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生与教师
学生与教师知识点思维导图,包括学教师、学生、师生关系等内容,知识点详细,重理解与记忆,同时其内容含有习题
编辑于2022-06-24 11:49:00学生与教师
教师
教师的概念及职业形象
概念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教师的职业形象
教师的道德形象
教师的道德形象被视为教师的最基本形象。
教师的文化形象
教师的文化形象是教师形象的核心。
教师的人格形象
是学生亲近或疏远教师的首要因素。
教师的职业性质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教师的职业角色
观点①
传道者的角色
授业解惑者的角色(传授者、帮助者、引导者)
示范者的角色(榜样角色)
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朋友的角色
研究者的角色
总结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观点②
教师的教员角色
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
教师的领导者角色
教师组织教育教学的能力。
教师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
重要两项职责:解决人生方向问题;对学生的思想灌输和改造。
教师的心理医生角色。
学校教育既要给予学生一个健康的体魄,又要重视给予学生一个美好的心灵。
教师的青少年的朋友角色。
主要表现对学生的喜爱友好,宽容与理解。
教师的父母角色。
教师的榜样角色。
教师既是学生做人的榜样,还是学生为学的榜样。
教师作为被攻击的对象的角色。
就是一旦成了敌视的靶子,需要极大的忍耐力,必须警惕自己的态度。
教师的研究者角色。
教育研究中进行创造性。
学校管理者的角色。
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训练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对象是有意识有自主性能动性,并且有差异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不断更新
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题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所决定的
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时间的延续,空间的广延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滞后性、迟效性)和间接性
人才培养周期长,教育影响有迟效性。以学生为中介实现价值,间接造福社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也有说长效性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
教学由教师自身的学识、能力、人格来施行的
老师使用的教具教材为自己掌握,成为教师自己的东西
教师的示范作用
学生模仿老师,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特点
当题目侧重学生模仿时选示范性
注意
主体性体现是榜样,示范性学生要模仿
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所有老师的功劳
教师威信
分类
权利威信
教育法律法规、学校规章制度、教育传统
信服威信
学生自愿接受、内心佩服而树立
结构
人格威信、学识威信、情感威信
口诀:威人学情
建立威信的途径
培养教师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
基本条件
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必须的心理资质
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必要条件
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
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教师的素养及其培养
观点①
教师的专业知识
普通文化知识
常识、天文、法律、通识性知识
所教学科知识
本体性知识
基础
教育理论知识
条件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
教学经验、具体怎么教
教师的专业技能
教师的教学技巧
教师教学的能力
教师的专业态度
教育理念
教师观等
专业情意
教师的职业道德
观点②
教师的职业素养
①崇高的职业道德
②先进的教育理念
③合理的知识结构
④精湛的专业能力
⑤良好的身体素质
⑥健康的心理素质
观点③
道德素养
对待事业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
核心
对待集体
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对待自己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知识素养
政治理论素养
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本体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常识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条件
能力素养
①语言表达能力
②教育教学能力
③组织管理能力
④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职业心理素养
①高尚的师德
②愉悦的情感
③良好的人际关系
④健康的人格
学生
学生的本质特点
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的对象
是教师的教育实践对象,是教育的客体。是被教育者、被领导者、被组织者/被管理者
特点
可塑性(环境和教育能影响)、依赖性和向师性
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是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是学生发展的内因
具体表现
自觉性
主动积极
独立性
学生是独立的个人,原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价值观的影响着学生对外部信息的内部加工,最后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与有序的知识系统
创造性
创造性是学生主体性/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学生的主要权利与义务
受教育权(基本)
人身权
财产权
(见法律法规详细讲)
学生的地位
学生的社会地位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学生是教育的客体
学生是发展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师生关系
概念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比较科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作用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
师生关系的类型 教师的领导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
观点① 李皮特和怀特
强硬专制型
老师严格、惩罚、认为学生不自觉。学生害怕、易怒、不愿合作、离开教师就松懈
仁慈专制型
老师认为为你好而强迫。学生喜欢但看透之后恨、缺乏创造、屈从
放任自流型
老师认为学生爱怎样就怎样、难做决定、没有明确目标。学生品德差、学习差、推卸责任、乱
民主型
老师重集体、给学生帮助。学生喜欢学习、效率高、自律
观点②勒温
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观点③
民主型、慈爱型、管理型、专制型、放任型
补充
教师中心论
赫尔巴特
学生是船,教师是舵手
学生中心论
杜威、卢梭
学生是太阳,教师是舵手
看太阳辨别方向
这两个都不对,要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
教育关系和心理关系
教育关系
也称工作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完成任务形成的特殊社会关系
这是师生关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心理关系
只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认知交往与情感交流,包括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
物质关系是教育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相互认知而形成的师生关系
情感关系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一切心理关系都是建立在教育关系基础之上的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
命令-服从型
从知识掌握来看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缺少积极性创造性
放任-自流型
教学效果明显下降
民主-参与型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问,各抒己见注重引导教学效果良好
其他关系
社会关系、教育关系(工作关系)、心理关系、伦理关系
师生关系的内容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建立新型/良好的师生关系
特征
人际关系:尊师爱生
社会关系/伦理关系:民主平等
教育关系:教学相长
①教师的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② 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③ 学生可以超越教师
心理关系:心理相容
口诀
名师学理
影响因素
教师方面(关键因素)
①教师对学生的态度②教师领导方式③教师的智慧④教师人格因素
学生方面
环境方面
途径与方法
教师方面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
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③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
④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⑤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自身人格
⑥发扬教育民主
⑦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⑧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口诀
了研学生观,对待和交往,最后提自身
学生方面
环境方面
题
叶澜的教师发展的5个阶段
非关注阶段
正式教师教育之前,如中小学时受教师的影响
虚拟关注阶段
师范学习阶段,包括实习期
生存关注阶段
新任教师阶段。关注生存技能
任务关注阶段
教师专业发展稳定和完善时期,关注教学任务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自我规划,高境界
教师专业成长阶段理论(富勒和布朗)
关注生存阶段
关注自己的人际关系
新手
关注情境阶段
关注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教学任务、关注学生成绩
关注学生阶段
关注学生发展、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可塑性
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也是他们品德人格正在形成的时期,各方面尚未成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尚未定型,容易受外界影响。如染于仓则仓
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清末
学高为师,良师必须是学者
指教师必须具备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即强调本体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