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实验诊断学——泌尿系统疾病
实验诊断学泌尿系统疾病包含:肾小球疾病、肾小管疾病、泌尿系感染、肾功能试验(肾小球滤过功能)。适合考前记忆和建立体系思维。
编辑于2023-03-07 16:41:47泌尿系统疾病的实验诊断
一、 肾小球疾病
1. 肾小球疾病的检验项目与应用(见尿常规)
2. 常见肾小球疾病的实验诊断
急性肾小球肾炎(AGN)
简称急性肾炎、多见于链球菌感染后发病
特点:急性发病,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急性肾炎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儿童发病率高,男性多于女性
实验诊断特点
尿量减少
肾小球源性血尿
蛋白尿,1~3g/24h
肌酐清除率减低
血清抗链球菌溶解素O(ASO)滴度增高,补体和C3下降
肾病综合征NS
诊断标准
1. 24h尿蛋白超过3.5g
2. 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
必须
3. 水肿
4. 血脂升高
实验诊断特点
尿液异常
大量蛋白尿,3.5g/24h,以白蛋白为主,球蛋白也可明显增加。
血浆蛋白异常
低蛋白血症
高脂蛋白血症
血液高凝状态
二、 肾小管疾病
肾小管损伤试验
α1-微球蛋白
一种低分子蛋白,由淋巴细胞、肝细胞产生。血中α1-MG由于分子量极小,全部经肾小球滤过。99.9%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的代谢,并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和代谢,尿中排量甚微。
【参考区间】血清10~30mg/L,尿液<15mg/24h
【临床意义】
血α1-MG
用于早期诊断肾小球损伤
优点:血α1-MG增高早于血清β2-MG增高,所以血α1-MG更敏感
缺点:若患者同时伴有严重的肝损伤时,由于α1MG生成减少,而使肾病患者的血α1-MG不增高
检测肾移植效果
尿α1-MG
用于早期诊断肾小管损伤
由于尿α1-MG在酸性尿中较稳定,与β2-MG相比,价值更大
鉴别上、下尿路感染
上尿路感染:尿α1-MG增高
下尿路感染:尿α1-MG正常
尿α1-MG不受恶性肿瘤的影响,特异性优于β2-MG
β2-微球蛋白
低分子蛋白,由淋巴细胞、肿瘤细胞产生。全部经肾小球滤过。99.9%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并降解,尿中含量很低。
【临床意义】
血β2-MG
用于早期诊断肾小球损伤
检测肾移植的效果
尿β2-MG
早期诊断肾小管损伤
鉴别上、下尿路感染
血、尿β2-MG联合辅助肿瘤的诊断
恶性肿瘤时,血β2-MG增高,一旦>5mg/L,尿β2-MG增高
所以,血、尿β2-MG应同时检查,有助于鉴别肾病和肿瘤
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糖苷酶(NAG)
高分子量溶酶体酶,存在于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内,不能被肾小球滤过。当肾小管中毒性损伤时,尿NAG增高更明显。
【临床意义】增高
肾小管中毒性损伤
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
鉴别上、下尿路感染
监控肾移植效果
肾小管功能试验
24h总量:1000~2000ml
12h夜量<750ml,比重最高>1.020
白天:夜间=3~4:1
白天6次尿比重波动在1.002~1.020
最高-最低:≧0.009
三、 泌尿系感染
主要临床表现:尿路刺激征、感染中毒状、腰部不适、尿液浑浊、有异味
膀胱炎
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适、下腹部疼痛
尿常规:尿液浑浊、常有异味、约30%伴血尿
尿液细菌培养多为大肠埃希菌,约75%
肾盂肾炎
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适、下腹部疼痛。全身感染症状明显,可有肋脊角或输尿管点压痛和肾区叩击痛
尿液细菌培养:可出现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四、 肾功能试验
肾小球功能试验
滤过功能
GFR肾小球滤过率:即清除血浆中某种物质的能力,用单位时间内经肾脏滤过的血浆量表示(单位时间形成原尿量)
肌酐只能经肾小球清除,不经肾小管清除
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血浆肌酐
外源性:肉类代谢
内生性:肌酸的代谢产物
在控制外源性肌酐的摄入的情况下,血浆中肌酐只有内生性肌酐
特点
全部经肾小球滤过
不被肾小管重吸收
肾小管分泌量很少
检测方法:
【参考区间】109~148L/24h;80~120ml/min
注/里0岁以后,Ccr逐年下降,70岁时约为青壮年的60%
临床意义
1. 用来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是否受损的敏感指标
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当Scr、Sur在正常范围时,Ccr即可降低
