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课,学习/道次第/的意义
第一课,学习/道次第/的意义,认识发心,为六道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而修学佛法,一起来看吧!
编辑于2023-04-15 21:37:03 河北省第一课,学习/道次第/的意义
发心,为六道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而修学佛法
发心要落到实处
要养成习惯,不论闻法还是做任何一件事
都要有这样发心
关键要落到实处,就是对心行的训练
不通过实际训练,它就是一种知识
所学佛法,必须落实到心行才能产生作用
需要一个训练过程包含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纠正错误,从观念到行为,都已养成许多错误习惯
在训练过程中
很难一下子掌握规范
这就需要练上一千遍一万遍才能形成正确习惯
一方面是重复正确,我们知道很多正确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没有力量,
不断的熟悉,把它转变成心行的力量
任何一种想法和行为都要不断训练
学教理也是修行
修行也是同样,,首先要转化错误习惯,包括两方面
一是我们的起心动念,即错误观念
二是由观念养成的错误行为
学习教理就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观念
转化并修正错误观念
把佛法所说的正确知见落实到心行
转化观念正是修行的过程
学习教理要不断的正确思维,就是修行的过程
修行修什么?
修正观念,修正行为
我们的行为有三种,身体的行为,语言的行为,思想的行为,也叫身,语,意三业。
思维法义的过程,就是在修正固有观念
观念修正了,心态也会随之得到调整
烦恼和不健康情绪,都是建立在错误观念的基础上
八正道是佛法修行的不二中道,其中就有正思维
正确思考本身就是很好的修行
佛法的正见,止观,契入空性都是建立在正思维的基础上
正确的学教理就是修行
获得正确观念后,还要把它落实到心行
知道这些原理后,需要通过不断运用来熟悉
心的训练
无尽的生命延续过程中,我们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心理力量
左右我们的就是心念,
每种心念都不是天生的,是在生命延续过程中逐渐积累的
不同的训练形成了芸芸众生的种种差别
不是有意的训练,而是习惯性的积累
修行的根本还是发心
菩提心的训练
看到每一位众生本能的升起平等心,慈悲心
我们的心已经接近佛菩萨了
发心,不只是一句口号,关键在于训练
佛菩萨只有慈悲智慧,没有别的
修行过程中,我们要训练一种心来代替这一切的心,那就是菩提心
修行所做的无非是训练自己的心,把菩提心训练起来,把它变成一种习惯
有这样的心行基础
都能与佛菩萨的功德相应
没有这样一种心行训练,必然是建立在凡夫心的基础上
成就的还是凡夫心
学习佛法,首先要发心利益一切众生
每天带着这种心来修学
就是引导我们做这样的训练
学佛不在于懂得道理有多少,关键在于领会了多少,能用的有多少
佛教教育的反思
想要弘法,想要利益众生,还是要学习很多经教
从个人修学来说,也是要有相应的正见为基础
佛教界存在的问题
闻思比较薄弱,盲修瞎练的人比比皆是
正见就是眼睛
一是发心,一是闻思正见,都是修学佛法的根本
研究所,预科三年对大家的培养,是有计划,有目标,也有明确指导思想的
整个佛法修学体系,不论汉传,南传还是藏传,都有非常核心的要领
汉传佛教的传统是八大宗派
宗派佛教还是有一定的时节因缘性
汉传佛教信仰比较混乱,很多人修学多年依然无所适从
多半是打坐念佛
这些说法,能否给人有效的引导,结果往往是明确的
藏传佛教在修行次第上有他的长处
但夹杂着复杂的藏文化背景
一般信众未必有能力认识其中精髓
来汉地的西藏传法者很多,但真正发心好,有素质的并不多
藏传佛教在汉地的弘扬有些混乱
佛学院的教学
走的是现代学院教育的路线
汉传佛教自古以来就有各自的宗派教育
学院的办学方式是综合性的
研究所的不同
从教学到弘法都有明确的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这是基于对佛法核心内涵的理解
修学五大要素
佛法的核心是什么?
那就是五大要素
第一是菩提心
第二是闻思正见,如空性见,唯识见,如来藏的见
第三是止观,既如何把正见落实到心行的实践,这点非常重要
止观既有教育的基础,也有技术的部分,即怎么用心?
