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理咨询师考试专用!超全【变态与健康心理学】笔记
【心理咨询-变态与健康心理学】课程的个人学习笔记,已高分考取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师”培训项目证书。 笔记共6个: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与健康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咨询心理学。
编辑于2023-02-23 00:11:2504心理咨询-变态与健康心理学
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概述
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一、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如何定义心理异常
心理异常的发生、种类、性质、特点、表现形式;造成的痛苦体验、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损害
同时也是精神病学研究的对象,但侧重与异常的基本性质和特点,个体心理差异和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影响。精神病学侧重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转归、预防、康复
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
一、对心理异常的早期关注
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00年,心理和性格差异与体液性质有密切关系
5世纪-16世纪欧洲,宗教将异常看做魔鬼附身,采用粗暴残酷手段虐待
17世纪神经科学出现,发现异常与脑损伤有关(法·布洛卡);帕斯德提出“细菌理论”
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精神分析论
力比多驱动,潜意识中的压抑、固着、焦虑
行为主义
兴奋-抑制失衡
人本主义
自我概念价值条件化,导致潜能不能释放,出现存在与责任冲突的“存在焦虑”
第二节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
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
生物功能
生理与行为适应自然环境并发展
社会功能
正常交往、承担责任,不妨碍他人与社会组织运行
认知功能
正确认知客观、具有创造性
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一、标准化的区分
医学标准
找到解剖或病理变化依据
统计学标准
偏离常模
内省经验标准
自省经验、观察者经验
社会适应标准
行为是否适应社会环境
二、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认知的主客统一原则
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第二节小结
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
正常与异常区分3原则
心理正常与异常区分要点
第三节 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
心理异常症状及其意义
异常心理活动在情绪情感、认知、行为、智能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
心理症状的意义在于其实辨识心理异常与判断治疗效果的指标
本教程描述的心理异常症状属于精神病学的描述与解释,源自姜佐宁主编的《精神病学简明教程》
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
一、感知障碍
1.感觉障碍
原因
病理性病变或功能性感觉阈限变化所致
特征
症状为躯体感官性
表现
感觉过敏:对刺激反应过强
感觉减退:对刺激反应迟钝
内感性不适:性质不明、部位不具体的不适感
2.知觉障碍
特征
无中生有的知觉
原因
病理性变化
表现
病理性错觉
幻觉(视/听/嗅/味/触/内脏)
依据体验来源分:真性幻觉-清晰&假性幻觉-模糊
依据产生条件分:功能性幻觉;心因性幻觉;思维鸣响
3.感知综合障碍
特征
复合知觉影像;非真实性
原因
病理性变化
表现
视物变形(大小、长短、远近变形)
非真实感
面孔/形体变形(窥镜症)
二、思维障碍
1.思维形式障碍
特征
思维形式去逻辑化(老师归纳)
原因
病理性变化
表现
思维奔逸:思维速度快、思维跳跃
思维迟缓:逻辑连接困难
思维贫乏:逻辑、概念调用困难
思维散漫(松弛):逻辑关联性差
思维破裂:内容、概念、句法失去逻辑
思维不连贯:前后的含义没有逻辑化
思维中断:思考、语言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经常发生中断
思维插入:无关想法不受控制地自动冒出
思维剥夺:思想被外力掠夺走了
思维云集:无逻辑思潮涌动
病理性赘述:叙述无法省略无意义的细节
病理性象征性思维:不解释别人无法理解的表达
