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 绪论
本图介绍了生理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和生物节律,感兴趣快来看看。
这是一篇关于病理第一章第三节变性的思维导图,玻璃样变:定义:细胞内或细胞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又名透明变性。
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总论: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原因、基本机制和转归。基本病理过程:多种疾病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生理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概念: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机体正常生命活动
任务:认识正常生命活动的规律
某一器官或系统功能是如何进行的---生命过程
功能活动是如何产生的--机制
功能活动是如何调节的--调节
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生理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生理学与形态学的关系
生理学的认识层次
器官和系统层面,,意义:揭示各器官、系统的特殊功能。
细胞和分子层面,,意义:有助于揭示生命现象最为本质的基本规律。
整体层面,,意义:在整体水平综合和验证其他水平研究中所获得的知识
第二节 生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
急性动物实验
离体实验
例如:蛙心灌流、骨骼肌的收缩
在体实验
例如:胃肠运动的观察、动脉血压的监测
慢性动物实验
假饲
动物实验应遵循自愿、知情和非创伤原则。
第三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
机体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合成代谢:摄取外界物质合成生物自身物质
储存能量
分解代谢:分解生物自身物质,排出异物
释放能量
物质代谢
兴奋性
或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并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1.刺激:作用与机体的内外环境变化(物理性刺激、生物性刺激、社会心理性刺激)
2.反应:机体对刺激所产生的应答性变化
3.可兴奋组织
接受刺激后能迅速产生某种特定生理反应的组织
可兴奋组织兴奋后所表现出的反应形式不同,但发生反应前都会产生动作电位。
能对刺激产生动作点位的组织或细胞称为可兴奋组织或可兴奋细胞。
一般☞神经组织、肌肉组织、和腺体组织
4.刺激三要素
足够的刺激强度、足够的刺激时间、适当的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
5.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阈值
将刺激作用的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把刚能引起活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位阈强度,简称阈值
阈刺激:刺激强度=阈值
阈下刺激:刺激强度<阈值
阈上刺激:刺激强度>阈值
6。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绝对不应期:对任何刺激均不起反应,兴奋性为0
相对不应期:对阈上刺激起反应,兴奋性低于正常。
超常期:对阈下刺激起反应,兴奋性高于正常值。
低常期:对阈上刺激起反应,兴奋性稍低于正常。
第四节 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和生物节律
机体的内环境
外环境
自然环境: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社会环境:社会因素、心理因素。
体液(60%)
细胞内液(40%)
细胞外液(20%):组织液(15%)、血浆(5%)、其他极少量(淋巴、脑脊液、房水等)
细胞外液也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稳态
定义: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含义:稳态是一个动态平衡,新陈代谢和外环境改变不断在破坏稳态,而机体又可以通过各种调节系统恢复和保持稳态。
稳态概念的扩展:机体各器官功能的活动也是一种稳态。
稳态的意义: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稳态的维持:稳态的维持需要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调。最主要的方式是负协调。
第五节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