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
心理现象及其本质;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情绪和情感、意志、人格的概念;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的基本分类;遗忘及其规律;情绪和情感的内容;意志行动的基本过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动机冲突。 感觉、知觉、注意、意志的特征;错觉;想象的功能;情绪和情感的类别;情绪与人类行为和健康;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人格形成的标志;气质类型的分类方法;需要和动机的定义与分类。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思维的过程;情绪理论;意志的品质;人格特质理论;能力的概念和分类;气质的概念、生理基础、分型与意义;性格的概念、特征与分型。
编辑于2023-04-15 14:40:32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 心理现象及其本质
一.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psychological phenomena)是个体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两类,即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
二.心理的本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二)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第二节 认 知 过 程
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一、感觉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一)感觉的分类
外部感觉
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皮肤觉
内部感觉
运动觉 平衡觉
内脏感觉
(二)感觉的特征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2.感觉的适应
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就是感觉的适应。
3.感觉的对比
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受性在性质和强度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4.感觉的相互作用
当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
5.感受性的补偿与发展
感受性的补偿是指当某种感受器受到损伤之后,在社会生活与实践活动的影响下,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大大提高的现象。
感受性的发展:感受性在生活和劳动实践的长期锻炼中,是可以大大提高和发展的,某些特殊训练,可以提高到常人不可能达到的水平。
6.联觉
当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
二、知觉
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一)知觉的分类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二)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事物时,首先要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象出来组织成知觉对象,而其它部分则留为背景,这种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系统把感觉到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属性整合为整体的功能的特性。
3.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感知事物时,不仅依赖于当前的信息,还要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给它赋予一定的意义。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对象的刺激输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是维持恒定的特性。
(三)错 觉
错觉(illusion)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三、注意
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属性或特性,它不能单独进行或完成
(一)功能与表现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及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人在注意时,血液循环和呼吸都可能出现变化,当注意高度集中时,还常常伴随某些特殊的表情动作。
(二)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
三)注意的质品
1.注意的广度
在单位时间内(0.1秒)能够清楚地把握的对象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
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这是注意品质在时间上的特性。
3.注意的分配
在同一时间内人把注意同时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或对象中去的能力。
4.注意的转移
个体有目的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决定注意转移速度的因素: (1)注意的紧张、稳定和集中度 ; (2)新事物的意义、趣味性与吸引力; (3)个体的神经活动类型 。
四、记忆
记忆(memory)是指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一)记忆的分类
1.按记忆的内容分类
形象记忆
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
运动记忆
2.按记忆加工的方式或保持时间的长短分类
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3.根据记忆时空关系的方式分类
情景记忆
语义记忆
4.根据记忆获得的方式分类
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
(二)记忆的过程
1.识记(memorization)
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与识别而获得事物的信息和编码,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2.保持(retention)
指识记过的材料(经验)和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得到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3.再认和再现(回忆) (recognition and reproduction)
再认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的心理过程。
再现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主体面前,在大脑里重新出现的心理过程。