语词新作:自造无逻辑性语词
逻辑倒错性联想:缺乏逻辑性的推理
2.思维内容障碍
特征
思维内容去现实化(老师归纳)
原因
病理性变化
表现
妄想:关系、被害、特义、物理操控、夸大、自罪、疑病、嫉妒、钟情、暴露妄想;原发性、继发性妄想
强迫观念(思维):难以摆脱重复出现的观念或概念(自知)
强制性思维:不可控重复出现的想法(不自知)
超价值观念:片面、价值被放大的错误观念
三、注意障碍
特征
不独立存在;注意自主调节困难
原因
病理性变化或功能减退
表现
注意减弱:注意兴奋性降低,不易集中
注意狭窄:注意范围显著缩小
注意转换困难
四、记忆障碍
特征
记忆环节变异——存储、识记、再现、再认
原因
病理性或功能性原因
表现
记忆增强
记忆减退
遗忘:顺应性、逆行性、心因性
错构
虚构
五、智能障碍
智能包括注意力、记忆力、分析综合能力、理解力、判断力、一般知识保持和计算力等
1.智能发育迟缓
大脑发发育不良或受阻,使智能发育停留在某一阶段,不随年龄增长。智能低于同龄人
2.痴呆
后天获得的记忆、智能明显受阻。推理、记忆、计算、学习、工作、生活能力严重下降
六、自知力障碍
自知力
对自我心理状态(情绪、认知、行为)的客观认知(认识与批判)能力
自知力丧失
丧失对自我心理状态客观认知
第二单元 情绪障碍
一、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绪障碍
1.情绪高涨
特征-情绪兴奋性过高
表现-易激怒、易波动
2.情感低落
特征-情绪抑制型过强
表现-情绪、思维行动阴性化
3.焦虑
特征-无客观原因
表现-过渡忧虑害怕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4.恐怖
特征-过强的不安感
表现-强烈的植物神经兴奋症状
二、以性质变化为主的情绪障碍
1.情感迟钝
特征-缺乏重要性的情感反应
2.情感淡漠
特征-缺乏一般性的情感反应
3.情感倒错
特征-刺激、反应不相称
三、器质性损害的情绪障碍
1.情绪脆弱
特征-对不该做出情感反应的小事做出情感反应
2.易惹怒
特征-对不该排斥的小事做出过强的排斥情绪反应
3.强制性哭笑
特征-不能自控也无内心体验的哭笑
4.欣快
痴呆基础上的“情感高涨”,说不清原因
第三单元 意志行为障碍
一、意志障碍
1.意志增强
过度执着的意志行为
2.意志减弱
特征
知而不愿为
表现
意志消沉、意志减退
3.意志缺乏
特征
不知不为
表现
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本能需求丧失
二、行为障碍
1.精神运动性兴奋
特征
思维情感与行为联动
表现
思维情感与行动联动协调;思维情感与行动联动不协调
2.精神运动性抑制
特征
行为与思维情感脱节
表现
木僵、违拗、蜡样屈曲;被动服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强迫动作、作态;缄默;意向倒错
第三节小结
主要认知障碍特征
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
第一单元 精神分裂及其他妄想性障碍
一、精神分裂
特征
精神活动不协调、脱离现实。起病缓慢、迁延
表现
感知、思维、情绪、意志、行为等多方面障碍
通常能维持清晰意识和基本智力
某些认知功能障碍
发作期自知力基本丧失
二、妄想性障碍
特征
单一或一套持久的妄想
表现
妄想有一定现实性,伴幻想
病前人格多固执、主观、敏感、猜疑、好强
病程发展缓慢,多不为周围人觉察
人格可能完整,有一定工作与社会适应力
三、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
特征
起病急(2周内);2-3个月可恢复
表现
精神病性症状为主
起病前有相应的心因
第二单元 心境障碍
一、心境障碍的定义
定义
以明显而持久的情绪高涨或情绪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
特征
心境改变
伴随整体活动水平改变
可有幻想、妄想
应激事件或处境反复引发
二、躁狂发作
主要特点
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
主要形式
轻型狂躁、无精神病性症状躁狂、有精神病性状狂躁狂、复发性躁狂症
三、抑郁发作
主要特点
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
主要形式
轻型抑郁症、无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复发性抑郁症
四、双向障碍
主要表现
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错发作
五、持续性心境障碍
主要特点
持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
主要表现
极少严重到足以描述为轻躁狂或轻抑郁;持续多年;痛苦甚至功能缺陷
主要形式
环性心境障碍(反复出现心境高涨或低落)、恶劣心境(持续性心境低落)
第三单元 神经症
一、神经症的定义
定义
无器质性病理基础的伴随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妨碍、心理痛苦及植物神经症状的持久心理冲突
心理冲突变形
常形=处境联系+道德性质(两选皆可)
变形=无现实处境联系+无道德性质(两不选皆可)
二、神经症的特点
五大特点
意识冲突
