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戏曲
王次炤 艺术基础知识 戏曲篇,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形式的总称,还介绍了发展及历史、表演、音乐、声腔、基本特征,欢迎参考交流。
这是一篇关于艺术发展论思维导图,包含发展规律、艺术起源、自律性、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等。
王次炤 艺术基础知识 艺术设计篇,介绍了设计理念、外形/外观的体现、艺术设计领域、国外现代艺术设计、工艺美术的内容,喜欢的可以点个赞收藏一下哟~
王次炤 艺术基础知识 美术篇,介绍了社会功能、门类划分、作品构成的要素、历史发展、名家名作、批评与鉴赏的内容,喜欢的可以点个赞收藏一下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戏曲
中国传统戏剧形式的总称
发展及历史
源头
民间歌舞、民间说唱、滑稽表演、傩舞与傩戏
春秋
“优孟衣冠”——一次性的表演,还不是真正的戏剧,也属于滑稽表演
秦汉
民间“百戏”——《东海黄公》中国戏曲的雏形
唐
“参军戏”——宫廷出现以滑稽表演为特色——戏曲有脚色行当之分,参军和苍鹘
歌舞戏——踏摇娘、大面(兰陵王)、钵头(拔头)
梨园——唐玄宗时宫廷中所设专门训练乐工的机构
宋辽金
北宋--北杂剧
官本杂剧——经过官府审查可以通行的杂剧
辽金--院本
宣徽院——专门管理乐舞艺术的机构,剧本经其审查
院本与北杂剧一样,只是叫法不同
南宋--南戏
曲调为民间流行的唐宋词曲调,不协宫调,随口可唱
首创剧目——《赵贞女》、《王魁》 著名剧作——《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
元
元杂剧
音乐基础为北曲,故名“北曲杂剧”/“北杂剧”
结构体质
四折一楔子 —— 一折为一个段落,可以包含多个场次,元杂剧每本大体四折,楔子为补充段落
著名作家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大家 五大家+王实甫:六大家+乔吉
元代末年
“南北合套”
明清
传奇
以文人为创作主体的规范化的戏曲样式,指故事内容具有传奇色彩
明代四大声腔(南戏声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
昆山腔--魏良辅改良--昆曲
名作——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南杂剧
用南曲写杂剧
清
康熙年间出现“南洪北孔”,康熙之后昆曲传奇衰落
梆子皮黄等声腔剧种崛起,开启“乱弹”的时代,最辉煌的成果是京戏的形成
近代(京剧的形成)
乾隆五十年进京的徽班--“京秦不分”的杂合戏班--“ 二黄调”
嘉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秦腔演变为“西皮”
嘉庆道光年间实现合流
道光
汉班艺人米应先进京成为“老生”--余三胜、王洪贵、李六--唱腔“楚调”、声腔“皮黄腔”
北京徽班--张二奎、程长庚
余、张、程“三鼎甲”--京中皮黄戏
咸丰
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新三派”--声腔表演艺术进入成熟时期
鸦片战争后--北京皮黄戏出京--被称为“京戏”
现代
北伐1926
海南--王文明--海南改良土剧社
湖北--李之龙--血花世界
戏曲与革命运动相结合
逐步克服“五四”以来全盘否定戏曲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提倡“新国剧”运动(1920--1930)
抗战1931
表现爱国主义思想剧目,激励民心,在陕甘宁等抗日革命根据地开展旧剧革命的运动
1942
延安--平剧研究院--《逼上梁山》等京戏,毛泽东--“推陈出新”方针
新中国成立1949
戏曲改革纳入政府工作,成立中华全国戏曲改革委员会
表演
表演程式
唱念做打
四功五法
科介.....
脚色行当
生旦净丑杂外贴、参军苍鹘、五花爨弄、江湖十二脚色、反串、文武昆乱不挡
人物
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孙菊仙、汪桂芬、谭鑫培 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音乐
诸宫调
南北曲
宫调
套数
南北合套
集曲
曲牌 曲牌连套体
板式 板式变化体
上下句
欢音、苦音....
声腔
高腔腔系
昆腔
梆子腔
皮黄腔
弋阳腔
江西弋阳--当地方言与民间音乐结合--特点“其节以鼓,其调喧”
余姚腔
浙江余姚
海盐腔
浙江海盐--特点“体局静好,以拍为之节”--使用官语
昆山腔
江苏昆山--特点“体局静好,以拍为之节”--嘉靖年间用丝竹乐器伴奏-- 嘉靖隆庆年间-经魏良辅等音乐家的个改革发展为“水磨调/昆曲”
梆子腔/山陕梆子
山陕交界的黄河两岸--清初被称为“乱弹”、“西调” 乾陵年间--魏长生进京使梆子腔流行全国--特点:以梆击节,有胡琴伴奏
在长江流域分布广泛,对京剧的形成产生极大影响
西皮来源西北的秦腔--在汉水流域发展成襄阳调--在汉口一带与二黄调汇合--被称为”西皮“
二黄发源于安徽、江西、湖北交界的长江中游地区
昆曲
昆山腔--魏良辅等音乐家改进--水磨调--最初用于清唱,被称为”昆曲“
剧种
昆剧
以昆曲为主演唱的戏剧叫做”昆剧“
以昆曲为音乐载体--昆曲产生后戏曲作家为其写作传奇--梁辰鱼《浣纱记》
京剧
主要腔调:西皮二黄,此外还有昆曲、吹腔、拨子、杂调等 主奏乐器:京胡
秦腔(乱弹)
流行于陕甘宁青等西北地区 演唱以梆子击节,唱腔结构属板式变化体,唱腔分为欢音、苦音
代表人物:刘毓中、樊新民、萧若兰 代表剧目《三滴血》、《火焰驹》
豫剧(河南梆子)
唱腔为板式变化体 流派:豫西调、豫东调等
代表人物:常香玉、马金凤等 代表剧目《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香莲》、《七品芝麻官》
越剧
发源于浙江嵊州,流行于长江三角洲--原为民间说唱”落地唱书“
代表人物:袁雪芬、范瑞娟、姚水娟等 代表剧目《梁山伯祝英台》《红楼梦》等
黄梅戏
发源、流行于安徽、湖北、江西--原名”黄梅采茶调',安庆地区称为“怀调”
代表人物:严凤英、王少舫 代表剧目《天仙配》《女驸马》
评剧
曾用名“落子戏”、“蹦蹦戏”、“平腔梆子戏”
发源于冀东(河北唐山、秦皇岛一带)--1900年左右于唐山形成剧种 前身为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用河北梆子全套乐器伴奏“平腔梆子戏”--1935正式称为“评剧”
代表人物:成兆才、白玉霜等 代表剧目:《刘巧儿》《杨三姐告状》等
川剧
流行于云贵川地区--明清以来四川已有高腔、昆腔、梆子腔、皮黄腔流入+当地民间灯戏--三庆会的影响和号召下五腔共和--“高昆胡弹灯”五种声腔共存的川剧
代表人物:康子林、周慕莲等 代表剧目《白蛇传》《玉簪记》《拉郎配》等
基本特征
综合性
时空综合/综合表演/综合艺术
虚拟性
时空虚拟/动作虚拟/布景虚拟
程式性
脚色行当/表演动作/戏曲音乐、唱腔
“京化”的特色--1建立以皮黄腔为主,兼昆腔及吹拨诸腔的音乐体系 2北京方言融入演唱,形成“十三辙”、“四声”等舞台语言体系 3确立以改良后的京胡为主奏乐器 4吸取昆曲、乱弹诸腔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