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根据外科护理学第6版,外科感染是指需要外科治疗的感染,包括创伤、烧伤、手术、器械检查、留置导管等并发的感染。
编辑于2023-02-27 20:09:38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概述
外科感染是指需要外科治疗的感染,包括创伤、烧伤、手术、器械检查、留置导管等并发的感染。
特点
感染多与创伤、手术有关
多数为几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
大部分感染病人有明显而突出的局部症状,严重时可有全身表现
感染常集中于局部,发展后可导致化脓性坏死等,常需手术或换药处理
分类
按病原菌种类和病变性质
特异性
非特异性
按病程
急性感染
亚急性感染
慢性感染
按病原菌入侵时间
原发性感染
继发性感染
按病原菌来源
外源性感染
内源性感染
按感染发生的条件
机会感染
二重感染
医院内感染等
病因
病菌入侵及其致病因素
黏附因子
病菌毒素
病菌毒素与增值速率
机体的易感因素
局部因素
全身因素
病理
感染后的炎症反应
感染的结局
炎症消退
炎症局限
炎症扩散
转为慢性炎症
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
器官系统功能障碍
全身症状
特异性表现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测定
涂片、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
影像学检查
超声波
X线
CT
MRI
治疗原则
局部治疗
保护感染部位
物理疗法
局部用药
手术治疗
全身治疗
应用抗生素
支持治疗
对症治疗
浅部组织的化脓性感染
疖
定义: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的化脓性感染,好发于毛囊及皮脂腺丰富的部位。
病因
局部不洁
损伤
抵抗力下降
临床表现
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危险三角的疖
处理原则
局部处理
全身治疗
护理措施
控制感染
局部制动防止挤压:注意危险三角区的疖
观察病情:颅内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
用药护理
提高机体抵抗力
维持正常体温
健康教育
个人卫生
避免损伤
痈
定义:指相邻的多个毛囊及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由多个疖融合而成。
病因
皮肤不洁
擦伤
机体抵抗力下降
临床表现
片状红肿热痛伴全身症状
唇痈容易引起颅内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
处理原则
局部治疗
全身治疗
护理措施
控制疼痛:保护局部不受压迫和挤压
维持正常体温:遵医嘱及早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观察病情,注意及时发现全身感染症状
健康教育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损伤,提高免疫力
急性蜂窝织炎
定义: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疏结缔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病因
常发生在组织损伤后
临床表现
与病菌的种类与毒性、病人的状况、感染原因和部位有关
处理原则
局部治疗
全身治疗
护理措施
预防窒息:对颈、面部感染的病人,注意观察有无呼吸费力、呼吸困难发绀甚至窒息等症状
健康教育
重视皮肤日常清洁卫生,防止损伤;受伤后及早医治。婴儿和老年人抗感染能力较弱,应重视生活护理。
其他同疖、痈护理
急性淋巴结炎、急性淋巴管炎
急性淋巴管炎
定义:指病菌经破损的皮肤、粘膜,或其他感染灶侵入淋巴管,引起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
临床表现
网状淋巴管炎(丹毒)
片状红疹伴疼痛、全身症状丹毒可复发,下肢丹毒可发展成“象皮肿”
管状淋巴管炎
皮下浅层急性淋巴管炎:皮下有一条或多条“红线”,有压痛
皮下深层淋巴管炎:无“红线”表现,单患肢肿胀,有压痛
急性淋巴结炎
定义:急性淋巴管炎波及所属淋巴结时,即为急性淋巴结炎
临床表现
局部淋巴结肿大、触痛
严重时伴有全身症状
处理原则
局部药物外敷
全身应用抗生素
护理措施
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和皮肤清洁
积极预防和治疗病灶,如扁桃体、手足藓、皮肤操作及各种皮肤化脓性感染等
其他护理措施同疖、痈
病因和病理
常因组织损伤或其他感染病灶引起急性淋巴管炎多见于四肢,下肢更常见,常见足藓而致
浅部急性淋巴结炎好发于颈部、腋窝和腹股沟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
甲沟炎和化脓性指头炎
病因
手指外伤
局部感染扩散
临床表现
甲沟炎: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脓性指头炎:指头红肿热痛、功能障碍、伴全身症状
·疼痛特点:针刺样疼痛→搏动样跳痛→疼痛减轻 ·治疗不及时可发展成慢性甲沟炎或指骨骨髓炎
治疗原则
局部治疗:热敷、理疗、手术切开减压、引流
全身治疗:应用抗生素、支持治疗
护理措施
维持正常体温
缓解疼痛:患指制动抬高,必要时应用止痛药
病情观察
健康教育:功能锻炼、日常防护、损伤处理
急性化脓性腱鞘炎、滑囊炎和掌深部间隙感染
感染
常因手掌部的刺伤或邻近组织的感染蔓延所致
临床表现
局部肿胀、疼痛、压痛、功能障碍
感染严重时有全身表现
治疗原则
局部热敷理疗、药物外敷,手术切开减压引流
全身应用抗生素、支持疗法
护理措施
病情观察:警惕肌腱坏死或感染扩散
健康教育: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指导手功能锻炼
其他参见“甲沟炎和脓性指头炎”的护理
全身性感染
概念
全身性感染