不能控制自认为应加以控制的心理活动,对症状事实有自知力
精神痛苦
持久性
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妨碍
无器质性病变
冲突变形;伴随植物神经症状
三、神经症临床评定法
神经症类型
神经衰弱
特点
易兴奋性,精神易疲劳
情绪3症状
烦恼、易激惹、心情紧张
症状3特点
常诉痛苦,难控制或无法摆脱,程度时间与处境不相称
心理生理障碍
睡眠障碍,头部不适,个体内脏功能轻度或中度障碍
焦虑神经症
特点
情绪焦虑、运动性不安、植物性神经障碍、焦虑与处境不相称
类型
急性焦虑发作:无明显诱因、无可预测的焦虑发作
广泛性焦虑:无具体内容指向的持续性焦虑状态
恐惧神经症
特点
害怕情绪、害怕与处境不相称、回避害怕处境
类型
场所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
特殊恐惧症
强迫性神经症(强迫症、强迫性障碍)
特点
强迫和反强迫同时存在
症状特征
源于自我的强迫行为或观念冲动;有症状自知力;希望消除但无法摆脱;因无法摆脱而焦虑痛苦
类型
原发性强迫
强迫观念
强迫表象
强迫恐惧
强迫意向
继发性强迫动作
疑病神经症
特点
健康过滤;过分关注身体;感觉过敏、疑病观念
症状特征
各种主观躯体症状、检查无器质性病变、不能消除疑虑、伴随焦虑和抑郁
抑郁神经症
抑郁
抑郁的基本特征
心情低落;持续2周以上;心理功能下降或社会功能受损
抑郁表现
兴趣减退或丧失;悲观失望;无助感;精神疲惫;自评下降;无意义感,伴自杀念头甚至行动
轻度抑郁(有自杀念头无自杀行动)
内源性抑郁:由生物学因素导致的抑郁
特征
伴随心理冲突和植物神经症状,持续两年以上的慢性抑郁状态;抑郁因心理冲突引起
表现
心情低落、持续心理冲突、冲突变形、植物神经症状、抑郁的6种症状
第四单元 应激相关障碍
一、应激障碍的定义
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而致的精神障碍
别称:反应性精神障碍,心因性精神障碍
二、急性应激障碍
主要特点
遭受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病;病程:数小时或数天
主要表现
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窄、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感知迟钝;人格解体、强烈恐惧感;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
主要特点
遭受强烈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之后;潜伏期数周至数月;病程呈波动性;延迟、长期持续性精神障碍
主要表现
创伤性体验闯入性重复(重临感)
创伤性经历选择性遗忘
麻木、迟钝导致疏离、无反应、快感缺失、回避创伤联想
植物神经过度兴奋伴警觉、失眠
伴随焦虑和抑郁,可有自杀观念
四、适应障碍
主要特点
遭遇重大生活改变或应激性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
主要表现
抑郁心境、焦虑、烦恼或混合情绪
应付无力感;无从计划、难以维持现状
日常事务处理能力受损
可伴随品行障碍
第五单元 人格障碍
一、人格障碍的定义
定义
偏离社会文化背景、给自身带来痛苦或贻害他人的持久性、固定性心理行为模式
特征
青春期或之前即呈现出有障碍的人格特征
部分人格特征过分突出
突出的人格特征明显偏离背景文化
突出人格特征给自己带来痛苦或贻害他人
存在遗传因素/或早年后天不良环境因素影响
二、人格障碍的类型
偏执性人格障碍
特征-猜疑和固执
分裂性人格障碍
特征-观念、行为、装扮奇特;冷漠,人际关系明显缺陷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特征-行为不合社会规范、违法乱纪冷酷无情
冲动性人格障碍
特征-阵发性情绪爆发伴明显冲动性行为(攻击性人格障碍)
第六单元 心理生理障碍
一、心理生理障碍的定义
定义
心理因素引起以生理活动异常为表现形式的精神障碍
二、心理生理障碍的类型
进食障碍
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
睡眠障碍
失眠症、嗜睡症、发作性睡眠异常(睡行症、夜惊、梦魇等)
第七单元 癔症
一、癔症的定义
定义
又称歇斯底里,以人格倾向为基础的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非器质性精神障碍
表现
感知觉、记忆、情感、意识、运动短暂性障碍
二、分离性障碍
特点
意识分离状态
表现
癔症性意识障碍
癔症性情感爆发
癔症性假性痴呆
癔症性遗忘
癔症性身份障碍
癔症性漫游
癔症性精神病
三、转换性障碍
特征
躯体性障碍(又称癔症性躯体障碍)
表现
癔症性运动障碍
痉挛发作、局部肌肉抽动或阵挛、肢体瘫痪、行走不能等
癔症性感觉障碍
感觉过敏、感觉缺失、感觉异常、癔症性失明与管视、癔症性失聪等
四、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
流行性癔症(癔症集体发作)
在群体里扩散的一种意识分离性、感染性集体精神障碍
性心理障碍
性身份障碍
易性症、双重异装症和童年性身份障碍(性角色障碍)等
性偏好障碍
恋物癖、恋物易装癖、露阴癖、摩擦癖、窥阴癖、兽交癖、恋童癖、施虐受虐癖、恋尸癖等
性指向障碍
同性恋、双性恋等(?)