各宗修行都有自身的传承和用心方法
第四是道次第,即修学的先后次第
顿悟成佛固然是好,但顿悟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顿悟离不开渐修,没有次第的积累,就没有顿悟
不同法门对应不同根基的众生,但佛法修行还是要有一套次第,
所以要有适合大众的常规线路,这就是道次第
第五是戒律
所有修行都要以戒为基础,由戒而生定,发慧。
戒是正顺解脱之本,也是无上菩提之本,
戒是基础,菩提心是根本,正见是关键
五大要素的内容和次第确定为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
研究所的课程就是按五大要素设置的
/道次第/的建构特色
/道次第/
集中反映五大要素的一部经论
也是修学佛法的奠基之作
佛法博大精深,很多人学修多年,总是不得要领
在短时间内领会并掌握佛法核心
进一步学习其他经论,为佛学研究和未来弘法打下基础
是藏传佛教的论著,不属于密宗,而是显教
宗大师有两部非常重要的著作
一部是/菩提道次第略论/及更详细的,/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述显教的修行
一部是/密宗道次第广论/,讲述密宗的修行
子主题
有四种,/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略论/,还有/菩提道次第摄颂/,即/极略论/
以及/三主要道颂/把/道次第/最核心内容用偈颂非常简练地概括出来
可见这部论非常重要
/菩提道次第略论/
是指导修行的纲要书
在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地位非常高
宗大师早年造出/广论/后
对每个问题旁征博引,从各种知见去抉择
还批判了当时的各种错误之见
为了让不同根基者都能接受/道次第/教法
宗大师再次基础上撰写/略论/
/广论/的核心内容整理出来
/略论/和/广论/ 在思想上内涵上是一致的
太虚大师为了了解藏传佛教
在四川成立汉藏教理学院
派一些人到藏地求法
大勇法师翻译了/菩提道次第略论/
法尊法师翻译了/广论//摄颂/和/三主要道颂/
/广论/统摄一切经教
依三士道建立修学体系
无论对于个人修学,还是整个佛教的健康发展?
都是很有帮助的
太虚大师也曾撰写/佛学概论/
三乘共学,三乘共学,大乘不共学
建立五乘佛法的修学关系
与/道次第/的建构不谋而合
子主题
印顺法师的/成佛之道/
也受到/道次第/的启发
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为建构
/共/字的用法
和/道次第/的共下士道,共中士道的共是一样的
突出/共/字的重要性
汉传佛教存在小乘和大乘的对立
没有领会大乘的精神所在
大乘的根本是菩提心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就在于你发的是菩提心还是出离心
这点非常重要
/道次第/提出的共下士道,共中士道,很有针对性
下士道和中士道都是上士道的一部分,和上士道有共通之处
没有下士道和中士道的基础,我们说发菩提心是一句空话
上士道需要有下士道和中士道的基础
/三士道/的修行才能有机会结合起来
太虚大师之所以称赞这部论典
/道次第/建构非常合理
作为研究所教学的重要基础
佛法修学的基本内涵,这部论都具足了
就能在短时间内抓住佛法的要领和核心
出离心和菩提心
/道次第/
认识到它对修学的重要意义,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能弥补汉传佛教的不足
/道次第/就是以菩提心为统摄
目前较界流行的净土禅宗,不太重视闻思正见和修学次第
对念佛或参禅的人来说,学习/道次第/很有帮助
第二,/道次第/可以使我们快速掌握佛法核心,
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见本论称之为“三主要道”
/三主要道/,不仅是倒刺地的核心,也可以说是整个佛法修行的核心
学佛要做的
一方面是摆脱凡夫心,摆脱由无明,我执建立的种种心态
一方面是成就佛菩萨品质
凡夫心是我们在无尽轮回中遭受痛苦的根源
一切问题的根本都在于我们内心
正是指导我们修心的次第和方法
首先是出离心,贯穿佛法修行的始终
我们需要出离的是凡夫心,不是其他
下士道出离什么?
是出离对轮回的贪著
轮回的本质就是痛苦的
上士道出离我法二执
我们才能无私的利益一切众生
出离心贯穿着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
子主题
菩提心的特征
包含无我,无相,无所得,无限
无我是要出离我执,无相是要出离对相和存在的执著
无所得是要出离有所得的心
无限是要出离有限
任何一个“有”的存在当下都是无限的
以无所住的心去做事,成就的功德也是无限的
出离心正是帮助我们出离凡夫心
佛法的整个修行,无非是断除二执二障
二执是我执,法执
二障是烦恼障,所知障
这些都是凡夫心的表现方式
出离心发不起来
是因为我们难以走出凡夫心
难以走出对现世贪著
出离心和凡夫心是对立的
深刻认识到出离心对学佛的重要性
要了解出离心怎么发起,发起后该怎么巩固。怎么成就。
出离心成就的是解脱,是自在
它能帮助我们克服生命中的负面力量
除了出离心,还要发起菩提心
修行所做的一是减法,一是加法
出离心是减法,需要消除什么?