2. 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损伤程度
51~70ml/min:轻度肾功能损害(代偿期)
31~50min/ml:中度肾功能损害(失代偿期)
<30ml/min:重度肾功能损害
<20ml/min:肾衰竭
<10ml/min:肾衰竭晚期,进入尿毒症期
3. 指导慢性肾衰的治疗和用药
<40ml/min:应限制蛋白类食品的摄入
<30ml/min:噻嗪类利尿剂无效
<10ml/min,血液透析治疗的指征
4. 检测肾移植术后排异反应;移植物存活Ccr逐步回升,否则提示移植失败;先升后降,提示发生排异反应
血清肌酐Scr
肌酐为肌酸的代谢产物,分子量小,可自由通过肾小球,一般不会被肾小管重吸收和排泄,所以测定血清肌酐,主要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
【参考范围】:44~132umol/L(男);70~106umol/L(女)
【临床意义】
增高: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功能减退,但损伤早期不敏感,当肾小球清除率降到正常值的50%时,Scr仍可正常,当减低到正常的1/3时,Scr才明显上升
代替Ccr粗略评估肾损伤的程度
肾功能代偿期:133~177
肾功能不全:186~442
肾衰竭451~701
尿毒症期:>707
鉴别肾前性和肾实质性少尿
器质性肾衰竭:Scr>200 Scr、Sur同时增高,Sur/Scr≦10:1
肾前性少尿:心力衰竭、脱水:Sur≦200 肾前性蛋白质分解旺盛或摄入过多时:Sur增高,Scr不增高,Sur/Scr>10:1
老年人Sur比成人偏低,一旦增高,虽然未明显增高,也应警惕肾功能减退
血清尿素Sur
尿素是蛋白质及氨基酸代谢的最终产物之一,分子量小,经肾小球滤过,从尿中排泄。肾小球损伤(一半以上)后,尿素排泄减少,血尿素浓度升高
敏感性低
高蛋白饮食、蛋白质分解旺盛时,血尿素也增高。只有在蛋白较代谢稳定的情况下,血尿素水平才和肾脏的排泄有关
特异性差
【参考区间】成人1.8~7.1mmol/L,儿童1.8~6.5mmol/L
【临床意义】增高
慢性肾功能不全(中晚期),且Sur升高与肾损伤成正比
临床上主要用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程度的诊断
不高:代偿期
>9.0mmol/L:失代偿期,慢性肾衰开始
>20mmol/L:肾衰竭晚期
非肾脏疾病
心衰、休克、脱水、烧伤、失血等,均使肾血灌流不足,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尿素排出减少
尿路梗阻(肾盂或输尿管结石、肿瘤)引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蛋白分解旺盛或摄入过多:上消化道出血、急性传染病、烧伤、甲亢、高蛋白饮食
血清胱抑素C(Cys C)
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简称胱抑素C
是一种低分子量非糖基化碱性蛋白质,机体有核细胞均能产生Cys C,且量较恒定
能自由透过肾小球,且在近曲小管几乎全被重吸收,尿中排出量极少,而且不受饮食、年龄、肿瘤的影响。
因此,Cys C是一种理想的反应肾小球滤过率的内源性标志物。现临床上推荐以Cys C取代传统的Ccr、Scr、Sur,作用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首选指标
【参考区间】0.6~2.5mg/L
【临床意义】
用于早期反应肾小球滤过率
肾衰时,血Cys C浓度可增加10多倍
也可用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的肾功能早期损伤的诊断
评估肾移植后肾功能的恢复情况
成功时,Cys下降的速度和幅度大于Ccr
排斥反应,Cys增高的速度明显早于Ccr
肾小球滤过率正常,肾小管损伤,尿中Cys C浓度可高达100多倍
尿微量白蛋白
生理情况下,白蛋白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屏障,即使少量通过,也可被肾小管重吸收
肾小球轻度损伤,滤过膜负电屏障减弱,尿中出现微量的白蛋白。由于损伤早期含量较少,传统尿常规检查不出尿中白蛋白
尿中出现微量白蛋白是早期发现肾病最敏感的指标
【参考区间】AER≦30mg/24h,AER≦20ug/min
随即尿:由于尿量不定,因而以尿中白蛋白与肌酐的比值(ACR)报告。避免受尿量的影响
ACR≦2.0mg/mmol(男) ACR≦2.8mg/mmol(女)
【临床意义】
用于原发性肾小球损伤早期诊断
用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和监控
若出现间歇性尿微量蛋白,提示肾小球基底膜仅出现增厚,处在极早期病变阶段
若出现持续性尿微量蛋白,但<300mg/24h,提示糖尿病肾病早期,及时治疗病变可以逆转
若尿微量白蛋白持续>300mg/24h,提示临床糖尿病肾病
用于高血压肾病的早期诊断
尿中微量白蛋白是高血压患者并发肾损伤的早期报警信号
泌尿系统感染、心力衰竭、隐匿性肾炎等患者也可出现微量白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