逛某宝的时候晕头转向,搜索A却会出来B
精简凝练标签的数量,并将标签设置的尽可能容易记忆。
打不实用的标签
在打标签的时候太过于关注“美观性”,比如看起来科学、整洁,全然不顾实用性,最后标签体系搭起来,完全是美则美矣,毫无灵魂。
要想抛开这个包袱,不妨提醒自己,这些信息和知识是为自己所用的,而不是做陈列和展览。
重视标签忽略内容
标签体系的搭建并不难,难的其实是信息的整理和收集,在整个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标签体系,其实是我们需要“得鱼”忘掉的“筌”。
标签只是知识管理的工具,是内容的载体,有了它能更方便取用,而不应该成为关注的重点。
肯定标签否认层级结构
尽管很多人都推崇网状信息组织形式,推崇使用标签来管理内容。但不能否认的是,树状结构对大脑的认知压力更小,因为它更简单、更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