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紫外分光光度计
紫外分光光度计的思维导图,内容分享了基本原理、光度法误差、显色反应、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一起来学习吧。
仪器分析单元,整理了荧光分析法的原理、荧光与分子结构关系、定性与定量分析、荧光分光光度计、优点的知识一起来学习吧。
电位法是利用测量原电池电动势以确定待测物含量的分析方法。它分为直接电位法和电位滴定法。其电极有参比电极和指示电极插入试液中组成。参比电极常用饱和甘汞电极(SCE)或银-氯化银电极。指示电极有金属-金属离子电极 (第一类电极)、金属-金属难溶物电(第二类电)、性金属电 (零类电) 和离子选择性电(膜电)四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思维导图
第二职业规划书
记一篇有颜又有料的笔记-by babe
伯赞学习技巧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测量物质分子在200~800nm波长范围的特定波长处的吸光度或一定范围内的吸收光谱
基本原理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产生
分子中的电子总是处在某一种运动状态中,每种状态都有一定的能量,电子易受外来能量激发
带状光谱
电子跃迁类型
σ-σ跃迁
所需能量最大
吸收峰在真空紫外区
吸收峰波长一般小于150nm
π-π跃迁
吸收峰波长在200nm附近
强吸收ε>10(4)
C=C、C≡C、C=N等基团中有
分子有共轭双键,跃迁能量降低,共轭链越长,能量越低,最大λ长移
n-π跃迁
含杂原子的不饱和基团C=O、C=S、N=N等
弱吸收10<ε<30
n-σ跃迁
含-OH、-NH2、-X、-S等基团的化合物
所需能量比σ-σ跃迁较低
吸收峰波长一般在200nm附近
末端吸收区
常用名词
发色团、助色团、蓝移、红移、浓色效应、淡色效应、吸收光谱
吸收带
R带:一般由n-π跃迁产生,吸收峰在250~500nm,弱吸收ε<100
K带:由π-π跃迁产生,强吸收ε>10(4),吸收峰红移则吸收强度增加
B带:芳香族化合物特征吸收带,吸收峰在254nm附近
E带:芳香族化合物特征吸收带
Lambert-Beer定律
数学表达式:A=-lgT=ElC
以浓度C为摩尔浓度(mol/L)表示:A=εlC
ε为摩尔吸光系数,单位为L/mol •cm
以浓度C为质量百分浓度(g/100ml)表示:A=E(1%,1cm)•l•C
单位为100ml/g•cm
百分吸光系数和摩尔吸光系数之间的关系为ε=(M/10) •E(1%,1cm)
光度法误差
当波长和实验条件一定时,吸光度A与吸光物质浓度C成正比,A-C过原点
只有稀溶液时,Beer定律才能成立
只适用于单色光
有杂散光、散射光、反射光、非平行光影响
所测量A应在0.2~0.7之间
显色反应
显色反应:将被测物转变为有色化合物的反应
要求
被测物质与生成的有色物质有确定的计量关系
有较强吸光能力和足够稳定性
反应物颜色与显色剂颜色有明显区别
显色剂有较好选择性
显色条件选择
显色剂用量:通过实验测定并过量
合适pH、时间、温度、溶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主要部件
光源
单色器:色散元件(棱镜、光栅)、准直镜、狭缝
吸收池(光学玻璃、石英)
检测器:光电池、光电管、光电倍增管、光二级管列阵检测器
信号处理和显示系统
分光光度计类型
单束光分光光度计
双束光分光光度计
双波长分光光度计
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定性方法
比较吸收光谱:形状
比较特征数值:吸收峰波长、吸收峰数目、吸收峰波长位置、谷、肩峰
比较吸光度值、吸光系数
定量方法
单组分
标准曲线法
标准对照法、吸光系数法
多组分
解线性方程组法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等吸收、系数倍率法)
导数光谱法(定量依据、干扰吸收的消除)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