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枢神经系统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是指由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组成的神经细胞密集区域,负责接收、整合和传递信息,调节身体的各种功能。
编辑于2024-12-06 15:46:04中枢神经系统
颅脑疾病
脑肿瘤
垂体腺瘤
临床与病理
按肿瘤大小分为微腺瘤(直径≤10mm,局限在鞍内)、大腺瘤(直径大于10mm)和垂体局大腺瘤(大于40mm)。 垂体腺瘤MRI检查以冠状位、矢状位(TIWI、T2WI)为佳,必要时辅以横断位检查。
垂体微腺瘤
影像学表现
CT
CT平扫不易显示;需行冠状面薄层增强检查,表现为强化垂体内的低、等或稍高密度结节
MRI
MRI:垂体内小结节样略低信号影,增强早期为境界清楚的低信号灶
间接征象
比直接征象更具诊断敏感性 (1)垂体高度增加(≥8mm); (2)垂体上缘隆突; (3)垂体柄偏移; (4)鞍底下陷。
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主要靠MRI ,增强检查更为明确。检出与显示的关键是冠状位薄层扫描。
垂体大腺瘤
影像学表现
CT
等或略高密度,内常有低密度灶; 蝶鞍鞍底、鞍背和鞍结节可有骨质吸收或破坏,并可向蝶窦生长;
MRI
T1稍低、T2等或稍高信号,出血或囊变后信号不均匀。 MRA可显示肿瘤对Willis环形态和血流的影响
蝶鞍扩大,鞍内肿块向上突入鞍上池,可累及一侧或双侧海绵窦,亦可压迫视交叉、第三脑室前部和孟氏孔区。 增强扫描为均匀、不均匀或环形强化。
听神经瘤(神经鞘瘤)
临床与病理
颅内神经鞘瘤中最常见的一种,桥小脑角区最常见的肿瘤。多见于成年人,儿童少见
多为单发,若发生于双侧,则为神经纤维瘤病Ⅱ型(NF-2)的表现。
多起源于听神经前庭支的神经鞘,早期位于内听道内,逐渐向阻力较小的桥小脑角池方向生长。很大时可压迫脑干及小脑半球。 有完整包膜,常有出血、坏死、囊变。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桥小脑角池内,等、低或混杂密度肿块,内可见钙化、囊变或出血。瘤周轻至中度水肿;肿瘤增大可压迫脑干及小脑,出现桥小脑角池闭塞,第四脑室受压移位,幕上阻塞性脑积水。 增强扫描肿瘤均匀、不均匀或环形强化
MRI
肿瘤实性部分一般呈T1WI等/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囊性部分T1WI低、T2WI明显高信号。 增强及薄层扫描还可以检出和诊断内听道内3mm的微小肿瘤。
脑转移瘤
临床与病理
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发病高峰:40-60岁 男性稍多于女性
幕上多见(80%),多位于皮髓质交界区 70%-80%病例为多发病灶
肿瘤常发生坏死、囊变、出血 瘤周水肿明显; 多为血行转移,亦可经脑脊液循环种植或直接侵犯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可见脑内多发或单发结节,单发者可较大; 常位于皮髓质交界区;呈等或低密度灶,中心多有坏死、囊变,出血时密度增高; 瘤周水肿较重,“小病灶、大水肿”。 增强检查:病变呈结节状或环形强化,多发者可呈不同形式强化。
MRI
平扫:一般呈T1低、T2高信号,瘤内出血一般为T1、T2高信号(与出血期龄有关); 部分转移瘤T2WI呈低信号,见于结肠癌、骨肉瘤、黑色素瘤。 瘤周水肿明显,呈指状,长T1长T2信号, 增强扫描:瘤体呈环形或结节样增强。 MRI较CT更易发现脑干及小脑的转移瘤 MRI增强对小转移瘤的检出更为敏感。
原发肿瘤病史; 好发于皮髓质交界区; 单发或多发病灶; 小病灶、大水肿; 结节样或类环形明显强化。 MRI增强检查是诊断脑转移瘤最敏感的影像学方法,可以发现平扫不能显示的病灶
颅咽管瘤
临床与病理
源于胚胎颅咽管残留细胞的良性肿瘤。儿童和青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常见生长发育障碍、视力改变及垂体功能低下。 肿瘤多位于鞍上,分为囊性和实性,以囊性为主多见,囊壁和实性部分常有钙化。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鞍上池内类圆形肿块,多呈不均匀低密度为主的囊实性病灶;常见呈高密度的囊壁壳样钙化和实性部分不规则钙化;肿瘤的囊壁及实性部分可强化。 肿瘤压迫视交叉和第三脑室前部时,可出现脑积水。
