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会学校
超详细的中国教育教会学校史分享~内容涵盖简介,发展原因,中国早期教会学校,发展的四个阶段,评价。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下载收藏哦。
编辑于2023-02-21 20:26:44 湖北省这是一篇关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二、确定位置,一、去图书馆(描述路线)。
这是一篇关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算律》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六、积的变化规律,五、运算性质,四、乘法分配律,三、结合律,二、交换律,一、买文具(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是一篇关于大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的兴起与延续:大学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段江净. 大学的兴起与延续:大学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J]. 高教学刊, 2016, (10):247-248.】,大学功能的再研判与发展【程水源. 大学功能的再研判与发展[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 (2):26-32.】。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二、确定位置,一、去图书馆(描述路线)。
这是一篇关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算律》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六、积的变化规律,五、运算性质,四、乘法分配律,三、结合律,二、交换律,一、买文具(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是一篇关于大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的兴起与延续:大学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段江净. 大学的兴起与延续:大学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J]. 高教学刊, 2016, (10):247-248.】,大学功能的再研判与发展【程水源. 大学功能的再研判与发展[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 (2):26-32.】。
教会学校
简介
教会学校是西方世界殖民扩张的产物,近代教育主权不能独立的表现。教会学校的存在,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的国家地位在教育上的反映,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过渡的促进因素。近代中国教会教育主要由基督教各差会和天主教各修会举办,但天主教教会学校不及基督教教会学校,仍停留在初等教育层次。教会学校课程主要特征为中西结合,包括宗教、外语、西学、儒家经典等。
发展原因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与清朝政府新签或修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夺取了自由进入中国内地传教、通商、租买土地建教堂、学校等特权,教会学校由原来的五个通商口岸发展到内地,数量迅速增加。(外因)
②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各种洋务事业也不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新式人才,由此促进了教会学校的发展。(内因)
中国早期教会学校
英华书院—位于马六甲,第一所面向华人的教会学校 马礼逊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西式学堂 宁波女塾—传教士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
马礼逊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西式学堂,于1839年11月由美国传教士布朗在澳门创办,因纪念马礼逊而得名。学堂采用中英文教科书,教授学生阅读、写作、算术、地理及其他科学知识,学制为三到四年。学校为学生提供《圣经》课程,并给予指导和帮助,但不作为学生入学的条件。马礼逊学堂于1842年学校迁香港,1850年停办。
宁波女塾——是外国人在中国建立的最早的教会女子学校,于1844年由英国传教士爱尔德赛在浙江宁波创立。女塾开设的科目包括中文、宁波方言拼音字、英文、算术、地理、唱歌,以及缝纫、刺绣、纺纱、织布等女工技能,并且非常注重学生的基督教信仰问题。1923年,该校与美国浸礼会开设的江北滨江对楼女校合并,定名为“甬江女子中学”。
发展的4个阶段
①兴办时期(19C初—1860年)——1.作为教会附属物和诱导信徒一种手段而存在, 真正意图是吸引信徒与培养助手。2.学生以贫民子弟为主, 学校的规模也较小, 人数大多在几人到几十人之间。3.教学内容以宗教知识为主,学校教育停留在小学水平;4.1842年到1877年全国基督教学校仅有350所,学生也只有5975人。
②初始发展时期(两次鸦片战争时期 19C60初—1876年)——教会学校集中在五个开放通商的沿海城市和香港,大多附设于教堂,规模小,程度低,主要以初等教育为主。而且招生对象以贫苦人家的孩子为主,有些学生父母已经信教成了教徒,还有一些无家可归的难童。为吸引学生,早期教会学校大多免收学费和膳食费,有的还提供衣服和路费等。
③高速发展期(鸦片战争后 1877—20C20)——教会学校层次提升出现了一定数量的中学和大学,而且为了吸引非教徒以及满足教徒的需要,学校质量提高,变得“更基督化”和“更中国化”。在这一时期多数教会学校招生对象发生了变化,已经不再免费招收穷苦人家的孩子,而是吸收新兴资产阶级家庭和其他富裕家庭的子弟,收取较高的学费,力图通过毕业生对政治产生影响并获取高额经济收益。
1.1877年的第一次基督教传教士大会。 2.完成了自身向正规化、贵族化的转变。 3.依照西方的教育模式,建立了正规的教学制度,明确了学制年限,确立了基本完备的教学体系。 4.改进了教学方式,减少了宗教教育在教学中的比重,增加了西学内容,添设了新的学科门类。 5.培养目标也从过去培育单一的教徒转向教员、工程师、机械师、手艺人等实用性人才。 6.调整了招生对象, 从收容“贫苦童稚”转向招收富家子弟。 7.提高教会教育的影响力,还能在进行文化渗透的同时获取经济利益。 课程特点——宗教、外语、西学、儒学经典
④回收教育权运动后(北洋政府时期 20C20年代—)——为捍卫中国的教育主权反抗教会教育的宗教压迫,中国爆发了全国性的回收教育权运动。政府迫于压力采取了一些实际行动,以谋求教育权的收回。这一时期教会学校朝着更加世俗化和中国化的方向进行变革,多数教会学校向政府立案注册,学校的组织管理以及人才的培养状况等多个方面开始受到中国政府的控制,而且学校课程与教学也进行了很大的改革,主要是将宗教和教育分离,宗教课程由原来的必修课程变为选修课程。此外,随着本土化进程的加速,教会学校和中国社会的联系有所加强,一些教会大学不仅通过培养出的专业人才,而且通过在校师生的专业实践,直接在若干领域为中国的工农业发展和社会生活提供服务。
巴顿调查团(1921年),调查报告——《基督教教育在中国》。 南北两路,共调查了中国36个城市的500多所学校。 范围:教会、公立、私立学校。 提出:更有效率(提高质量)更基督化(精神与目的) 更中国化(更本土化、更世俗化,融入更多中国元素)
意义——【没有彻底收回】 ①中国人民对教会学校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②教会教育的发展势头在一段时期内受到了遏制;③教会学校的宗教色彩较以前有所淡化;④真正的教育职能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强化。
教会学校组织(2个组织) 从“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到中华教育会”
①“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为适应教会学校的发展,规范教会学校的教学内容,1877年5月,第一次基督教传教士大会决定成立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这是近代第一个在华基督教教会的联合组织。“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成立后,推动了教会学校的教材编写工作。所编教科书除供应教会学校外,也赠送给各地传教区的私垫应用,促进了基督教教士、教会和学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②中华教育会——1890年5月7-20日,在上海举办的第二次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大会把1877年成立的“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标榜“以提高对中国教育之兴趣,促进教学人员友好合作为宗旨”,并在基督教教会学校推行公共考试计划。中华教育会扩大了工作范围,强调工作的经常性和规范性,后来实际上成为中国基督教教会教育的最高领导机构,对当时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评价
积极影响: (1)客观上促进中国教育近代化。 (2)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促进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3)促进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4)促进了中国人教育视野的逐渐开阔,如女子教育、学前教育等。 (5)培养了大批具有西方知识的新教师和各行各业的工作者。 消极影响: 教会学校在本质上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带有强烈的殖民性质。 教会学校的存在,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的国家地位在教育上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