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通史第28集
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流,比喻他们的品行清白如山涧水流,他们标榜正义,不避权宦,抨击奸邪,名曰清议,却如同火山喷发的滚滚岩浆。在东汉后期,形成巨大的舆论洪流,其影响所及上至庙堂,下至民间,激扬着一个时代的风气。然而,火山未熄就遭遇到无情的冰霜,党锢之祸来势汹汹,清流被残酷镇压,清议,被暴虐地封杀,更严重的是东汉王朝从此失去了政治平衡,引发了全面崩溃。
提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你知道的肯定是他诗文写得好。但有件事你八成不知道,他曾经主张过焚毁书籍。这就有点奇怪了,身为儒家士大夫,秦始皇焚书坑儒被骂了千年的事肯定是知道的,欧阳修怎么敢提出焚书的主意呢?
一提到欧洲中世纪,很多人都觉得那是个黑暗时代。还会下意识认为,这黑暗是罗马教会造成的。可事实是,在西罗马帝国崩溃后的漫长黑暗乱世里,罗马教会却成了保留亮光的地方。比如招兵买马跟蛮族人干,拿出财产解决罗马城的粮食短缺问题,甚至有权力的人也愿意保护他们。这就怪了,在我们一般印象里制造黑暗的罗马教会,怎么反倒成了黑暗中的那点 “亮光” 呢?
053年,辽朝皇帝跟大宋提出,想要一张宋仁宗的画像来看看。但大宋根本没接这个茬。往后几年,辽朝皇帝三番五次想要仁宗的画像,但大宋却推三阻四,犹犹豫豫。你会不会觉得有点奇怪?不就是一张画像的事儿吗?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人家找你要一张画像,这就像粉丝找明星要一张签名照片,这不是联系感情的好办法吗?宋仁宗为什么就是不给呢?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电影院包场服务流程
暮尚正常运转导图
《我不是药神》电影影评导图
漫威观影顺序
电影名词
漫威
中国电影发展史
看这!2018年豆瓣电影排名
纪录片推荐
《小鬼当家2》读书笔记
第一次党锢之祸
起因
李鹰违背大赦令,故意处死杀人犯
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术士张成预测朝廷会颁布大赦令,教唆儿子杀死仇人,李鹰在大赦令颁布期间处死了张成之子。事件触发了第一次党锢之祸。
被处死的囚犯中,很多和宦官有密切关系,清流派认为他们对付的是宦官,但已经触犯了皇权。
经过
1||| 宦官们反击,上书天子控告李膺等人收买太学生树朋结党、诽谤朝廷、惑乱人心、败坏社会风气。
2||| 汉桓帝下令逮捕并审讯李膺,全国范围内逮捕党人
古代君子不党是一个共识,若群臣结党营私会对皇权造成极大威胁,诏令中清流派被称为“党人”。
3||| 太尉陈仲举上书极谏,桓帝托故将其免官,无人敢为党人说情。
4||| 太学生领袖请来了桓帝皇后父亲窦武,窦武直指桓帝即位以来未闻善政,恒帝感受到另一种压力。
结果
汉桓帝考虑政治平衡,公元167年,大赦天下,李膺等幸免于难,但禁锢终身,永不得为官。
第一次党锢之祸没能扑灭士大夫们的斗志,反而提高了党人们的声望,并在舆论上将宦官完全压于死角。
外戚集团、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三个权力支柱,皇帝在三股势力维持一个平衡,让他们形成三足鼎立。
第二次党锢之祸
公元167年,年仅13岁的汉灵帝即位,窦太后临朝执政。窦武和陈蕃掌权,李鹰等清流派回到朝廷,共参政事。
外戚与清流派结成同盟,要彻底铲除宦官。公元168年,清流派借日食现象引导舆论,外戚上书要求诛杀宦官。
诛杀宦官被窦太后否决,宦官们被逼上绝路,软禁了窦太后,以天子和太后名义发布平乱诏令。
清流派做法极端,一些平素无不端行为的宦官也列入名单
窦武兵败自杀,陈蕃率门生80多人冲入皇宫被害
灵帝下诏
18名宦官平乱有功得到封赏
窦武、陈蕃的亲属被诛杀或流放,他们选任的官吏被免官禁锢。
公元169年,朝廷下令全国搜捕党人。
1. 百余名清流派士大夫受难赴死
2. 许多因得罪过宦官而被诬陷为党人,打入牢狱