颅内感染
脑脓肿
临床与病理
是指化脓性细菌进入脑组织引起的炎性改变,并进一步发展而形成脓肿。 感染途径:耳源性常见,多见于颞叶和小脑;其次为血源性、鼻源性、外伤性和隐源性感染。
病理分期:急性炎症期、化脓坏死期、脓肿形成期。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急性感染症状、颅内压增高症状和脑局灶定位症状。
急性炎症期:白质区水肿、白细胞渗出、点状出血和小的软化灶。 化脓坏死期:局部脓腔形成,周围伴有炎性肉芽组织。 脓肿形成期:脓腔外周的肉芽组织和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脓肿壁。
影像学表现
CT
急性炎症期:大片低密度灶,边缘模糊,占位效应明显;增强后无强化或不规则斑点状、脑回样强化; 化脓坏死期:低密度区出现更低密度坏死灶,轻度不均匀强化; 脓肿形成期:见等密度环,内为低密度并可有气泡影,脓肿壁呈环形强化,一般完整、光滑、均匀,尤其是内壁,部分脓肿可为多房分隔状
MRI
急性炎症期: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边缘模糊,占位效应明显。无强化或斑点状不均匀强化。 化脓坏死期:T1WI低信号病灶内出现更低信号区,T2WI呈高信号;周边可见不规则薄壁,T1稍高或等信号、T2等信号。薄壁呈不规则环状强化。 脓肿形成期:脓肿壁在T1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在T2WI呈等或稍低信号。脓液呈T1低信号, T2高信号, DWI高信号;周边可见水肿信号;脓肿壁表现为光滑薄壁环形强化 ,脓液及水肿无强化。 产气菌感染液化区有气液平面
脑炎阶段不适于手术。 靠近脑室的大而薄的脓肿,应及早手术避免破入脑室。 单发脓肿可穿刺抽脓,多发脓肿多手术治疗
结核性脑膜脑炎
临床与病理
结核病第5型即肺外结核之一,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年人。
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弥漫性炎性反应,并波及脑实质,好发于脑底池。
结核性脑膜渗出和肉芽肿为其基本病理改变,表现为脑膜增厚和肉芽组织增生,可合并脑结核球、结核性脑脓肿、脑梗死和脑积水。
临床表现除有结核中毒症状外,主要有头疼、呕吐和脑膜刺激征;
脑脊液检查可见白细胞中度增高,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含量减少,氯化物降低。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a.结核性脑膜炎:早期可无异常发现;脑底池大量炎性渗出时,密度增高;后期局部可见点状钙化;肉芽肿形成可见局部脑池闭塞;增强扫描:脑膜线样强化和/或结节样强化,形态不规则; b.脑结核球和结核性脑脓肿:平扫为等或低密度灶;增强检查呈结节状或环形强化。 c.脑积水。 d.脑底池多发点状钙化。
注意:CT诊断脑膜炎,不具特征。如有上述征象,结合临床,可确定或提示诊断。
MRI
a.结核性脑膜炎:脑底池结构不清, T1WI信号增高,T2WI信号更高;T2FLAIR显示病变形态、范围更清楚,呈高信号;增强表现同CT;b.脑结核球和结核性脑脓肿: 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低、等或略高混杂信号,周围脑水肿轻;增强表现同CT。c. 合并脑积水时,表现脑室系统扩张。
病毒性脑炎
临床与病理
病毒性脑炎在脑炎中最常见
是由病毒侵犯脑实质引起的炎症反应,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较常见,主要侵犯颞叶,单侧或双侧,豆状核通常不受侵犯。
临床表现常见有发热、头痛、意识障碍和精神异常等症状。 确诊须靠病毒分离及血清学检查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发病后6-10天