指致病菌侵入人体血液循环,并在体内生长繁殖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严重的全身性感染或中毒症状
脓毒症
指因病原菌因素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体温、循环、呼吸、神智有明显的改变者。在此基础上,血培养检出病原菌者,称为菌血症。
病因
感染的来源:常继发于严重创伤后的感染和各种化脓性感染
机体抵抗力低下
致病菌的类型
革兰阴性杆菌(最常见)
革兰阳性球菌
无芽孢厌氧菌
真菌
临床表现
症状:寒战高热、伴有头痛、头晕、关节酸痛、大量出汗等中毒症状
体征:体温或高或低;面色苍白或潮红,出冷汗;神志淡漠或烦躁、谵妄或昏迷;心率加快、脉搏细数;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肝脾大、黄疸、皮下出血、瘀斑等。
并发症: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等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血生化
细菌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
处理原则
采用综合治疗措施,重点时处理原发病灶
处理原发病灶
应用抗生素
支持疗法
护理措施
控制感染,维持正常体温
遵医嘱及时、准确应用抗菌药物;病人寒战、高热发作时,采血作细菌或真菌培养,以利于确定致病菌的及时治疗。加强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
营养支持
并发症的护理
感染性休克
水电解质紊乱
健康教育
注意劳动保护
注意饮食卫生
加强营养、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
患感染性疾病后,若出现病情变化,及时就医
特异性感染
破伤风
定义:是由破伤风梭菌侵入人体伤口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引起的一种以肌肉强直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感染
病因
开放性损伤:伤口缺氧环境
破伤风梭菌感染
机体免疫力低下
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
张口困难→牙关紧闭→苦笑面容→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呼吸困难 任何轻微的刺激都可诱发痉挛的发作
潜伏期
平均7~8日,潜伏期越短,预后越差
前驱期
乏力、头晕、头痛、咀嚼无力、张口不便、烦躁不安
发作期
典型症状是在紧张性肌肉收缩(肌强直、发硬)的基础上,呈阵发性的强烈痉挛
并发症
肺部感染或脓毒症
肌肉断裂、骨折
尿潴留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心力衰竭
呼吸困难、窒息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很难诊断破伤风
合并化脓菌感染者可有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值增高
处理原则
清楚毒素来源:彻底清创
中和游离毒素:及早应用破伤风抗毒素
控制和接触痉挛(重要环节):应用镇静、解痉药物
防治并发症
预防
正确处理伤口: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和湿敷伤口,破坏有利于细菌生长的缺氧环境
人工免疫
主动免疫
注射破伤风类毒素
被动免疫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护理评估
健康史
一般情况
既往史
身体状况
症状与体征
辅助检查
心理-社会状况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有窒息的危险,与持续性呼吸肌痉挛、痰液阻塞气道有关
有受伤的危险,与强烈的肌痉挛有关
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反复肌痉挛消耗、大量出汗有关
潜在并发症:肺不张、肺部感染、尿潴留、心力衰竭等
护理措施
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病人受伤
维持体液平衡
加强营养
观察病情
人工冬眠护理
一般护理
健康教育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皮肤受伤
出现下列情况及时就诊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任何较浅而窄的外伤切口
伤口虽浅,但沾染人畜粪便
医院外的急产或流产,未经消毒处理者
陈旧性异物摘除术前
儿童定期进行主动免疫注射
气性坏疽
定义:是由梭状芽孢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以肌坏死或肌炎为特征的严重的急性特异性感染
病因
开放性损伤:伤口缺氧环境
革兰染色阳性的厌氧梭状芽孢杆菌感染
机体免疫力低下
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
局部
最早症状时患肢疼痛,肿胀进行性加重,压痛
伤口周围皮肤苍白→紫红→紫黑,伴水疱
伤口内有气泡溢出,稀薄、恶臭的浆液样血性分泌物流出
伤口内肌肉坏死呈土灰色、无弹性,无出血
全身
中毒症状、感染性休克
多器官功能衰竭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伤口内渗出物涂片及细菌培养
血常规检查
血生化检查
影像学检查
X线
CT检查
处理原则
彻底清创
应用抗生素
高压氧治疗
全身支持疗法
护理措施
疼痛护理
控制感染,维持正常体温
加强伤口护理
病情观察
心理护理
消毒隔离
健康教育
加强劳动防护,避免损伤
伤后及时正确处理伤口
普及和宣教气性坏疽的预防知识
对截肢病人,安装和使用假肢,进行截肢后的适应性训练,教会病人自我护理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