(三)遗 忘
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出时有困难称为遗忘。
规律与特点
1.遗忘进程先快后慢;
2.遗忘的多少与记忆材料的性质
和长度有关;
3.遗忘的多少与个体的心理状态
有关;
4.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
方式有关。
五、思维
(一)思维概述
思维(thinking)是人脑间接地概括地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特性
间接性 概括性
(二)思维分类
1.根据思维方式分类
(1)动作思维
(2)形象思维
(3)抽象思维
2.根据思维探索方向(指向性)分:
(1) 聚合思维(求同思维)
(2) 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3.根据思维的独立程度来分类
(1)常规思维
(2)创造性思维
六、想象和表象
(一)想象
1. 定义
想象(imagination)是对大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特点:形象性和新颖性。
2. 种类:
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幻 想
(二)表象
表象(representation)是指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映象。
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态度的反映。
情绪侧重于外部表现 情感侧重于内心的体验
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联系
1.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通过情绪反应得 以表达;
2.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发生的过 程中,常常蕴涵着情感。
区 别
情 绪
情境性、短暂性、冲动性
表现外显性
多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
人和动物都有,发生较早
情 感
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表现内隐性
多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
人所独有,发生较晚
三、情绪的功能
(一)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工具
情绪的适应功能在于改善和完善人的生存条件。
(二)激发行为动机
能够驱动有机体发生反应、从事活动,在最广泛的领域为人类的各种活动提供动机。
(三)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
(四)情绪的信号功能
当面临陌生的不确定的情景时,人们常从他人面孔上搜寻表情信息,然后采取行动。这种现象称作情绪的社会性参照作用(social referencing of emotion) 有助于人的社会适应
四、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一)情绪的基本分类
1.快乐:一个人盼望和追求的目的达到后产生的情绪体验。
2.愤怒:在实现目标时受到阻碍,而使愿望无法实现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3.悲哀:心爱的事物失去时,或理想和愿望破灭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4.恐惧:企图摆脱和逃避某种危险情景而又无力应付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二)情绪状态的分类
1.心境(mood) 是指微弱、持久和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
2.激情(intense emotion) 是一种迅猛爆发、激动短暂的情绪状态。
3.应激(stress) 个体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是个体觉察到环境的威胁或挑战而产生的适应或应对反应
(三)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moral feeling) 是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时产生的情感。
2.理智感(rational feeling) 是在认识和评价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
3.美感(aesthetic feeling) 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
五、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维度(dimension)
动力性
激动性
强 度
紧张度
两极性(bipolarity)
增力-减力
激动-平静
强-弱
紧张-轻松
六、表情
与情绪情感有关联的行为特征称为表情。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
是指通过眼部、颜面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
身段表情(body expression)
是指情绪发生时身体各部 分呈现的姿态,通常也称“体语”。 手势(gesture)是一 种重要的身段表情,它通常和 言语一起使用来表达人的某种 思想感情。
言语表情(language expression)
是指情绪发生时在语音的语调、节奏和速度等方面的变化,是人类特有的表达情绪的手段。
七、情绪的理论
一般常识:“我颤抖是因为我害怕”
(一)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外周学说
詹姆斯—兰格:“我害怕是因为我颤抖”
(二)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学说
坎农-巴德:“这个狗使我颤抖和感到害怕”
(三)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
沙赫特:“我认为我的颤抖和害怕是因为我意识到了这个情境的危险。”
(四)沙赫特-辛格的情绪三因素学说
第四节 意 志 过 程
意志(will)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认知是基础 情感是动力 意志是保证
一、意志行动的基本过程和特征
意志行动:人的意志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受意志支配的行为称为意志行动。
基本过程
采取决定阶段
1.确定行动的目标 2.选择行动的方法 3.做出行动的决定
执行决定阶段
1.坚持执行预定的 目标和行为程序; 2.制止和修改那些 不利于达到预定目 标的行动。
基 本 特 征
1.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意志活动的前提
2.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意志活动的核心
3.以随意活动为基础
意志活动的基础
二、意志的品质
1.自觉性 2.果断性 3.坚韧性 4.自制性
相反的特征
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优柔寡断和草率
动摇性和顽固性
任性
第五节 人 格
一、概述
(一)人格的概念
人格(personality): 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personality)一般也等同于个性(individuality)。
个性着重强调了人的独特性, 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 人格则强调的是人的整体性。
