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1)
一般来说,管理学形成之前可分成两个阶段: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从有了人类集体劳动开始到18世纪)和管理理论产生的萌芽阶段(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 管理学形成后又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学派出现前)、现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和当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古典管理理论
泰勒与科学管理
泰勒的生平
时间:1856-1915 称号:科学管理之父 实验:搬运铁块实验 铁锹实验 金属切削实验
科学管理的内容
1;改进工作方法,并根据要求挑选和培训工人 工作定额原理(分动作定时间制定合理日工作量) 标准化原理 挑选一流工人(相适应)
2;改进分配方法,实行差别计件资制 多劳多得
3;改进生产组织,加强企业管理 在企业中设置计划部门,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 实行职能工长制 进行例外管理
影响
局限性:1:工人=会说的工具(工具人) 2:重技术轻人群社会(经济人) 3:仅解决了个别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 未关注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问题
贡献:1:经验管理—》科学管理 2:生产效率提高,生产力发展 3:奠定了现代化企业管理基本逻辑(标准化、定额、计量、信息化工作,规章制度和职工教育)
法约尔与一般管理
法约尔的生平
称号:管理理论之父 时间:1841-1925
一般管理的内容
六个企业经营的基本活动 管理(核心)、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
五大管理要素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十四项管理原则 劳动分工、权力和责任、纪律、 统一指挥(一个下属只能对一个领导人的命令)、 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 集中、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人员稳定、 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
韦伯与科层组织
韦伯
称号:组织理论之父 时间:1864-1920
科层组织的权力类型
传统型权力 个人魅力型权力 法理型权力(科层组织的基础)
科层组织
通过职务和职业进行管理 明确的分工、指挥链与权力体系 人员的考核与教育、职业管理人员 遵守规则和纪律、组织内部成员的关系
总结于评价
优
从经验管理上升为科学管理 提高了生产效率
劣
机械看待组织和工作,封闭系统的管理时代 抑制创造力、革新精神和冒险精神,不利于积极性 忽视了成员情感需求,正式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
第二节 行为科学理论
梅奥与人际关系学说
梅奥
时间:1924-1932 代表作:《工业文明人的问题》
霍桑实验
1;照明实验1924-1927 目的:探索照明强度对生产率的影响
2;福利实验1927-1928 目的:工作效率影响因素探究
3;访谈实验1928-1931 目的:工作效果影响因素探究
4;群体实验1931-1932 目的:工作效果影响因素探究
人际关系学说主要观点
工人是社会人 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人际关系学说的评价
贡献:注重人的因素,关注人的社会,心理需求,改变了人和机器无差别的观点
局限:过分强调非正式组织、情感的作用,过分否认经济报酬、物质条件的影响
麦格雷戈的“X -Y”理论
X理论
生来厌恶工作,受人指挥,逃避责任,为满足基本需求,必须采取强制措施
Y理论
非不喜欢工作,愿意承担责任,逃避因为后天经验的结果,有自我实现的需求,能发挥主动性实现组织目标,人能自我领导与控制
超Y理论
内容
1:不同的情况应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 2: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
杰伊洛尔施与约翰莫尔斯
第三节 现代管理理论
系统管理理论
巴纳德
称号: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
系统的特征及其构成要素
1;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 2;协作系统 的三个基本要素 (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的沟通) 3; 经理人员的职能 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系统,从不同的组织成员那里获得必要的服务,规定组织的共同目标
权变管理理论
影响较大:莫尔斯和洛什的“超Y理论” 费德勒的权变领导模型 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形成
观察分析事例,寻找相互关系,归纳模型 环境变量和管理变量间存在一种函数关系, 即权变关系
决策管理理论
西蒙
决策理论的主要观点
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 决策的过程包括情报活动,设计活动抉择活动和审查活动(管理的实质是决策) 决策的准则:足够好的or令人满意的 (不能最和绝对) 程序化决策(例行活动) 非程序化活动(例外活动)
协调管理理论
亨利.明茨伯格
六种基本的机制
相互调适、直接监督、工作程序标准化、 成果标准化或产出标准化、 技术(技能)以及知识标准化、规范标准化
六个基本构成部分
工作核心层、战略高层、直线中层、技术官僚、 支援幕僚,意识形态或文化
组织结构的七种基本形态
创业型组织(简单结构)、机械型组织、 多角化组织(分布式结构)、专业型组织、 创新型组织(特别小组)、使命型组织、 政治型组织
管理科学理论
称为管理的数量学派或运筹学派
将管理问题数量化数字化,并借助电子计算机使管理过程模型化
第四节 当代管理理论
制度视角
新制度学派的组织趋同理论
技术视角
企业再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