心因性性功能障碍
勃起障碍;早泄;性冷淡;性快感缺乏;性兴奋困难;性交痛;性高潮障碍
第四节小结
神经症临床评定法
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第一单元 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定义
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人格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志
第三届国际卫生大会(1946)认定标志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
有幸福感
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能力,有效率地生活
第二单元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
许又新(1988)3维度:体验、操作、发展
体验标准:良好的心情、恰当的自我评价
操作标准:心理活动效率、社会功能良好
发展标准:个体心理持续发展
二、心理健康水平十标准
1.心理活动强度
适度压力反应力和应激能力
2.心理活动耐受力
良好的压力适应和持久抗压力
3.周期节律性
心理活动节律符合自然规律
4.意识水平
良好的注意力品质
5.暗示性
自信、独立不易受暗示
6.康复能力
受精神创伤后自我恢复的能力良好
7.心理自控力
情绪、思维、行为的自主控制良好
8.自信心
不过低或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合理自信
9.社会交往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
10.环境适应能力
能主动、灵活地适应各种环境
第三单元 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
一、概念的区分
心理正常&心理不正常
心理正常:心理功能完整、活动平衡的心理状态
心理不正常:心理功能不完整、活动失衡的心理状态,属于心理异常范围(心理异常、精神障碍、心理疾病状态)
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
心理健康:心理功能完整且活动效率良好的心理状态。属于心理正常范围
心理不健康:心理功能完整但效率下降或一定程度受损的活动失衡心理状态。属于心理正常范围
二、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的内涵
健康心理
在常规条件下,某一群体的心理健康常模。一种有利于个体生存发展和稳定生活质量的动态平衡的心理活动
不健康心理
偏离常模、丧失常规功能、不利于个体生存发展和稳定生活质量的动态失衡的心理活动
不健康心理活动
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
第五节小结
心理不健康与心理异常分类
第六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第一单元 概述
一、心理咨询主要工作对象
心理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
心理不健康的各种心理状态
主要包括扩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疑似神经症)
不包含异常心理状态
二、心理不健康分类的用途
区分咨询心理学与邻近学科
咨询心理学刚起步,工作范围与精神病学工作范围界限模糊
指导合理的临床诊断
心理咨询学的诊断模式尚不成熟,与精神病学标准不易清晰区分
限定心理健康咨询范围
心理咨询工作范围容易与精神病学范围混淆
指导咨询方案的制定
规范诊断,为咨询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指导疗效评估
相对清晰症状标准,为疗效评估提供依据
引导心理健康问题深入研究
尝试界定心理健康的性质和范畴,引导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继续深入
指导职业培训
划分具有相对可操作性的类型与诊断标准,为职业培训提供指导
指导心理健康状态调查
给定方向和标准,为心理健康调查提供依据
指导自我心理健康保健
界定心理健康标准,为自我心理健康保健提供指导
三、心理不健康分类的效度
症状学效度
临床经验验证“心理不健康特征”的真实性基本可信
情绪心理学说明“心理不健康特征组合”的真实性基本可信
预测效度
自然发展预期
心理不健康状态,3个月内部分人可自行缓解
心理不健康状态,短期内不能缓解,可通过“联想机制”,泛化到其他对象
心理不健康状态,长期得不到缓解,心理功能下降,心理冲突变形,发展成神经症易感性
外界干预预期
心理不健康状态,非专业的社会支持,有一定效果,在不严重的情况下,可得以化解
心理不健康状态,在规范的专业支持下,可得到有效化解、康复
结构效度
人口学因素
心理不健康状态可在各年龄短得到较高程度的验证
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不健康状态与个性特点有较高相关性
身体健康水平
心理不健康状态与身体健康水平有一定相关性,符合身心一体机制
社会变迁
心理不健康状态与生存环境带来的压力有较高相关性
第二单元 心理不健康分类
一、一般心理问题
定义
由一般性现实因素激发(诱发事件)、持续时间较短(持续时间)、情绪反应理智可控、社会功能完整但效率下降(自行调节;社会功能)、情绪反应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是否泛化)
四个诊断条件
1.一般现实诱因产生常形心理冲突伴不良情绪体验
2.不良情绪持续1个月或持续2个月不能自行化解
3.不良情绪理智可控,保持行为不失常,社会功能轻度受损(仅效率下降)
4.不良情绪仅限于诱发事件,未泛化
二、严重心理问题
定义