1.片状低密度影 2.轻度占位效应 3.不均匀强化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主要累及颞叶、岛叶,继而扩展到额叶及枕叶深部,常呈双侧对称或不对称性分布。
MRI表现
单发或多发,对称或不规则分布 受累脑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可有占位效应 可见点状、斑片状或弥漫脑回状强化,也可无强化。
脱髓鞘疾病
多发性硬化
临床与病理
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一种脱髓鞘疾病,是中青年非外伤性致残的常见原因之一 好发于中青年,女性稍多。 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复杂。 可分为复发缓解、继发进展和原发进展等临床亚型。 空间多发性、时间多发性。 激素治疗有效。 脑脊液中寡克隆区带多为阳性。 MRI检查是诊断MS的主要手段。
影像学 表现
MRI表现
好发于侧脑室旁、半卵圆中心、胼胝体、脑干及小脑等部位 卵圆形、圆形或斑片块 直角脱髓鞘征:斑块长轴与侧脑室壁垂直排列 病灶T1WI呈低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活动期病灶呈斑片样或环状强化,慢性期无强化 病灶新旧不一,具有时间与空间变化特征,即随时间、治疗和病情变化,病灶的大小、数目和分布以及强化表现均可发生显著改变。 脊髓内MS病灶多位于颈、胸髓内,常局限在1-3个椎体节段,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可单发、也可多发
脊髓
椎管内肿瘤
临床与病理
髓内肿瘤:以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常见; 髓外硬膜内肿瘤:多为神经源性肿瘤和脊膜瘤; 髓外硬膜外肿瘤:常见为转移瘤。
髓内肿瘤:表现为脊髓增粗,周围蛛网膜下腔对称性变窄、闭塞;
髓外硬膜内肿瘤:表现为患侧蛛网膜下腔增宽,对侧变窄,脊髓受压向对侧移位;
髓外硬膜外肿瘤: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变窄和脊髓受压移位。
影像学表现
椎管内肿瘤T1WI常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后高信号
MRI增强:呈不同程度和形式的强化,且显示更加清楚。
髓内肿瘤:(1)脊髓呈梭形肿胀;(2)横断面像见肿瘤位于脊髓轮廓内;(3)蛛网膜下腔均匀狭窄。髓外硬膜下肿瘤:(1)脊髓与肿瘤夹角为锐角,可见“肩胛征”;(2)脊髓受压向对侧移位;(3)病侧蛛网膜下腔增宽,健侧狭窄。硬膜外肿瘤:(1)肿瘤呈梭形,两端呈“毛笔尖”样;(2)肿瘤与脊髓间见裂隙样低信号影,为硬膜;(3)病侧蛛网膜下腔狭窄,脊髓移位;(4)病变段硬膜外脂肪消失。
髓外硬膜下肿瘤:(1)脊髓与肿瘤夹角为锐角,可见“肩胛征”;(2)脊髓受压向对侧移位;(3)病侧蛛网膜下腔增宽,健侧狭窄。椎管内占位性病变, T1等、 T2高信号, 为髓外病变, 推挤脊髓向后, 肿物和脊髓之间界限明显, 增强后, 强化显著, 肿物与脊髓界限更加明显。MR检查,可以明确病灶部位和大小, 以便决定手术方式及入路, 以及术后评价.
硬膜外肿瘤:(1)肿瘤呈梭形,两端呈“毛笔尖”样;(2)肿瘤与脊髓间见裂隙样低信号影,为硬膜;(3)病侧蛛网膜下腔狭窄,脊髓移位;(4)病变段硬膜外脂肪消失。
Chiari 畸形
又称为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系先天性后脑发育异常所致。 通常表现为小脑、脑干和高位脊髓受压症状。 MRI为首选检查方法。(矢状位) 小脑扁桃体变尖延长,经枕大孔下疝入颈椎管内; 下极位于枕大孔平面以下3mm为可疑,5mm或以上可确诊; 第四脑室和延髓也常变形并向下移位;可合并脊髓空洞症和幕上脑积水。
脊髓空洞症
临床与病理
属于脊髓慢性退行性疾病,可分为先天性,或者继发于外伤、感染和肿瘤。 好发于25-40岁,男性略多余女性。 在病理上包括中央管扩张积水和脊髓空洞形成两型。 临床症状主要为分离性感觉异常和下运动神经元功能障碍。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