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为了激发学生的动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注意和兴趣,再使学生理解完成学习任务是与他现在学习和将来就业密切相关的接着要使学生觉得自己有能力做好此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学习者特征分析
1.什么是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分析的目的是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为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用等教学外因条件适合于学习者的内因条件提供依据,从而使教学真正促进学习者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A.什么是外因条件?
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
在这里指的是教学的内容,目标,媒体的选择和利用以及教学活动的设计
B.什么是内因条件?
内因是物体本身的性质
在这里内因指学习者的个人学习特征。
2.为什么要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
(1)教学系统设计是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教学目标能否实现,需要在学习者自己的认识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而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又都是以自己的特点来进行学习的。因此,要取得教学设计的成功,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
(2)美国教育技术界著名学者海涅克等在1989年指出:对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即使作一些粗略的分析,对教学方法和媒体的选择也是有益的。
(3)最终的目的
为学生提供更合适的教学目标
为学生提供更恰当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提供更适切的教学内容
为学生提供更适合的教学媒体
为学生提供更精准的教学评价
3.要分析学习者的哪些特征?
学习准备
一般特征
学习动机
起点水平
预备能力
目标技能
学习态度
学习风格
(1)学习准备情况
学习准备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是指学习者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来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原来的知识水平指起点水平
学习
知识
技能
态度
换句话说,就是要分析学习者的知识起点水平,技能起点水平,态度起点水平。
A.起点水平包括什么?
1,预备技能:学生在开始新的学习之前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2,目标技能:在教学目标中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3,学习者学习态度:对教学内容是否存在疑虑,偏爱或误解。
B.如何分析起点水平?
1,根据内容分析来预测预备技能
2,根据测试来确定目标技能
3,使用态度量表来确定学习态度
态度量表是什么?
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指一般特征
学习者一般特征指对学习者学习有关学科内容产生影响的心理的,生理的和社会的特点。
生理的:年龄,性别
心理的:认知发展与成熟度,学习动机,个人对学习的期望
社会的:工作经历,生活经验,经济文化,社会背景等
分析学习者特征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从而实施教学,那么生理,心理的特征故会影响学习者学习但社会的特征为什么会影响呢?它是怎样产生影响的?
(2)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对学习者感知不同刺激和对刺激做出反应这两方面产生影响的,反映学习者个性特点的心理特征。
学习风格的测量
A.信息加工
活跃型
沉思型
B.感知信息
感悟型
直觉型
C.输入信息
视觉型
言语型
D.内容理解
序列型
综合型
6.总结
为了激发学生的动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注意和兴趣,再使学生理解完成学习任务是与他现在学习和将来就业密切相关的接着要使学生觉得自己有能力做好此事。从而产生信心,最后让学生体验完成学习后的成就感,感到满意。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时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的目的,以及使教学有效且有趣,这一点必不可少。
5.皮亚杰认知发展特征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思维开始萌芽,具有客体永恒性,目标定向行为
前运算阶段(2-7岁)
思维不可逆,具有言语符号能力,以自我为中心,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思维可逆,去自我中心,形成物体守恒的概念,多维思维
形式运算阶段(11~)
能假设-演绎推理,能进行抽象或命题推理,形成系统思维
4.ARCS动机模型
A-Attention-注意
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
1,知觉唤醒
教师说话的音量
教室的光线强度
吃惊的消息
幽默的故事和笑话
只能引起短暂的注意
2,探究唤醒
提问问题
创设情境
设计教学环境
课件设计
3,变化
变换各种教学媒体
改变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
情景模拟法
参与式教学法
角色扮演法
操作演示法
启发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R-Relevance-相关
1,目标导向
教师提供教学目标
学生自定学习目标
2,动机匹配
提供成功的机会
合作的机会
责任分工
角色扮演
3,熟悉化
C-Confidence-信心
1,明确学习要求
作业要求
评价标准
2,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3,成就归因
S-Satisfaction-满意
1,自然的结果
2,积极的结果
3,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