菩提心是加法,需要成就什么?
学任何一个东西,无非是纠正错误,重复正确
学佛也是如此
好在成佛所要成就的是品质,是每个生命本来具足的
生命的某个层面
我们具有和佛菩萨无二无别的品质
对此,要深信不疑
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到生命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菩提心能帮助我们成就生命的巨大价值
发菩提心,既是一个目标,一个指向,同时也是实践的过程
/华严经/所说:初发心即成正觉
正觉就是佛菩萨品质,即无限的慈悲和智慧
发心过程中靠什么把这些杂质去掉?要靠空性见
正见能帮助我们通达空性,认识心的本质
成就佛菩萨品质
空性和心的本质是无二无别的,密宗叫作明空不二
明和空不是两个东西
我们觉得有能所,有自他,都是凡夫心导致的错觉
为什么/三主要道/是佛法核心?
它能帮助我们成就佛菩萨,
而/道次第/,最核心的就是三主要道
这是一个修心的方法论
藏传很多大德的开示,都是围绕修心
阿底侠尊者的/修心七法/
所谓修心,无非是去掉一个不要的心
再修成一个我们需要的心
/道次第/不仅指出了三主要道的内涵
同时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修行方法
在修行上是完整的
这种完整包括从人天乘抵达佛道的三乘建构
把三乘法门汇归起来,综合为成佛之道的论典不是很多
典型的是,/瑜伽师地论/共一百卷
/道次第/把修行必须具备的要素
发心,正见,止观,次第,戒律,有机地融为一体
在修行上很完整
/道次第/在讲教的同时
会告诉你每种教你怎么运用?
怎么落实到心行,非常清楚
会三归一,显密圆融
本论之所以叫/道次第/
就是在修行上建构了清晰的次第
比如,小乘和大乘的关系
显教和密教的关系
处理的很善巧
传统的教界还是现在的教界?
一直存在大小乘对立的倾向
总之,存在各种对立
但在/道次第/中
对小乘和大乘,显教和密教做了有机的融合
给/道次第/一个准确的定位
它就是一部显教论典
/道次第/
所说的归依,发心,深信业果
包括空性见,菩提心
任何一个学汉传佛教的
只要有一定教育素养,肯定都清楚
因为它有非常好的建构
宗喀巴大师的高明之处
对业果的表述
对归依三宝的表述
都是很平常的概念,并不特殊
紧紧围绕怎么运用来讲述?
而不是光讲一番道理
偏向简明实用,
不同于早期是偏向理论性的
很复杂的说明
/道次第/构建的修行体系也有特殊之处
比如:把下士道(人天乘)和中士道(解脱道),作为菩萨道的组成部分
这种思想并不是宗大师发明的
佛典中本来就有
佛陀曾讲过,人天乘讲过声闻乘,最后说只有一成佛道
子主题
宗大师继承了这种思想
把人天乘,声闻乘作为佛称的一部分
这也是成佛修行不可或缺的基础
不做这些观修,修行是修不起来的
显教和密教
藏传佛教的特点是密教
/道次第/,对显密关系提供的思维
给我们两点启发
一方面,密宗修行要有显教的基础
整个大乘的修行,是以菩提心,菩萨行作为根本
汉传佛教的理路,不走密教这部分
一样可以修行,可以解脱,可以成就
显教是根本,密教是建立在根本上的方便
一方面,按/道次第的观点
有了显教的根本之后
通过秘教的修行
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积累资粮
密教的很多修行方法
/普贤行愿品/就是无上的观修法门
藏地以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
要有特殊的方便
学习显教之后
修习密宗更容易成就
佛教所说的显教,主要指中观和唯识这部分
汉传佛教禅宗,天台,华严的见地和用心,也是至高无上的
藏传佛教也有显教的部分
学/道次第/学五部大论,都属于显教的部分
真正的密宗修行是很严格的
宗大师建立的次第
要有十多年的显教基础
然后才有资格进入密宗院修行
宗大师的/道次第/
对学密宗的人也非常重要
他将大成和小成
显和密学和修的关系
怎样把这种认知落实到心行,讲的非常清楚
/道次第/
是切实可行的
是宗大师给我们编写的简明“修行套路”
你按这个去练就是
训练过程中,心就一步步的升级
第一课,学习/道次第/的意义
发心,为六道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而修学佛法
发心要落到实处
要养成习惯,不论闻法还是做任何一件事
都要有这样发心
关键要落到实处,就是对心行的训练
不通过实际训练,它就是一种知识
所学佛法,必须落实到心行才能产生作用
需要一个训练过程包含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纠正错误,从观念到行为,都已养成许多错误习惯
在训练过程中
很难一下子掌握规范
这就需要练上一千遍一万遍才能形成正确习惯
一方面是重复正确,我们知道很多正确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没有力量,
不断的熟悉,把它转变成心行的力量
任何一种想法和行为都要不断训练
学教理也是修行
修行也是同样,,首先要转化错误习惯,包括两方面
一是我们的起心动念,即错误观念
二是由观念养成的错误行为
学习教理就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观念
转化并修正错误观念
把佛法所说的正确知见落实到心行
转化观念正是修行的过程
学习教理要不断的正确思维,就是修行的过程
修行修什么?