(二)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与共同性 2.社会性与生物性 3.稳定性与可塑性 4.整体性
(三)人格心理结构
1.人格倾向性
需要 动机 兴趣 理想 信念 世界观
2.人格特征
气质 性格 能力
3.调节系统
自我意识
(四)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1.遗传素质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2.社会生活环境和实践活动是人格发展的决定因素。
(五)人格特质理论
1.卡特尔的特质理论
将人的特质分为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根源特质 16个。测量量表为 16PF。
2.艾森克人格维度理论
提出人格由三个维度构成,外内向维度、情绪维度和精神质维度。
3.大五人格理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些心理学家提出了人格五因素模式,被称为“大五人格”。
大五人格(240题/60题简版)
内-外向性 随和性(宜人性) 尽责性(谨慎性) 神经质(情绪稳定性) 开放性
二、需要
需要(need)是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根据需要的起源分
生理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
根据需要的对象分
物质的需要
精神性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三、动机与挫折
动机(motivation):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三个功能
激活 指向 维持和调整
动机分类
根据内容分
生理性的动机(物质方面的动机) 心理性的动机(精神方面的动机)
根据性质分
正确的动机 错误的动机
根据时间分
短暂动机 长远动机
根据原因分
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
动机冲突:
在同一时间内存在着两种或多种非常相似或相互矛盾的动机,这就是动机斗争,也称为动机冲突。
四种基 本形式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双重趋避冲突
挫折(frustration):
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
四、能力
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能力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技能则是通过练习而巩固了的已经“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 ◆能力表现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从掌握的速度和质量中,可评定出一个人能力的高低。 ◆能力是在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发展的。
能力分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
智力(intelligence)
属于一般能力,是认识方面各种能力的综合。
五、气质与性格
(一)气质
1. 概念
是指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气质比性格、能力更具有稳定性。
2. 特征
感受性 耐受性 反应的敏捷性 行为的可塑性 情绪兴奋性 外倾性与内倾性
3. 类型
多血质 Sanguineous temperament 黏液质 Phlegm temperament 胆汁质 Bilious temperament 抑郁质 Melancholic temperament
4.气质类型的生理机制
巴甫洛夫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认为高等动物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过程。 三种基本特性: 强度 灵活性 平衡性
5.气质的意义
正确认识气质与职业活动对指导 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积极的意义。
气质不决定一个人社会活动的价 值及其成就的高低。
不同的气质类型对人的身心健康 有不同的影响。
(二)性格
性格(character)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的特征:
对现实态度的特征 情绪特征 意志特征 理智特征
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家庭作用 学校教育 社会信息的作用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气质是生来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受到先天遗传素质的影响;
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气质形成早,不易变化;
性格形成晚,稳定性要比气质变化快。
◆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动态方面以及性格形成的速度。
第六节 心理的生物与社会基础
一、心理的生物基础
心理的生物基础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遗传基因。
(二)脑的功能系统与心理
1.调节张力和维持觉醒状态的系统 2.接受、加工和储存信息的系统 3.心理活动与行为调控的系统 4.三个机能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分工和协作及其不对称性
大脑两半球之间由胼胝体连接沟通,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在正常的情况下,来自外界的信息,经胼胝体传递,左右两半球息息相通。整个大脑作为统一的整体而有效地进行活动。
(四)内分泌系统
是无管腺体,分泌激素,直接进入血液或淋巴系统。是机体对行为起重要调节作用的系统。
1.几乎所有的内分泌腺都直接或间接地接受神经系统的控制。
2.激素也影响着神经系统的功能。
甲状腺:亢进,会过分敏感;不足时,精神迟钝 副甲状腺:不足时,反应迟钝,肢体运动不协调 肾上腺: 肾上皮质激素缺少时,精神萎靡,肌肉无力; 肾上腺素兴奋交感神经,应对突发事件。 脑垂体: 分泌多种激素,并控制多种不同的内分泌腺 性腺:促进第二性征发育
(五)遗传与心理
遗传(heredity)是指父母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可通过遗传基因传给子代的生物学过程。
在智力方面同卵双生子即使不在同一社会环境中成长,其智力水平也是相近的,异卵双生子次之,同胞再次之,堂兄弟姐妹相关更小。
许多心理和精神疾病都与遗传有关。 孤独症的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2%; 精神分裂症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高达86.2%; 抑郁症具有遗传倾向,调查发现双相障碍的一级 亲属同病率为l4%,血缘关系越近,患病几率越高。
二、心理的社会基础
(一)环境与人的心理
环境是指与有机体发生联系的外部世界。
(二)文化与人的心理和行为
1.人类文化与人性 2.民族文化与心理 3.拷贝世界与心理
(三)社会化与人的心理和行为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成为社会人,同时也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的双向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