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矛盾论
这篇哲学论文,是毛泽东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同一的目的,即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曾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在收入本书第一版的时候,作者作了部分的补充、删节和修改。
编辑于2023-03-07 13:22:21 贵州矛盾论
1.1,【矛盾论】 背景及重要性
背景
时间
1937年8月;【实践论】之后。
目的
为了同一的目的,即为了克服教条主义思想而写。
讲演地
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当时党内的哲学探究工作目标
以扫除教条主义思想为主要的目标。
地位/重要性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
1
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2
辩证法的本质;
3
辩证法的核心。
1.2,两种宇宙观
前言
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 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 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
分类
形而上学 (亦称玄学)
观点
1
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产生为同样的事物,而不能变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认为世界上各种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从它们一开始存在的时候就是如此。后来的变化,不过是数量上的扩大或缩小。
2
习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
3
认为即使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同时认为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
历史范畴
见解定位
无论在中国,在欧洲,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间内,是属于唯心论的宇宙观。并在人们的思想中占了统治的地位。
典型代表
在欧洲
17世纪和18世纪的机械唯物论。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庸俗进化论。
在中国
“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曾经长期地为腐朽了的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近百年来输入了欧洲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则为资产阶级所拥护。
辩证法
辩证法的观点
1:如何理解发展?
认为发展是对立的统一(统一物分成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而两个对立又互相关联着。)
2:研究事物切入的角度?
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
3:事物发展的原因?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一事物对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4:内外因相结合?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温度不能使石头变化为小鸡;变化为鸡子的根本/根据是鸡蛋,而不是石头,所以再适宜的温度也不能使石头变化为小鸡。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小鸡; 适当的温度作为外因,是变化为小鸡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1927年中国大资产阶级战败了无产阶级,这种变化是通过中国无产阶级内部的(中国共产党内部的)机会主义而起作用的。 由此得出: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
产生
在古代就产生了。 但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
作用
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 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2,矛盾普遍性 (或绝对性)
意义表达
一方面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空间存在的绝对性)
另一方面
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时间存在的绝对性)
分段解读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在数学中,正和负,微分和积分。在力学中,作用和反作用。在物理学中,阳电和阴电。在化学中,原子的化合和分解。在社会科学中,阶级斗争。
战争中的攻守,进退,胜败,都是矛盾着的现象。失去一方,他方就不存在。双方斗争而又联结,组成了战争的总体,推动了战争的发展,解决了战争的问题。
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世界上的每一差异中就已经包含着矛盾,差异就是矛盾。
劳资之间,从两阶级发生的时候起,就是互相矛盾的,仅仅还没有激化而已; 工农之间,也有差异,它们的差异就是矛盾,仅仅不会激化而成为对抗,不取阶级斗争的形态,不同于劳资间的矛盾,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巩固的联盟,并在由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解决这个矛盾。
新过程的发生是旧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让位于新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于是新过程就代替就过程而发生。 旧过程完结了,新过程发生了。新过程又包含着新矛盾,开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
伟人说明
国外
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
列宁说“承认自然界(精神和社会两者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
主席经典语录
毛泽东说“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3,矛盾的特殊性 (或相对性)
分别论述
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 列宁说“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
1
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
普遍真理:
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因为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而物质的运动则必取一定的形式。
为什么:
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即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 意义:只有注意了特殊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因为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都是因为具有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才构成了不同的科学研究的对象。
小结:
【特殊的矛盾=特殊的本质=特殊的内在的原因=特殊的根据】(每一物质的运动形式/每一种社会形式/每一种思想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为它自己的特殊的矛盾所规定;这种情形,存在于自然界,社会现象,思想现象。)。
重要性:
如果不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的原因和普遍的根据;但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
根本依据:
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说来, 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 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
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的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当着人们已经认识了这种共同的本质以后,就以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继续的向着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知不至于变成枯槁的和僵死的东西。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的进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环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