修正观念,修正行为
我们的行为有三种,身体的行为,语言的行为,思想的行为,也叫身,语,意三业。
思维法义的过程,就是在修正固有观念
观念修正了,心态也会随之得到调整
烦恼和不健康情绪,都是建立在错误观念的基础上
八正道是佛法修行的不二中道,其中就有正思维
正确思考本身就是很好的修行
佛法的正见,止观,契入空性都是建立在正思维的基础上
正确的学教理就是修行
获得正确观念后,还要把它落实到心行
知道这些原理后,需要通过不断运用来熟悉
心的训练
无尽的生命延续过程中,我们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心理力量
左右我们的就是心念,
每种心念都不是天生的,是在生命延续过程中逐渐积累的
不同的训练形成了芸芸众生的种种差别
不是有意的训练,而是习惯性的积累
修行的根本还是发心
菩提心的训练
看到每一位众生本能的升起平等心,慈悲心
我们的心已经接近佛菩萨了
发心,不只是一句口号,关键在于训练
佛菩萨只有慈悲智慧,没有别的
修行过程中,我们要训练一种心来代替这一切的心,那就是菩提心
修行所做的无非是训练自己的心,把菩提心训练起来,把它变成一种习惯
有这样的心行基础
都能与佛菩萨的功德相应
没有这样一种心行训练,必然是建立在凡夫心的基础上
成就的还是凡夫心
学习佛法,首先要发心利益一切众生
每天带着这种心来修学
就是引导我们做这样的训练
学佛不在于懂得道理有多少,关键在于领会了多少,能用的有多少
佛教教育的反思
想要弘法,想要利益众生,还是要学习很多经教
从个人修学来说,也是要有相应的正见为基础
佛教界存在的问题
闻思比较薄弱,盲修瞎练的人比比皆是
正见就是眼睛
一是发心,一是闻思正见,都是修学佛法的根本
研究所,预科三年对大家的培养,是有计划,有目标,也有明确指导思想的
整个佛法修学体系,不论汉传,南传还是藏传,都有非常核心的要领
汉传佛教的传统是八大宗派
宗派佛教还是有一定的时节因缘性
汉传佛教信仰比较混乱,很多人修学多年依然无所适从
多半是打坐念佛
这些说法,能否给人有效的引导,结果往往是明确的
藏传佛教在修行次第上有他的长处
但夹杂着复杂的藏文化背景
一般信众未必有能力认识其中精髓
来汉地的西藏传法者很多,但真正发心好,有素质的并不多
藏传佛教在汉地的弘扬有些混乱
佛学院的教学
走的是现代学院教育的路线
汉传佛教自古以来就有各自的宗派教育
学院的办学方式是综合性的
研究所的不同
从教学到弘法都有明确的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这是基于对佛法核心内涵的理解
修学五大要素
佛法的核心是什么?
那就是五大要素
第一是菩提心
第二是闻思正见,如空性见,唯识见,如来藏的见
第三是止观,既如何把正见落实到心行的实践,这点非常重要
止观既有教育的基础,也有技术的部分,即怎么用心?
