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楞严经修行法要
净界法师,云何应住:破妄显真 以明安住 达妄本空 知真本有;云何降伏其心:发明三观 以示调伏。感兴趣的伙伴可以看看。
编辑于2023-03-10 06:38:34 湖北省楞严经修学法要
前言
解释经题
总说
本经的经题: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大佛顶:大佛顶就是我们一种内在的体性, 大:绝代圆融不可思议 佛:了了常知不可昏昧 顶:妙用无穷不堕诸数
依止这一念心性而称性起修 (依体起用)
从自利功德角度: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从利他功德角度: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别明
本经的思想
正念真如 破妄显真
不迷:智慧
理观:达妄本空 知真本有
不取:禅定
不动:持戒
持戒(四根本重戒)
持咒
本经谈论的两个根本
心中的妄想 (生死轮回根本)
妄想心的可怕之处
不知不觉
辗转增盛
妄想心的作用
带动烦恼,罪业
带动生死果报
我们真实的心性 (涅槃功德的根本)
远离颠倒妄想 不迷不取不动 用三个地方检查自己
大:绝待圆融 不可思议 遇到境缘告诉自己是虚妄相 回光返照 安住真如
佛:了了常知 不可昏昧 心常觉照 不随妄转 做事依止智慧不依止感觉
顶:妙用无穷 不堕诸数 启动大悲妙用 内心调柔清净 该怎么做好 就怎么做 (依止所有的顺逆因缘) (开显自性的福德,智慧)
本经谈论的修学
缘修
特点:虽修善业 心不安稳
原因: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依止生灭心修学
实修止观 破妄显真 (称性起修)
正确认识处理的四个主题
内
经营内心,把安住在外境的心拉回到内心世界
外
认命,花时间改变外境是浪费时间 (万般皆是业 半点不由人)
真
要自己觉悟,安住在不生不灭的真如 (知真本有)(正念真如)(回光返照)
妄
要观察达妄本空,妄想是生命的假象
经文要义
真妄不二
我们的五阴身心具足两个相貌
浮尘:刹那变化
虚妄不实 没有真实的体性 (体是空的)
从空性中来 到空性中去
本来无一物
没头没尾
当处出生 随处灭尽 循业发现
假名 假相 假用 幻妄称相
相妄性真
观相元妄 (空观)
相状是虚妄的 (因缘和合 虚妄有生 因缘别离 虚妄名灭)
五阴:色受想行识
六入:眼耳鼻舌身意
十二处:六根与六尘
观性元真
心性是真实的
我们的本来面目清净本然
内在体性是妙觉之体,是妙明之体
内在体性是我们真实的安住处
内在体性是灵灵觉觉的清净本性
循业发现 (假观)
不否定自己的因缘 找到自己的定位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安住真如 (即假即空)
观察假相 借假修真
活在当下 历事炼心
正文
一:缘起篇
一:佛僧应供
缘起:波斯匿王请佛宫掖 佛陀令众弟子别处应供
二:淫室误堕
阿难遭幻术
缘由:阿难有一念明了的攀缘心 与摩登伽女接触触动了业力
攀缘心的过患
带来忧愁苦恼
引生生死的业力
阿难尊者的示现:一个凡夫
文殊菩萨就没有遭幻术,因为心没有动
阿难戒体将毁
被动的,是过去业力牵引
心还没有失掉智慧观照
忆念佛陀才能与佛陀感应道交
示现凡夫
我们正是此经加被的对象
三:神咒护持
大悲鉴物恒不忘念
佛陀的心了了分明 但是不动
自受用:知三千大千世界下了多少雨滴
他受用 能念所念性空寂 感应道交难思议
放光说咒表示密因
顶放百宝无畏光明 放光:表示佛陀的根本智 表示空观的智慧:照了心性随缘不变之体
光中出生千叶宝莲:表示佛陀的后得智 表示假观照了心性不变随缘的妙用
千叶宝莲:十法界十如是
