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4.宏观调控
本图是事业单位、公务员考试中关于宏观调控知识的总结,内容包括宏观调控的概念、目标和手段,还有政策分析,助你轻松备考!
中国近代史,按时间归纳整理,第一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共产党成立、国民革命、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反抗、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中华民族抗战的开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合作抗日、解放战争,还包括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在具体实践中,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唯有协同推进、一体发展,才能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推进。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宏观调控
概述
概念
凯恩斯,是一种宏观间接的调控
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量的增加)——最主要的目标
增加就业
失业的四种类型
摩擦性失业:正常流动——跳槽、毕业生求职
结构性失业:产业结构调整导致技能不匹配
季节性失业:季节变化——农业和建筑业
周期性失业:经济周期性衰退,需求下降
稳定物价
抑制住通货膨胀,避免通货紧缩,维持币值稳定
通货膨胀
概念:货币(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普遍和持续上涨的现象
原因
纸币发行量过多——市场钱太多
社会总需求过大——“经济过热”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防止过度的贸易顺差和逆差
手段
经济手段(主要手段)
财政政策
国家政府
货币政策
央行:中国人民银行
法律手段
经济立法
经济司法
行政手段(最具强制力)
行政命令、指示、规定、指标、禁止、整顿
政策分析
主体:政府
财政收入
税收→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最主要
利润→国有资产利润、租金、股息、红利、资金使用费等
公债→国债,用来弥补财政赤字
费用→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设施等向受益人收费,高速公路收费
财政支出
政府购买→有偿,商品和劳务购买,军需品、办公用品、政府雇员工资、基建
政府转移支付→无偿,社会福利支出
财政政策种类
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多花钱,少收钱
紧缩性财政政策→政府少花钱,多收钱
基本手段
国家预算(收支计划)→通胀:增收减支
税收(收入)→通胀:增加
政府购买→通胀:减少
政府转移支付→通胀:减少
国债
目的:搞建设→通胀:减少
目的:减少货币流通→通胀:增加
主体:央行
国家的银行:国库
银行的银行:给商业银行借钱
发行的银行:发行人民币;货币政策
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央行买卖有价证券→通胀:卖出
存款准备金率
个人(100万)→商行(80万)→央行(20万)→20/100=20%
个人(100万)→商行(75万↓)→央行(25万↑)→25/100=25%↑
放在央行的钱→通胀:提高
再贴现率
个人(100万,3个月后)→商行(97万)→央行(96万)→4/100=4%
个人(100万,3个月后)→商行(96万↓)→央行(95万↓)→5/100=5%↑
央行扣的钱→通胀:提高
利率:存贷款利息率→通胀:提高
汇率:汇率↓→人民币↓
出口↑,进口↓
留学生负担↑
热钱流出中国
外国人来华↑
相关名词
GDP(国内生产总值)
概念: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地域概念,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特征
GDP必须按当期最终产品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非生产性活动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计入GDP,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性生产、赌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
GNP(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概念
CPI(消费者物价指数)
概念: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变动的指标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
CPI增幅>3%→通货膨胀
财政赤字(支出>收入)
发行公债
动用历年结余×
增加税收×
增发货币×
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差异)
警戒线:0.4
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差异越小
系数划分
<0.2→绝对平均
0.2~0.3→比较平均
03~0.4→差异相对合理
0.4~0.5→差距较大
>0.5→差距悬殊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总支出)
衡量人民生活水平
恩格尔系数与生活水平成反比
>59→贫困
50%~59%→温饱
40%~50%→小康
30%~40%→富裕
<30%→最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