2
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 “各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
一切运动形式的每一个实在的非臆造的发展过程内,都是不同质的。 1,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去解决;殖民地和帝国主义的矛盾,用民族革命战争的方法去解决;等。 2,过程变化,旧过程和旧矛盾的消灭,新过程和新矛盾的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 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所解决的矛盾及其所用以解决矛盾的方法是根本上不相同的。
3
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的各个方面,有其特殊性
为要暴露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在其总体上,在其相互联结上(矛盾的总体即矛盾的相互联结)的特殊性,即暴露事物发展过程的本质,就必须暴露过程中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即了解它们每一方面占何等特定的地位?各用何种具体形式和对方发生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关系?依存破裂后,又各用何种具体的方法和对方作斗争?),才有可能了解其总体,否则暴露过程的本质成为不可能。
主席的教导: 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忌带主观性
所谓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客观的看问题,也就是不知道用唯物的观点去看问题。
忌带片面性
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的看问题。不了解矛盾各方的特点,就叫做片面的看问题,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列宁说“要真正的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媒介。”
忌带表面性
所谓表面性,就是对矛盾总体和矛盾各方的特点都不去看,否认深入事物里面精细的研究矛盾特点的必要,仅仅站在那里远远的望一望,粗枝大叶的看到一点矛盾的形相,就像动手去解决矛盾。这样的做法,没有不出乱子的。
4
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殊性
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及其为此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不到过程完结之日,是不会消失的; 但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的阶段,情形又往往相互区别。 这是因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的性质和过程的性质虽然没有变化,但是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 并且被根本矛盾所规定和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暂时的或局部的解决了,或者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 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的处理矛盾。
5
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个方面,有特殊性
例如国共两党, 在三个阶段上的特点。
国民党方面
在第一次统一战线时期:因为它实行了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援助工农的三大政策,所以它是革命的,有朝气的,它是各阶级的民主革命的联盟。
1927年以后:国民党变到了与此相反的方面,成了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反动集团。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以后:开始向停止内战,联合共产党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这个方面转变。
共产党方面
在第一次统一战线时期:它是幼年的党,它英勇的领导了1924年-1927年的革命;但对于革命的性质,任务和方法的认识方面,却表现出了它的幼年性,因此在这次革命的后期所发生的陈独秀主义能够起作用,使这次革命遭受了失败。
1927年以后:它英勇的领导了土地革命战争,创立了革命的军队和革命的根据地,但是它也犯过冒险主义的错误,使军队和根据地都受了很大的损失。
1935年以后:它又纠正了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了新的抗日的统一战线,这个伟大的斗争现在正在发展。
研究两党的种种特点,更根本的就必须研究这两党的阶级基础, 以及因此在各个时期所形成的它们和其他方面矛盾的对立。
普遍性和特殊性联系
1,由于事物范围的及其广大,发展的无限性,所以,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为普遍性。
资本主义制度所包含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是所有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的各国所共有的东西,对于资本主义来说,这是矛盾的普遍性。 但是资本主义的这种矛盾,乃是一般阶级社会发展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东西,对于一般阶级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说来,这是矛盾的特殊性。
2,由于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联结的,由于每一个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即是思想。否认了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这是共通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它是共性,是绝对性。 然而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因为矛盾的各个特殊,所以造成了个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共性和个性,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4,主要的矛盾和 主要的矛盾方面
主要的矛盾
定义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其他的非主要的矛盾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同样,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只有一种主要的矛盾起着领导的作用。 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主要地矛盾把握“规定,影响,领导,决定,支配”10个字; 非主要的矛盾把握“次要,服从”4个字。
举例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矛盾着的力量是主要的矛盾;其他的矛盾力量,例如,残存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小资产者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和农民小资产者的矛盾,自由资产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法西斯主义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和殖民地的矛盾,以及其他矛盾,都为这个主要的矛盾力量所规定,所影响。
方法论
1,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的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去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不然则找不到中心,也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2,不能把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等对待,必须把它们区别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两类,着重于捉住主要的矛盾。但是在各种矛盾之中,不论是主要的或次要的,矛盾着的两方面,也不可以平均看待。因为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
主要的矛盾方面
定义
1,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的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在矛盾发展的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上,主要方面属于甲方,非主要方面属于乙方;到了另一发展阶段或发展过程时,就互易其位置,这是依靠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的增减(能量)来决定的。 3,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其新旧两个方面的矛盾,形成为一系列的曲折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新的方面有小变大,上升为主导的东西;旧的方面有大变小,变成逐步归于灭亡的东西。而一当新的方面对于旧的方面取得主导地位的时候,旧事物的性质就变化为新事物的性质。
