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健康教育学第四章健康信念模式(HBM)
本图介绍了健康信念模式发展的背景、相关概念及框架、实践与应用,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欢迎收藏和点赞!
编辑于2024-03-05 17:56:20健康教育学第四章健康信念模式(HBM)
一、健康信念模式发展的背景
1952年三个实施免费X线巡回肺结核筛查车的城市,对1200名成人进行了调查研究
研究结果
易感性√、获益√: 82%做过X线检查。
易感性√、获益×:64%做过X线检查。
易感性×、获益√:29%做过X线检查。
易感性×、获益×:21%做过X线检查。
结论
要想民众接收并采取透视行为,不仅要让其知道肺结核威胁的存在,还要树立早期透视益处的信念
在美国脊髓灰质炎疫苗问题的背景下,罗森斯托克在1966年详细描述了健康信念模式的雏形,以解释民众健康行为。个人准备因素,社会和情境因素。 贝克(Becker)和梅曼(Maiman)于1975年加以修订,使健康信念模式大体成形。
HBM的理论来源
刺激反应理论:经典性制约、操作性制约;
巴甫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斯金纳的小白鼠、班杜拉的小朋友
认知理论:行为是受个人信念强度的影响;
价值期望(value expectancy)理论。
人们更可能选择低成本获得最大收益的行为
健康信念模型
健康信念模型(The Health Belief Model, HBM)是运用心 理学的概念来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重要理论模型。
健康信念模型是一个激发人们采取正向健康行为的行为理 论框架,这个框架以人们避免负性健康结果的愿望为原始 动机。
该模型认为个体的健康行为形成要素是:①疾病威胁(threat),②结果期待(outcome expectation),③效 能期待(efficacy expectation)。
HBM的核心概念是感知(perception),指对相关疾病的威胁和行为后果的感知,即健康信念。前者依赖于疾病易感性和疾病后果严重性的感知;后者包括对行为改变的有效性及实施行动遇到的障碍的感知。是一种行为感知的信念。
健康信念是由对疾病或危险因素的易感性、严重性、采纳某种健康行为的益处和障碍的感知几方面内容组成。
二、健康信念模式的相关概念及框架发展
感知到威胁
感知到威胁( perceived threat):对疾病威胁的感知,包括感知到易感性和严重性。
感知到易感性(perceived susceptibility):指行为者在对疾病的发病率、流行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对自己罹患某种疾病或陷入某种疾病状态可能性的判断,其尺度取决于个人对健康和疾病的主观知觉。
感知到严重性(perceived severity):指行为者对自己罹患某种疾病、暴露于某种健康危险因素或对已患疾病不进行控制与治疗可导致后果的感知。包括 ①对疾病生物学后果的判断;②对疾病引起社会后果的判断。
以肺癌为例自我评价感知到威胁。
感知到威胁
疾病易感性的认知
1.吸烟会增加患肺癌的风险
2.吸烟会增加COPD的风险
疾病严重性的认知
1.患肺癌会导致早死
2.COPD会是生活质量下降
3.患病会导致经济负担
行为评价
感知到益处(perceived benefits):也称有效性,是指行为者对采纳某种健康行为或放弃某种危害行为后,能否有效降低罹患某种疾病的危险性或减轻疾病后果的判断。包括:①能否有效预防该疾病;②能否减轻病痛及减少疾病产生的社会影响等。
感知到障碍(perceived barriers):指行为者在采纳医生或公共卫生人员建议的行为过程中对困难和阻力的感知,包括克服这些困难与阻力的有形成本与心理成本。
以戒烟为例,对自我感知到益处和障碍进行评价。
感知到益处
1.现在开始戒烟能降低发生肺癌的风险
2.戒烟后身体健康状况能有明显改善
感知到障碍
1.停止吸烟会影响我思考问题
2.戒烟会影响我的人际交往
行动线索
行动线索(cues to action)也称为行动诱因或提示因素,是指激发或唤起行为者采取行动的“导火线”或“扳机”,是健康行为发生的决定因素。
(1)内在线索:身体疼痛、生理不适应症;