各宗修行都有自身的传承和用心方法
第四是道次第,即修学的先后次第
顿悟成佛固然是好,但顿悟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顿悟离不开渐修,没有次第的积累,就没有顿悟
不同法门对应不同根基的众生,但佛法修行还是要有一套次第,
所以要有适合大众的常规线路,这就是道次第
第五是戒律
所有修行都要以戒为基础,由戒而生定,发慧。
戒是正顺解脱之本,也是无上菩提之本,
戒是基础,菩提心是根本,正见是关键
五大要素的内容和次第确定为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
研究所的课程就是按五大要素设置的
/道次第/的建构特色
/道次第/
集中反映五大要素的一部经论
也是修学佛法的奠基之作
佛法博大精深,很多人学修多年,总是不得要领
在短时间内领会并掌握佛法核心
进一步学习其他经论,为佛学研究和未来弘法打下基础
是藏传佛教的论著,不属于密宗,而是显教
宗大师有两部非常重要的著作
一部是/菩提道次第略论/及更详细的,/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述显教的修行
一部是/密宗道次第广论/,讲述密宗的修行
子主题
有四种,/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略论/,还有/菩提道次第摄颂/,即/极略论/
以及/三主要道颂/把/道次第/最核心内容用偈颂非常简练地概括出来
可见这部论非常重要
/菩提道次第略论/
是指导修行的纲要书
在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地位非常高
宗大师早年造出/广论/后
对每个问题旁征博引,从各种知见去抉择
还批判了当时的各种错误之见
为了让不同根基者都能接受/道次第/教法
宗大师再次基础上撰写/略论/
/广论/的核心内容整理出来
/略论/和/广论/ 在思想上内涵上是一致的
太虚大师为了了解藏传佛教
在四川成立汉藏教理学院
派一些人到藏地求法
大勇法师翻译了/菩提道次第略论/
法尊法师翻译了/广论//摄颂/和/三主要道颂/
/广论/统摄一切经教
依三士道建立修学体系
无论对于个人修学,还是整个佛教的健康发展?
都是很有帮助的
太虚大师也曾撰写/佛学概论/
三乘共学,三乘共学,大乘不共学
建立五乘佛法的修学关系
与/道次第/的建构不谋而合
子主题
印顺法师的/成佛之道/
也受到/道次第/的启发
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为建构
/共/字的用法
和/道次第/的共下士道,共中士道的共是一样的
突出/共/字的重要性
汉传佛教存在小乘和大乘的对立
没有领会大乘的精神所在
大乘的根本是菩提心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就在于你发的是菩提心还是出离心
这点非常重要
/道次第/提出的共下士道,共中士道,很有针对性
下士道和中士道都是上士道的一部分,和上士道有共通之处
没有下士道和中士道的基础,我们说发菩提心是一句空话
上士道需要有下士道和中士道的基础
/三士道/的修行才能有机会结合起来
太虚大师之所以称赞这部论典
/道次第/建构非常合理
作为研究所教学的重要基础
佛法修学的基本内涵,这部论都具足了
就能在短时间内抓住佛法的要领和核心
出离心和菩提心
/道次第/
认识到它对修学的重要意义,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能弥补汉传佛教的不足
/道次第/就是以菩提心为统摄
目前较界流行的净土禅宗,不太重视闻思正见和修学次第
对念佛或参禅的人来说,学习/道次第/很有帮助
第二,/道次第/可以使我们快速掌握佛法核心,
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见本论称之为“三主要道”
/三主要道/,不仅是倒刺地的核心,也可以说是整个佛法修行的核心
学佛要做的
一方面是摆脱凡夫心,摆脱由无明,我执建立的种种心态
一方面是成就佛菩萨品质
凡夫心是我们在无尽轮回中遭受痛苦的根源
一切问题的根本都在于我们内心
正是指导我们修心的次第和方法
首先是出离心,贯穿佛法修行的始终
我们需要出离的是凡夫心,不是其他
下士道出离什么?
是出离对轮回的贪著
轮回的本质就是痛苦的
上士道出离我法二执
我们才能无私的利益一切众生
出离心贯穿着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
子主题
菩提心的特征
包含无我,无相,无所得,无限
无我是要出离我执,无相是要出离对相和存在的执著
无所得是要出离有所得的心
无限是要出离有限
任何一个“有”的存在当下都是无限的
以无所住的心去做事,成就的功德也是无限的
出离心正是帮助我们出离凡夫心
佛法的整个修行,无非是断除二执二障
二执是我执,法执
二障是烦恼障,所知障
这些都是凡夫心的表现方式
出离心发不起来
是因为我们难以走出凡夫心
难以走出对现世贪著
出离心和凡夫心是对立的
深刻认识到出离心对学佛的重要性
要了解出离心怎么发起,发起后该怎么巩固。怎么成就。
出离心成就的是解脱,是自在
它能帮助我们克服生命中的负面力量
除了出离心,还要发起菩提心
修行所做的一是减法,一是加法
出离心是减法,需要消除什么?