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规定,主导地位”4个字。 矛盾的非主要方面把握“附庸地位”2个字。
举例
1,在封建主义社会时代,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当时的主要矛盾,此时封建主义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主导地位,资本主义处于矛盾的附庸地位/非主要方面,社会形态为封建主义社会时代。在封建主义社会时代末期,资本主义由附庸地位,转化为取得主导地位的力量,社会的性质也就有封建主义的变为资本主义的。 2,人数比资产阶级多得多,并和资产阶级同时生长,但被资产阶级统治者的无产阶级,是一个新的力量,它由初期的附庸于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步地壮大起来,成为独立地和在历史上起主导作用的阶级,以至最后夺取政权成为统治阶级。这是社会的性质,就由旧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转化成了新的社会主义的社会。 3,革命斗争中的某些时候,困难条件超过顺利条件,在这种时候,困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顺利是其次要方面。然而由于革命党人的努力,能够逐步地克服困难,开展顺利的新局面,困难的局面让位于顺利的局面。
5,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
理解:
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互相依存,互相联结,互相合作,这些不同的名词都是一个意思。
特点:
客观事物不是死的,不是凝固的,是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暂时的,相对的,可转化的,这是事物的本来的辩证法。 这种客观事物的情况,反映在人们的思想里,就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能够科学的反映现实变化的同一性。
意义:
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 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 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
2种情形
情形1: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者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双方互为存在。 解释:矛盾着的各方面,不能孤立的存在。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没有生,死就不见,没有死,生就不见;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等。
情形2: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互相转化。 解释: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方面,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去,向着它的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化了去。被统治的无产阶级经过革命转化为统治者,原先是统治者的资产阶级却转化为被统治者,转化到对方原来所占的地位。再如战争与和平是互相转化的,战争转化为和平,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转化为战后的和平;和平转化为战争,例如1927年的国共合作转化为战争,现在的世界和平局面也可能转化为第二次世界大战。
斗争性
斗争性理解:
矛盾的斗争是不断的,不管在它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 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是绝对的。
关于运动
事物的运动的原因
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
任何事物的运动的两种状态
相对地静止的状态: 当事物的运动在此状态时, 它只是数量的变化,没有性质的变化, 所以显出好似静止的面貌。
显著地变动的状态: 当事物的运动在此状态时, 它已由第一种状态中数量的变化达到了某一个最高点, 引起统一物的分解,发生了性质的变化, 所以显出显著地变化的面貌。
事物总不断地是由第一种状态转化为第二种状态, 而矛盾的斗争则存在于两种状态中, 并经过第二种状态而达到矛盾的解决。
斗争性的特点
是绝对的,是普遍的,是无条件的,是无处不在的。
二者关系
区别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联系
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映证列宁言:“在相对的东西里有着绝对的东西。”);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含义
矛盾的主要方面(1个):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矛盾的次要方面(1个):是指在事物内部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关系
统一关系:
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举例:优秀党员,腐败分子
对立关系:相互排斥,相互区别
举例:人的缺点和优点
方法论要求
1,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 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举例: 1,我国现阶段,实行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不会改变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2,一国两制(大陆与港澳台)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3,加入世贸组织,有利有弊,但我们要加入的,因为利大于弊,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2,看问题要全面,矛盾次要方面不可忽视(不可忽视支流)
举例: 1,评价一个人; 2,评价互联网的发展; 3,评价党的作风(分清主流和支流):,目前,党内出现了腐败现象,但是这不是主流,腐败是存在的,但大部分党员干部还是廉洁奉公的。 4,评价得失;
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
前提不同
主次矛盾的前提是复杂事物
矛盾主次方面的前提是同一个矛盾,主次方面都只有一方
作用不同
主要矛盾:决定作用,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常用在办事情,解决问题上,即侧重于改造世界(怎么做?)。
矛盾的主次方面:主导作用,决定事物的性质。常用在看问题上,即侧重于认识世界(怎么看?) 用于评价利弊,优劣,功过,如网络的利弊,个人的功过等。
标语不同
抓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突出任务,核心问题,要害,突破口,放在首位等
识别主要方面:抓主流,识大局,占主体,性质等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理论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含义
主要矛盾(1个)
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次要矛盾(多个)
其他属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存在的前提条件
1,复杂事物中同时存在多个矛盾,(矛盾个数≥2)。 2,在一个时期,阶段由于矛盾地位和作用的不平衡,主要矛盾只有1个,次要矛盾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 3,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二者的关系
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1,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2,次要矛盾的变化也影响主要矛盾,促使或延缓主要矛盾的发展。
举例: 1,在辽沈战役中,我军集中了优势兵力攻打锦州, 但同时也派出了一部分兵力对长春,沈阳之敌进行包围, 对黑山,大虎山之敌进行狙击。 2,红花还需绿叶配。
相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举例: 第二次国内革命时,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民族矛盾是次要矛盾 抗战时期,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阶级矛盾是次要矛盾
方法论要求
1,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举例: 1,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打七寸;选择聚焦击穿; 2,中美关系是我国对外关系最重要的一部分。 3,高科技已经成为国家军事安全的核心技术力量和决胜关键。 4,现代化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5,村子富不富,关键在党支部。