由强烈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半年内、初始情绪反应强烈失控渐归于可控、社会功能中度受损、情绪反应轻度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四个诊断条件
1.强烈现实诱因产生常形心理冲突伴不良情绪体验
2.不良情绪持续2-6个月,非专业干预不能缓解
3.不良情绪短暂失控,渐归于可控,社会功能中度下降
4.不良情绪不限于诱发事件,轻度泛化
三、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疑似神经症)
定义
类似但又不能确定为神经症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可能为神经症早期)
五个诊断条件
1.远期或弱诱因产生变形心理冲突伴不良情绪体验
2.不良情绪持续1年以内,非专业干预不能缓解
3.不良情绪失控或可控,社会功能中/重度下降
4.不良情绪不限于诱发事件,明显或显著泛化
5.三要点评分4-5分
心理不健康分类特征表
第六节小结
心理不健康分类特征表
第七节 关于健康心理学
第一单元 概述
一、健康心理学的定义
定义
研究心理因素与躯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保健、诊病、防病、治病的心理学)
二、健康心理学的范畴
健康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中的心理学问题
身体健康促进与维护的心理学问题
基本患者的心理学问题
健康服务促进与政策的制定
第二单元 常见的躯体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
一、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
态度改变
患病者会因为身体体验对世界和自身价值发生改变,易把自我置于特殊人际关系位置
注意转移
患病者会将注意集中于身体体验和感觉
情绪低落
受身体不适影响而情绪低落、少言
时间感变化
受痛苦影响会感觉时间变慢,易回忆往事、丧失信心
精神偏离日常状态
生活节律破坏;兴趣、爱好、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发生一些变化
二、心理学对躯体疾病治疗的意义
调整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与态度
改善医患关系
调整情绪,促进疾病康复
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
减少患者心理变化对疾病治疗与康复的影响
减少与预防疾病对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
第一单元 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
一、压力的定义
定义
压力源与压力反应构成的认知与行为体验过程。或者叫应激
压力源
现实要求人们去适应的事件
压力反应
主体觉察到压力源后出现的心理、生理和行为反应
二、压力源的种类
生物性压力源
直接影响主体生存与种群延续的事件。如创伤、疾病、饥饿、性剥夺、睡眠剥夺、噪音、气温变化等
精神性压力源
直接影响主体心理需求的内在和外在事件。如不良认知结构、心理体验、内心冲突、心理特点等
社会环境性压力源
直接影响主体社会需求的事件
纯社会性因素
如社会变革、重要人际关系破裂
自身因素
自身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
三、压力源的测评
社会再适应量表(SRRS)
测量个体对重大生活事件的适应性
日常生活中小困扰的测量(坎纳)
测量个体对生活小事件的适应性
知觉压力的测评(PSS)
测量个体意识到现实生活提出的病超出个人能力的事件
四、压力的内省体验
压力内省体验
压力源带来的心理冲突与情绪体验
心理冲突类型(勒温)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双重趋避冲突
第二单元 压力的适应
一、压力的种类
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
不可避免地会遭遇的各种生活事件
叠加性压力
同时性叠加压力和继时性叠加压力
破坏性压力(极端压力)
对生活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件
二、压力的适应
压力适应
对压力源做出生理、心理、行为反应以应对压力的过程
压力适应三阶段
警觉阶段
交感神经兴奋激活生理活动释放能量储备;心理进入紧张状态
搏斗阶段
生理指标恢复正常;机体活动量维持在较高水平、认知与行为应对压力;能量大量消耗
衰竭阶段
储备能量机会耗尽,无法继续抵抗压力
第三单元 压力的临床后果和中介系统
一、压力如何造成临床症状
体能与心理资源耗竭,导致身心失去平衡,从而引发疾病。机制解释理论
体质、压力论
压力与个体身体素质对疾病发生同时起作用,导致一般性适应症候群
器官敏感论
压力反应最敏感、活动强度和频率最高的器官最易患病
二、从压力源到临床相的逻辑过程
逻辑过程
从压力源出现到临床相各阶段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过程
1.压力响应阶段
个体察觉与自身生活相关并响应
2.中介系统增益或消解过程
认知系统的作用
认知、评估作用
压力认知与评估、应对实力评估、应对决策。压力>实力,压力增益,反之消解
调节控制作用
自主控制或调节压力。自觉能控制压力,压力消解,反之增益。局面控制类型-
行为自控(自由控制进退)
认知控制(思维活动自主控制)
环境控制(应对环境的自主措施)
人格
外控型人格,内控型人格
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具体支持
精神支持
生物调节系统的作用
降低躯体症状
3.临床相阶段
出现临床症状
及时型症状-压力响应-中介系统处理后迅速出现的症状
滞后症状-认知作用的模糊观念积存,遇类似事件时出现的症状
第八节小结
理解心身健康问题发生逻辑的参考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