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二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中历史世界近代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单元 思维导图 知识框架具体是:法西斯主义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国际秩序,一起来看。
高中政治新教材必修四 哲学部分思维导图知识框架,内容有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快来看。
法治与政治存在共生性。法治意为法律的统治,核心是通过良法实现善治,实现权力的有效制约与权利的可靠保障。政治是权力主体在管理国家公共事务中,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二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法西斯主义的形成
1929-1933.经济危机
原因
一战过后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生产相对过剩
表现
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 失业人数up→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挤兑→金本位制崩溃
出路
美国→罗斯福新政
通过立法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金融:帮助银行回复信誉
工业:调整工业生产
农业:保证农业生产
社会:增加公共工程建设 增加就业
意义
缓解了经济危机
避免社会动荡 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
德国日本意大利→法西斯
法西斯的形成
意大利
1919.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党
1922.法西斯政权
1935.入侵埃塞俄比亚
德国
经济危机使民众对政府失去信心
《凡尔赛条约》 民族复仇主义 种族狂热 对外扩张
1920.希特勒的纳粹党
1933.纳粹党获取政权
日本
1921.军部独立运动
1931.九一八事变
1936.军事法西斯专政 二二六兵变
法西斯主义的特点
极端民族主义 反对共产主义与自由主义
对内军事独裁
对外侵略扩张
英法的绥靖政策
1938.德国吞并奥地利 捷克斯洛伐特
慕尼黑阴谋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欧洲战场的开展
1939.德国闪击波兰
1941.德国入侵苏联
太平洋战场的开辟
1949.日本偷袭珍珠港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942.联合国家宣言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945.德国投降 日本投降
战后国际秩序
雅尔塔体系
开罗 德黑兰 雅尔塔 波茨坦
内容
对德国分区占领 美国占领日本
承认朝鲜独立
审判战犯
对殖民地及委任统治地进行托管
美 苏 英划分势力范围
成立联合国
联合国的成立
体现了二战后的国际秩序
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大国一致原则 更具有可操作性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
雅尔塔体系的性质及影响
以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
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大国之间相互妥协
强权政治色彩
损害一些国家的国家利益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战使欧洲的中心地位遭受致命打击
美国 世界第一经济 军事 政治强国
苏联 政治 军事强国 国际威望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是国际格局由欧洲中心转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