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
美国无线电公司(RCA)兼职的George Heilmeier发现了液晶材料新的电光特性
1968
世界上第一片LCD问世,第一台液晶平板电视出现,仅能显示单一色彩的静态图像
资金密集、研发周期长,大公司看不上小尺寸液晶面板,一心扑在电视应用上。
1988
NEC、DTI(东芝和IBM的合资企业)、夏普建立面板量产生产线
1997
金融危机,产业低谷和美国“打压”关系,日本面板厂商大多面临亏损。掌握尖端技术
与中国台湾合作签订TFT-LCD技术转让,弥补了日本产能不足的同时获得了大量专利转让费
1999
日系
日本政府牵头整合了东芝、索尼、日立旗下的液晶面板业务,成立了日本显示器公司(Japan Display Inc)即JDI,成为了日本液晶面板产业唯一一家有制造能力的企业
1997
三星、LG等韩企,则采取反周期的投资策略,不顾眼前的亏损,果断大幅投资扩建生产线,在面板行业回暖时蚕食了日企的大部分市场份额
1999
1999年5月,飞利浦16亿美元换取LG面板业务50%的股权
1999年10月三星获得戴尔85亿美元的TFT-LCD订单
1999年11月,现代集团与IBM,康柏和Gateway签订五年80亿美元的笔记本电脑面板合同
2003
现代受债务危机影响,卖掉TFT-LCD产业给BOE
2002
“两兆双星”计划
在2006年,半导体与彩色显示产业两项产业的产值各突破一万亿元新台币
在政策和技术加持下
友达光电、奇美电子、广辉电子、中华映管和瀚宇彩晶“五虎”
2009
长虹、康佳、TCL等九家电视企业与友达、奇美签署了交易总额为44亿美元的采购合同,总需求量超1200万片。然而台企专而以“不愿依靠内地客户,怕渠道被控”为由低价将面板卖给了韩企,囤积了大量面板的韩企进而坐地起价。这也为中国台湾面板产业的衰退埋下了种子
2012
失去大陆市场,并经历三年(2009-2012)的连续亏损
产业洗牌后,广辉电子并入友达光电,奇美电子被整合进鸿海集团旗下的群创,面板“双雄”友达和群创也替代了以往的“五虎”格局
1969
清华大学化学系、北化等科研院所开始怼液晶材料的研究
1980S
七七四厂、七七零厂由于设备不完善、资金不足、人才短缺等因素的制约,取得的成果甚微
1984
深圳中航天马公司建成第一条4寸规格的TN-LCD生产线,同时七七零厂通过香港从日本引入设备后建成7寸液晶面板生产线,虽然都仅是作坊式的小规模实验线,并不具备量产的能力,但也让中国大陆液晶面板产业看到了曙光。
1992
濒临破产的北京电子管厂(七七四厂)通过体制改革成为北京东方电子集团
1994
成立研究TFT、PDP、FED 等平板显示技术的小组
1998
京东方准备进军液晶显示领域并开始战略布局与技术积累,而此时,整个中国的显示产业还沉浸在CRT产业盈利的喜悦中,尚未意识到TFT-LCD的发展潜力
2003
京东方由于技术壁垒收购了现代的全套TFT-LCD业务,包括知识产权、市场份额、营销网络及工作团队,随即在北京自主建设了第5代TFT-LCD生产线
2009
华星光电成立
2009年群创准备收购奇美时,奇美的部分员工准备离开,华星就将他们招入麾下,包括那些在金融海啸冲击下受影响的韩企员工。就这样,在一边推进投建项目一边招兵买马的过程中,华星逐渐成长起来
2013
2008~2013京东方在国内各地相继建成多条TFT-LCD生产线,以满足不同尺寸屏幕的需求
2016
京东方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屏市场占有率已位居全球第一,显示器显示屏全球第二,电视的液晶显示屏全球第三
2003到2009年,中国台湾的面板产业投资金额超过1万亿新台币,液晶面板出货量占据全球40%以上的份额,形成与日、韩三足鼎立的局面。
连续七年(1990年-1997年)连续八年(1987年-1994年)亏损
1990年代早期,美国对日本平板显示厂商实行了反倾销诉讼,并提高了TFT-LCD的关税,打压日本
原材料供应、设备组装、到生产制造、工艺规范等完整的产业链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