菩提心是加法,需要成就什么?
学任何一个东西,无非是纠正错误,重复正确
学佛也是如此
好在成佛所要成就的是品质,是每个生命本来具足的
生命的某个层面
我们具有和佛菩萨无二无别的品质
对此,要深信不疑
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到生命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菩提心能帮助我们成就生命的巨大价值
发菩提心,既是一个目标,一个指向,同时也是实践的过程
/华严经/所说:初发心即成正觉
正觉就是佛菩萨品质,即无限的慈悲和智慧
发心过程中靠什么把这些杂质去掉?要靠空性见
正见能帮助我们通达空性,认识心的本质
成就佛菩萨品质
空性和心的本质是无二无别的,密宗叫作明空不二
明和空不是两个东西
我们觉得有能所,有自他,都是凡夫心导致的错觉
为什么/三主要道/是佛法核心?
它能帮助我们成就佛菩萨,
而/道次第/,最核心的就是三主要道
这是一个修心的方法论
藏传很多大德的开示,都是围绕修心
阿底侠尊者的/修心七法/
所谓修心,无非是去掉一个不要的心
再修成一个我们需要的心
/道次第/不仅指出了三主要道的内涵
同时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修行方法
在修行上是完整的
这种完整包括从人天乘抵达佛道的三乘建构
把三乘法门汇归起来,综合为成佛之道的论典不是很多
典型的是,/瑜伽师地论/共一百卷
/道次第/把修行必须具备的要素
发心,正见,止观,次第,戒律,有机地融为一体
在修行上很完整
/道次第/在讲教的同时
会告诉你每种教你怎么运用?
怎么落实到心行,非常清楚
会三归一,显密圆融
本论之所以叫/道次第/
就是在修行上建构了清晰的次第
比如,小乘和大乘的关系
显教和密教的关系
处理的很善巧
传统的教界还是现在的教界?
一直存在大小乘对立的倾向
总之,存在各种对立
但在/道次第/中
对小乘和大乘,显教和密教做了有机的融合
给/道次第/一个准确的定位
它就是一部显教论典
/道次第/
所说的归依,发心,深信业果
包括空性见,菩提心
任何一个学汉传佛教的
只要有一定教育素养,肯定都清楚
因为它有非常好的建构
宗喀巴大师的高明之处
对业果的表述
对归依三宝的表述
都是很平常的概念,并不特殊
紧紧围绕怎么运用来讲述?
而不是光讲一番道理
偏向简明实用,
不同于早期是偏向理论性的
很复杂的说明
/道次第/构建的修行体系也有特殊之处
比如:把下士道(人天乘)和中士道(解脱道),作为菩萨道的组成部分
这种思想并不是宗大师发明的
佛典中本来就有
佛陀曾讲过,人天乘讲过声闻乘,最后说只有一成佛道
子主题
宗大师继承了这种思想
把人天乘,声闻乘作为佛称的一部分
这也是成佛修行不可或缺的基础
不做这些观修,修行是修不起来的
显教和密教
藏传佛教的特点是密教
/道次第/,对显密关系提供的思维
给我们两点启发
一方面,密宗修行要有显教的基础
整个大乘的修行,是以菩提心,菩萨行作为根本
汉传佛教的理路,不走密教这部分
一样可以修行,可以解脱,可以成就
显教是根本,密教是建立在根本上的方便
一方面,按/道次第的观点
有了显教的根本之后
通过秘教的修行
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积累资粮
密教的很多修行方法
/普贤行愿品/就是无上的观修法门
藏地以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
要有特殊的方便
学习显教之后
修习密宗更容易成就
佛教所说的显教,主要指中观和唯识这部分
汉传佛教禅宗,天台,华严的见地和用心,也是至高无上的
藏传佛教也有显教的部分
学/道次第/学五部大论,都属于显教的部分
真正的密宗修行是很严格的
宗大师建立的次第
要有十多年的显教基础
然后才有资格进入密宗院修行
宗大师的/道次第/
对学密宗的人也非常重要
他将大成和小成
显和密学和修的关系
怎样把这种认知落实到心行,讲的非常清楚
/道次第/
是切实可行的
是宗大师给我们编写的简明“修行套路”
你按这个去练就是
训练过程中,心就一步步的升级