3. 党人的亲属、门生,故吏有的被处死,有的被流放,受害者多达六七百人
4. 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及五服的亲属都禁锢终身
5. 清流派领袖李膺和范滂等清流名士被拷打致死。
公元172年,皇宫出现了一份匿名告示,这份罕见的大字报公然藐视皇权,1000多名太学生被捕入狱。
公元171年,14岁的汉灵帝举行加冠礼,按例大赦天下,党人不在赦免之死。
宦官集团取得了胜利,东汉王朝最终失去人心。
汉王朝再也无法看到自己的问题与危机,无法找到政治的平衡,朽木难成大厦,宦官也迅速跟着失去平衡的东汉走向灭亡。
清
议
与
党
锢
清流派
清议
清议是东汉后期的清流派士大夫,以匡扶汉室、维护正义为目标,以言论批判为武器,针砭时弊、抨击权宦、品评人物,号称清议。
察举制
地方官到基层,根据百姓评价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评价标准是德和才。
以德为主考核的是孝廉,以才能为主考核勇猛知兵法。
出现的 原因
太学生人数激增
太学初立时不过几十人,东汉后期发展到3万多人,太学生的出路变得狭窄。
外戚和宦官集团占据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大部分官位,太学生寄希望于察举制。
察举制度存在弊端
任人唯亲,皇权变私权,形成利益集团
太学生难以入仕,社会的尖锐矛盾集中在太学生身上,使他们更容易看到时弊,对权宦产生强烈不满,长期积怨,形成舆论
清流 士大夫
本质
一种社会舆论
批判
批判外戚宦官和碌碌无为的官僚
褒扬
正直忠义、勇于任事的名士和官僚
影响
垄断了基层社会的话语权
清流比喻他们的品行清白,能激浊扬清
代表人物
李膺:如果某人得到李膺接见,会被称为登龙门
范滂、张俭:以博学刚正闻名
朱穆:名士,担任冀州刺史
黄埔:议郎,受宦官迫害
受迫害,太学生集体请愿后被赦免
太学生
太学
始创于西汉武帝时期,鼎盛于东汉,承载传承儒学经典、培养政府官员的使命,也是皇帝咨询国事的地方。
熹平石经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典刻石
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朝廷下令把官方审定的《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用隶书刻在48块石碑上,作为读书的标准教材,立于太学东门前
宦官集团
来源
最早出现在商代,来源于刑徒和战俘,主要是服侍帝王家族。
发展
西汉时期
内廷官职用阉人或用士人
东汉中期
内廷官职全部由阉人担任,并形成系统而完备的机构设置
东汉后期
宦官人数达到2000多,与皇权密不可分,有很大的权势
当权原因
东汉自明帝、章帝以来,继位的皇帝都年幼,无法执政,太后临朝称制。
太后治理朝政依赖于外戚,皇帝长大后借宦官力量推翻外戚。
除掉外戚
汉质帝驾崩后,梁太后与他的兄长大将军梁冀将15岁的刘志扶上皇位。梁冀独揽朝政。汉桓帝心怀怨恨,却很难摆脱控制。
延熹二年,汉桓帝在宦官集团的帮助下除掉梁冀
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倌、唐衡五人封侯,世称五侯。
另外八名宦官也被封为乡侯,宦官权势迅速膨胀
打击宦官
延熹二年(公元159年),白马县县令李云上书指责宦官干政,批评皇帝昏庸,桓帝大怒,李云入狱,杜众上书,与李云同日被处死。
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宦官侯览的弟弟侯参任益州刺史期间,贪赃多达一亿,大尉杨秉将侯参押解进京,矛头直指宦官集团,受到清流官员与太学生们的普遍拥护。
汉桓帝迫于压力,免除侯览官职,五侯的左倌、具瑗受到司隶校尉韩演的严厉弹劾,左倌畏罪自杀,具瑗被贬。
内容来源|纪录片《中国通史》第28集 工具|Mindmaster 制作|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