2,办事情,既要看到主次矛盾,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举例: 1,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 2,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 3,现代化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
表现/原理
(1)事事有矛盾:空间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1,自然界充满矛盾:吸引,排斥;化合,分解;同化,异化;遗传,变异。 2,人类社会充满矛盾: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民主,集中;权利,义务;自由,纪律。 3,思维领域充满矛盾:知,不知;真理,谬误;正确思想,错误思想。
(2)时时有矛盾:时间 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时时刻刻都存在矛盾。
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等物质,都要经历矛盾萌芽,矛盾发展壮大,矛盾将要消亡,以及新的矛盾运动开始的发展过程。
注意点
1,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之间都有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构成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构成矛盾关系。
2,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矛盾做出科学解析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3,人们不易觉察的矛盾,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4,矛盾的普遍性第二种含义指同类事物共同的状态/本质/属性,简单理解就是同类事物的共性(共同点)。 矛盾的普遍性(在时空上存在的绝对性)不同于矛盾的同一性(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有一定的联结),二者讨论的内容不同。
矛盾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矛盾的特殊性
含义: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也可称“个性”或“个别”
1,同为树叶,它们有区别吗?同为花朵,它们有区别吗? 2,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3,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 4,世界上没有两只相同的手掌。
3种情形/原理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横向:区别不同事物)
如:林黛玉,鲁迅,关羽等不同
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纵向:区别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
如: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如:植物发展过程:发芽-幼苗-发育-开花-结果-死亡 如: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如: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萌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
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各方面各有其特殊性。 (细化:区别不同矛盾,不同方面)
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内部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又包括精神文明建设。 如:尽管中美之间存在贸易摩擦等矛盾,但不可否认,中美已经成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意义:矛盾的特殊性导致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丰富多彩。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 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含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地位: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如武松刚直勇猛;宋江仗义疏财; (2)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如木头着火用水浇灭;油着火用黄沙浇灭;化学药品着火用灭火器浇灭。
案例: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入为出;量力而行; 入乡随俗;看菜吃饭;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等
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危害:“一刀切,千篇一律”地对待矛盾,结果使矛盾更加复杂化。 案例:生吞活剥;一刀切;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张冠李戴;抱薪救火;生搬硬套;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即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
原理
相互联结
1,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水果是矛盾的普遍性/共性; 香蕉,苹果,菠萝是矛盾的特殊性/个性。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水果寓于香蕉,苹果,菠萝之中。 抽象的水果是不存在的。
2,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个性离不开共性。 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香蕉,苹果,菠萝的共性是:含有果酸,糖类,多汁等
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
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典型运用:抓住典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先试点再推广;解剖麻雀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含义
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简而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备注:矛盾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但是,事物之间的矛盾,相对于更大范围的新的统一体来说就变成了事物内部的矛盾。
前者如:科学有利又有弊;经济形势有喜有忧;教与学之间的矛盾等。 后者如:中美之间,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等。后者主要指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分歧又能联结在一起。
举例
篮球比赛中的攻与守; 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进步与退步; 社会生活中的善与恶,真与假,福与祸,战争与和平,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 自然界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阴电与阳电,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等。
劳动产品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
使用价值
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在商品的二因素中,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其统一性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一就不能成为商品。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被用来交换,也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矛盾性表现在:首先,二者反映不同的关系。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永恒的范畴;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其次,二者具有互相排斥性。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他只有把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获得价值。任何人都不可能同时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二者不能兼得。 只有通过交换把商品卖出去,才能使商品生产者实现商品的价值,使消费者得到使用价值,从而使商品的内在矛盾得解决。