(2)外在线索:大众传媒的健康宣传教育、医生建议采纳健康行为、家庭成员和团体的帮助等。
例子
1.最近体检医生警告我健康状况不佳
2.有长期吸烟的朋友死于肺癌
3.最近单位开展了严厉的控烟行为
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行为者对自己成功实施或放弃某种行为能力的自信,即对自己行为能力有正确的评价和判断,相信自己一定能通过努力成功地采取一个能达到预期结果的行为。
自我效能高,有足够的信心完成健康行为;
自我效能低,信心不足,很难采取健康行为。
自我效能对健康行为的执行起到决定性作用。
例子
1.我相信自己能够坚持不吸烟
2.我能克服各种可能把烟戒掉
调节因素(modifying factors)
1)人口学因素:年龄、性别、种族、民族、教育等;
2)社会心理学因素:人格特质、社会经济地位、 社会压力、同伴影响等;
3)知识结构因素:关于疾病的知识、以往与疾病的接触过。
保护动机理论
威胁评估(threat appraisal) :人们对危险性的认识,平衡威胁感知和收益后形成的。
内部回报(intrinsic rewards):实施有害行为带来的主观的愉快感受,如吸烟所致的快感。
外部回报(extrinsic rewards):实施有害行为带来的客 观“好处”,如吸烟所致交往便利。
威胁评估 =(感知威胁)—(内部回报 + 外部回报)
应对评估(coping appraisal) :人们对威胁健康处理能力的认识,平衡了反应效能和自我效能、反应代价形成的。
应对评估 =(自我效能 + 反应效能)—(反应代价)
从严重疾病防治(艾滋病防治)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Rogers等学者从威胁评估和应对评估中提出单独变量 一 恐惧
恐惧:感知到威胁严重,但不明情况,不知如何应对,而产生的带有逃避愿望的情绪反应。
正确的威助评估:基于掌握重复信息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在健康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有针对性的工作,帮助对象人群了解相关信息,消除恐惧,作出正确的威胁评估。
三、健康信念模式的实践与应用
健康信念模式的优缺点
优点
(1)在过去几十年里,HBM因其结构简单化而使模型容易实施、应用和检验,为调查健康行为提供了一个有用的理论框架;
(2)模式结构更清晰,充分考虑了社会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3)一般来说,模型的所有构成要素都可以被看为健康行为的独立预测指标,即通过态度和信念能较好地解释和预测健康相关行为;
(4)随着模式不断发展与完善,模型涉及的影响因素在不断细化,越来越适用于健康教育发展的实践需要;
(5)实践中可根据行为者的健康信念高低来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计划,避免了对所有行为者采取千篇一律的健康教育方式;
(6)通过对促进因素和制约因素的评估,选择有效的教育方式,提高健康教育质量,从而取得行为者的配合,自觉地参与。
缺点
(1)模式的变量设置:①模型没有明确地指出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变量的组合没有明确的规则;②模型预测能力较低。
(2)模型的效度和可信度检验较困难;
(3)模型的隐私性;
(4)干扰因素的控制。
争论
(1)对疾病严重性的感知与HBM理论假设相矛盾; “个体对艾滋病严重性的认知越高越不愿意参与艾滋病抗体检测。”
(2)HBM理论假设所有个体都具有自主选择特定行为的机会,但在某种情况下不适用等。 “并非所有女性都能自由选择安全性行为。”
【实例】贝宁农村安全套使用障碍的一个横断面调查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与方法
威胁感知——艾滋病毒感染的风险,艾滋病的严重程度
行为评价——使用安全套的益处和障碍
行动线索——艾滋病宣传、公益广告
自我效能——能否坚持安全套的信心
个人行为——是否使用安全套
研究结果与发现
通过数据分析,采纳行为有效性感知,对实施行为障碍的感知是安全套使用的主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