十法界:地狱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罗法界、人法界、天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和佛法界
十如是: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
有佛化身结跏趺坐 宣说神咒:表示我们的佛性众生 众生本具但必须假借空假中三观才可以开显 表示即假即空:中观
文殊往救破邪归正
文殊菩萨的心:不迷不取不动 用百分之百的心力启动了咒语百分之百的功德
四:当机悔请
阿难悔恨自己:一向多闻 未全道力
多闻没有错 应当由闻慧提升到思慧 (依教起观)
请佛开示成就菩提
成就无上菩提的三个因地 (果地功德)
空观(妙奢摩)
假观(三摩)
中观(禅那)
修之前要明白:达妄本空 知真本有
五:大众愿闻
生命
外境是唯识所现 阿赖耶识第八识主导
内心
妄心
取相:心有所住
分别:爱憎取舍 (造生死轮回)
真心
二:理论篇
一:破妄显真 以明安住
了境
流转门
随顺妄想
唯识所现
唯识所住
还灭门
正念真如
安住力
调伏力
坚持力
破除妄想
破计身内
征缘起心:阿难攀缘佛陀的三十二相好
佛陀问:能见的心是谁 能爱的是谁
阿难答:眼见心喜欢
喻明调伏
征问:心在哪里都不知道怎么调伏呢
譬喻:譬如国王讨除盗贼,要弄清楚贼在哪
合法:佛陀开示阿难要先端正其心
如果心态不改变,犹如拿砂煮饭
牒其内执
正牒
佛陀问:能缘的心在哪里
阿难答:心在身体之内
立例
所见之境:祇陀树林在讲堂之外
所见次第:先看见房间里面,在透过窗看见外面
远见之由:视野都是由近及远,由内而外
正破非内
引例:讲堂之内的人不可能里面看不见, 却见到外面
正破:心在身内为何看不到五脏六腑呢
破计身外
转计:
阿难改口:心在身外
阿难举例:如灯置于室内 灯光由近及远
阿难推理:心在身外如灯置于室外 故能看到外面见不到里面
破斥
立例:一个人吃饭,其他人能饱吗?
正破
外不相干:假如心在外就和身体不相干
举例说明:阿难看到佛陀的手心产生了苦乐感受
正破邪执:说明阿难是身心相知的
破计中间
破泛计
泛计
引佛昔教: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谬解泛计:心在“中间”
泛破
双征两在
佛陀问阿难,心在“中间”的明确位置
在身不成
色身的中间等同于身内,此不成立
在处不成
概念上的“中间”是相对的, 此指标混淆不清 此不成立
破正计
正计
阿难认为:根尘碰撞产生识,心就在其中
正破
双开两途
佛陀问:真实心的体性兼带跟尘性质, 还是离开跟尘另有一个性质?
兼二非中
色心二法对立 不可能兼带
不兼更非
心识离开跟尘就不存在了
结破非理
感受与想象没有体性
结示二本
举过出由
凡夫之过(造恶凡夫)
安住五欲 颠倒梦想
烦恼不断
制造罪业
困惑痛苦
二乘之过(住在空性)
依止出离心 修习四谛 十二因缘
生命是个假象 缘生缘灭
没有真实不变的自我
外道之过(造善凡夫)
心随境转 依止妄想
天人
魔及眷属
外道
指出原由
不知二种根本 错乱修习
犹如用砂煮饭
正示二本
征问
云何二种?
示体
二种根本
生死轮回的根本
住在外境 产生攀缘
以攀缘心当做生命的自体
涅槃功德的根本
智慧观照 寂静涅槃
八识的自证分依他起性 (异熟)识精元明 能生诸缘
不像第六识攀缘执著
相对的清净光明
受业力熏习 变现六道果报
第七识:第八识成熟时变现的心态 恒审思量 捏造自我 颠倒攀缘
不能攀缘外面
启动第六意识识别外境
子主题
第六意识
用攀缘心追求外境
生死轮回的开关
创造业力
生死轮回
枉入诸趣
安住真如 缘菩提道
涅槃的开关
法身清净
般若智慧
解脱涅槃
真如
般若德
解脱德
法身德
开显真心
直指见性是心非眼
以拳例见 定其常情
双征拳见
佛陀握拳问:拳的光明因何而有?拳头怎么形成的?你用什么去见?