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如果说使用价值和价值构成了商品内部的矛盾, 那么商品和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构成了事物之间的矛盾。
逻辑矛盾:人们在叙述问题,回答问题时出现首尾不一,相互打架的现象; 哲学矛盾:指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同一的关系。
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即对立统一
总括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
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斗争性和同一性, 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细说
矛盾的同一性
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相互依赖,相互依存 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转化
定义: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2方面含义:
1,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赖, 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离开其中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
思考案例: 1,如果买卖双方其中一方退出,网购还能继续吗? 2,教学相长;虚中见实;小中见大;居安思危;有无相生等 3,没有高就无所谓矮;没有胖就无所谓瘦;没有错误就无所谓正确;没有公有制就无所谓非公有制等。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总结:矛盾双方的转化主要是指: 1,矛盾双方地位的转化 2,矛盾双方向对立面转化
思考案例: 买卖双方在讨价还加的过程中,买方和卖方谁占主导地位? 知识回顾: 当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卖方就占主导地位,形成卖方市场; 当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买方就占主导地位,形成买方市场。 结论:买卖双方地位在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的条件下会发生转化。——矛盾双方地位的转化
思考案例: 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启示:矛盾双方在向对立面转化 2,物极必反;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将欲夺之,必固予之;乐极生悲等。 3,吃一堑长一智;扭亏为盈;由弱到强,化干戈为玉帛,居安思危,苦尽甘来。 4,买与卖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矛盾的斗争性
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相互分离,相互斗争 相互区别,相互差异
定义: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和趋势。 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思考案例: 1,买卖双方讨价还加,想法设法说服对方,这体现了双方有什么样的关系? 2,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是统治者,剥削者,而无产阶级是被统治者,被剥削者,它们的地位和利益是根本对立的,是相互斗争的。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是启发和传授,学生的学是领悟和接受,两个方面是相互区别的。 4,每个人身上既有缺点,又有优点,优点和缺点是相互排斥,相互区别的,不是同一个事物。 5,进攻与防守;成功与失败等。 6,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同化作用贮存能量,异化作用释放能量,它们是两种相反的作用,是相互排斥的。
注意: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是共性,是一般。生活中所说的斗争性,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个性,是特殊。
对立统一关系的特点
绝对性
从总体上讲,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也无所谓对立,无论离开对立或者离开统一,就不能成其为矛盾。
相对性
具体来说,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绝对的,即无条件的;统一是相对地,是有条件的。 矛盾斗争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的趋势,它表明了事物发展的绝对性。 如:商品退出流通领域,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斗争消失了,旧的统一体破裂了,但矛盾的对立和斗争却一刻也没有停止,此时商品还原成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其内部又存在着诸如维持事物现状和破坏事物现状的对立和斗争,其外部又与商品构成新的事物之间的矛盾。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区别
【同一性】是, 相对的,有条件的
联系的条件性:并非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关联,只有处在一定具体时空的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才会有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的统一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即二者要有一定的联结。 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既不能相互依存,也不能相互转化。
【斗争性】是, 绝对的,无条件的
虽然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对立的关系,对立具有普遍性;但是不是所有的对立都是矛盾的对立,只有处于同一统一体中的对立才是矛盾的对立。举例:甲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乙商品的价值就不能构成矛盾的对立,就是因为它们不处于同一统一体中,不具备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趋势。对立离不开统一。 事物只有在时空上处于一个矛盾统一体中,就绝对存在自然特征或人文特征等方面的诸多差异。 矛盾双方各自的差异(自然特征或人文特征的差异),同样是矛盾双方对立的体现。 凡是矛盾,必有斗争,否则,就不能成其为对立面,就不能成其为矛盾了。
由此得出: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矛盾关系。 总结:两个事物之间必须同时具备无条件的对立和有条件的统一的特点,才是矛盾。只统一不对立或只对立不统一,都不是矛盾关系
联系(原理内容)
1,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即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 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如果没有矛盾双方的“差别,对立”(斗争性), 就不会有矛盾双方的相互“吸引”和相互“联结”(同一性)。
如: 1,买卖交易存在的前提是买卖双方的需求不同(有差别),买卖双方讨价还加(有对立)。 2,中俄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上合作以彼此的差异和对立为前提,没有差异和对立就没有合作。 3,只有不同的音符,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4,只有不同的颜色,才能描绘出美丽的图画。 5,任何商品若离开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就不能成其为商品。
2,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
思考:任何一个买方和任何一个卖方都是对立统一关系吗?都会讨价还加吗?
3,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因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如: 1,正因为买卖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促使了买卖的成交。也正因为如此一个又一个的买卖矛盾,推动了网购这个新生事物的发展。 2,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 3,猫和老虎,在同对方的斗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猫和鼠之间的生存的竞争,促进了双方的共同发展。
方法论(方法论要求)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矛盾对立统一原理
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方法论1举例: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方法论2举例: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实施6万亿的积极财政刺激政策,刺激经济,扩大内需,从而变挑战为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