阿难答:光明从佛陀过去清净的善业而来, 佛陀握手成拳,我用眼睛看到
陈述法喻
佛陀假借譬喻问阿难:看见东西需要需要眼睛,是否就如握拳需要手
迷执未悟
阿难答:是的
引例破执 正显见性
正斥其非
佛陀否定阿难:没有眼根的人并非什么都见不到
举例发明
盲人能见黑暗之相
眼见成谬
盲人得眼跟暗室得灯一样可以使人见到光明 那么前者眼见=后者灯见
心见正义
开示:眼和灯都是显现色尘的工具,能见的是我们一念的心性
约客尘显见性不动
默请
阿难口已默然 心未开悟
正示
徵名验解
如来问
佛陀先指出障碍圣道的原因是我们 心有所住,后问大众是如何开悟的
陈那答
自陈得悟
乔陈如答:观察“客人”和“灰尘”的义理而开悟
以喻发明
明客
三界果报是“客”来来去去 生灭变化
明尘
攀缘心是“尘” 刹那刹那生灭
如来印可
佛陀认同乔陈如的回答
大乘和小乘的不同
小乘:断烦恼
好比把灰尘除尽
大乘:转烦恼
不管灰尘 不随妄转 安住虚空
现相证成
光引头动
佛陀从手掌发出宝光到阿难的左右肩, 阿难的头左右摇动
审问动由
佛陀问:头为何摇动 阿难答:我见宝光左右来 故左右观 头自然摇动
辩定动者
佛陀问:是头摇动?还是见性在摇动? 阿难答:头在动,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
如来印许
约标指显见性无还
陈情
闻法虽悟
阿难悲从心起继续承受佛陀教诲
仍依妄心
阿难对微妙的心性有所觉悟 但是用攀缘心来分别佛陀的音声
未认本心
阿难难以接受攀缘心不是真心
请佛除疑
阿难希望佛陀再次开显圆满发音 因为他积迷已久 攀缘习惯了
开示
近就音声分别以明无性
离尘无体
佛陀:分别声音的心 随着音声消失也不见了
以喻发明
譬喻
客人:妄心;主人:真心
合法
真实的心性不生灭 可以依靠 可以安住
广历诸法分别以示可还
兼破缘色
阿难攀缘“三十二相好” 出家 则若佛陀老了 这个出家的心就灭了
广至缘法
连五尘之外的修行人,没有生起分别外境的心都要归还,那我们的真心到底在哪里呢
二:发明三观 以示调伏
总徵
别释
明色阴即藏性
明受阴即藏性
明想阴即藏性
明行阴即藏性
明识阴即藏性
三:修行篇
四:破障篇
五:功德篇
结劝
两个重点:
云何应住:破妄显真 以明安住 达妄本空 知真本有
云何降伏其心:发明三观 以示调伏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妄心特征:假借外境而生 假借外境而灭
判定心真实与否
真心:苦恼病痛时也不离不弃 具有依止道理的思惟产生的力量
假心:假借外在的因缘和感应产生的信心
只要是假借外在因缘生起的,都不是你的东西
心性离一切相 既不寂静 也不摇动 随缘显现寂静 随缘显现摇动
心有所住 就如生出灰尘 久而久之灰尘盖满真心
三界无安 犹如火宅 众生充满 甚可怖畏
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
观心无常
观法无我
断烦恼靠智慧观照而非苦行
修学的真实因地: 依止不生灭心 安住在不生灭心
一念迷全真成妄 一念悟全妄成真
正念真如 回光返照
修学次第:安住力 调伏力 坚持力
如是见性 是心非眼
阿难的心住在眼根,以眼根为能见, 此为情执所在
真正能见的是一念心 眼根只是个工具
回存到第八识
回到第七识产生自我
造业
每次选择内心正确的声音, 慢慢增加真实的力量
整个生命的关键
佛陀要破的是攀缘心(缘影之心) 本质上是我们一念的妄动, 心境和合产生一个影像
楞严经的重点
安住当下:空观
开创未来:假观
空观:照了心性 不变之体 清净本然 假观:照了心性 随缘之用 循业发现 假观:空有同时 空有无碍
修学目标: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心到底在哪里呢?觅心了不可得 清净本然 周边法界 无所不在
六根:眼根 耳根 鼻根 舌根 身根 意根 六尘:色 声 香 味 触 法 六识:六根六尘碰撞生出的心中感受跟想法
攀缘心的真实相貌
这个“识”没有自体 是一个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而已
情识即带有情感的心识=生灭心, 正是此经要破的对象
感受
想象
住在感受和想象里就产生颠倒想 开始启动无始劫的业力
破妄显真的方法
修学重点:把心带回自性的家 回归不生不灭的心
何期自性 本自清净
因缘和合 虚妄有生 因缘别离 虚妄名灭
达妄本空
对治烦恼两个选择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对治抗拒 压力很大 不靠谱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不随妄转 回光返照
要站在一个本来就没有烦恼的角度对治烦恼 站在一个本来就没有罪业的角度来忏悔业障
盗贼譬喻攀缘心 国王譬喻真如本性
阿难回答是错的。 前五识是明了,第六识是分别,产生颠倒想 了别外境主要是前六识
有: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空:因缘和合,虚妄有生, 因缘別离,虚妄名灭
对治攀缘心
回光返照
因地的修行
远离外在尘境
远离心中的妄想
真念真如
果地的功德
中心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